APP下载

浅析开高健《夏天的阴翳》文学主题

2016-03-30曹欢

大观 2016年2期
关键词:空虚

曹欢

摘要:开高健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以越南战争为分水岭,前期作品呈现明显的“离心力”创作风格,而其后期作品则带有日本传统私小说的性质,呈现内向探索的“向心力”创作风格,《夏天的阴翳》是其后期代表作。浅析《夏天的阴翳》文学主题,窥探开高健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文学主题;风格转变;空虚;社会缩影

开高健是日本二战后开始崭露头角的战后派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日本战后反对越南战争社会活动的初期领导人之一。在其长达30多年的创作生涯之中,曾亲赴越南取材,报道越南战争,并且前后陆陆续续跑了40多个国家取材,不断向外探索,寻求人生存的理想状态。1957年凭借处女座《恐慌》初登文坛,同年以《裸体的皇帝》获得第38届芥川文学奖,开始占得文坛一席之地。紧接其后发表了《日本三分钱歌剧》等优秀作品,向世人展示了其旺盛的文学创作力。此一系列作品均通过寓言的方式暴露和抨击当下资本主义,集体主义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且“展示了开高健对于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到人性的自我回复这一主题的一贯追求,构成前期文学最重要的主题”。[1]1964年11月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赴往越南取材,参战期间多次经历九死一生的危急时刻,虽最终逃过一劫,但这段经历在开高健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难以忘怀的痕迹。至此开高健文学进入了新的阶段,文学风格和题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南战记》是开高健回国后第一部以越南战争体验为素材创作的带有纪实风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开高健对战争的独特体验,其后发表了“黑暗三部曲”,《夏天的阴翳》便是其中一部,开高健本人曾评价这部作品是自己的第二部处女作,可见《夏天的阴翳》这部作品代表了开高健文学风格转型后的文学主题诉求。对此部作品的主题研究有助于了解开高健后期文学创作的主题中心,初步探求作者文学风格转变的原因。

《夏天的阴翳》一发表,便有评论指出此作品带有私小说风格,从作品情节来看确实带有自传告白的色彩。整篇小说主要以男主人公的口吻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离别十年之后再次相遇,共同度过一段夏天的故事,故事以男主人公奔赴越南参战结尾。作品故事情节平淡,节奏缓慢,乍一看似乎没有开高健前期作品当中常见的高潮迭起的情节,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也不得要领,随性而谈。但全篇小说的主题却非常深刻,脱离了传统私小说只着眼于自我告白而缺少社会意识的窠臼。《夏天的阴翳》立意角度广阔,通过细致精准的心理描写及环境烘托,循序渐进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这种心理变化正折射了战后日本人民的心理变化,是二战后日本社会历程的缩影。

男主人公一直过着除了吃就是睡的生活,尽管与女主人公重逢之后依然如此。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进行正面心理描写及侧面环境烘托来体现男主人公缥缈恍然的生活状态,生活在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达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生活的一切变得快捷简单,逐渐趋于平淡无味,男主人公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躁与空虚,不知除了睡和吃,依靠本能维持生活原态之外还有什么能感受到生命的热度和跃动。结合小说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男主人公的文学形象清晰地折射着当时普通日本民众的心理。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认为,这篇小说“反映了日本青年男女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精神空虚与绝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陷入一片混乱,民众生活十分艰苦,但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受“朝鲜特需”的影响,以及战后一系列经济政治等广泛的社会改革,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经济高速腾飞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物质追求心理的日益膨胀,在钢筋水泥包裹下的现代丛林中生活的日本民众逐渐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日渐贫瘠,无法抑制住不断膨胀的空虚感,孤独感。

《夏天的阴翳》这部小说中描写了诸多性格各异,经历不同的人物,无一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便是游离在主流价值观周围的青年知识分子。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读来种种似曾相识的意味,不仅是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身上似乎也能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十年前,女主人公在国内感受到现实社会种种不公后毅然决然离开日本,在这十年中,她打过工,做过卖烟女郎,受过白眼,尝尽苦难,最终凭借对日本社会的憎恨与“复仇”心理坚持下来,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重返校园攻读学业并最终拿到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的种种辛酸与苦难无一不浓缩了女主人公无法排遣的无奈与悲惨。可当拿到博士学位那一瞬间,对日本的憎恨便不再有,一直以来靠着恨坚持下来的生活该何去何从,接下来该靠什么继续努力成了女主人公心头的难题。至此之后,女主人公开始彷徨,沉默,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过着与社会隔离的生活。同样,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象征的意味,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奋斗经历与心理变化再现了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至经济腾飞的发展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改革,一时间美国乃至欧洲文化文明涌入日本国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日本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在赶超美国的目标上日本的步伐越走越远,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一跃至全球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小说中的“博士学位”隐喻当时经济赶超美国的目标,目标的达成意味着目标的丧失,经济的腾飞让战后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立场的日本重拾信心,但物质生活的满足带来的是精神动力的丧失,精神世界的贫瘠给当时的日本笼上了一层茫然空虚的氛围。

“男女主人公似欲终老远离尘嚣的林泉溪壑,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捕捉生命微妙的体会,主动追求一种与社会疏离的生活。两个中产阶级的中年人的爱情故事刻画的是对现代社会的自我隔离”。[2]也许对男女主人公来说逃离现实社会,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享受内心仅存的安宁是唯一可以与空虚抵抗的手段。但是睡意消失后的清醒带来的却是更深刻的焦躁感与空虚感,于是男主人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依靠,探寻生活的真正形式,理想状态。他们远离城市,去登山远眺,来到河边垂钓,欲通过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感受宁静,欲将精神依靠寄托于山川河流,欲通过不断外向探索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仅是一时,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不安空虚无法真正消除。最终当男主人公听闻越南战争的消息便毫不犹豫地赴往越南,两人再次分别。在男主人公决定前往越南之前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男主人公作为记者取材时发生的事情,不论是越南总统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还是伪装去鸦片点取材,都侧面反映了男主人公欲走出去,用自己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体验世界每个角落的样子,感受更丰富多彩的人间万事,以此来寻找生活的真正方式,填补内心深处的空虚。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里都能找出现实的影子,《夏天的阴翳》也不例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从描写的种种细节里,我们能看到日本曾经走过的历程,能体会到当时积压在日本人心头的孤独寂寥与空虚。开高健一如往常贯穿了自己文学作品体现社会深度的创作意识,但本篇小说却没有如前期作品一样通过“离心力”的方式创作,而是用“向心力”的形式由外入内,层层深入内心,探索内心深处的心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小说中男主人公是一个拥有强烈社会意识,爱垂钓,爱美食,不停辗转于各座城市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实证学角度可以发现男主人公与作者开高健是何等的相似。也许男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正是作者现实社会的投影,体现了开高健对历史和当下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离心力”的创作手法可以非常客观的描述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不带作者任何主观思想,文学化的人物形象,事件主题都可以交由读者自行发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客观性,加大现实黑暗的抨击力度。可是“外在客观现实的描述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延和反映,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人的主观思考而存在。一味地强调叙事的客观性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走向窘境”。[3]这也许是开高健后期文学创作手法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孙永嘉.开高健的文学世界.鸡西大学学报[N],2010.12.

[2]李德纯.开高健: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N]中华读书报,2013.5.

[3]胡建军.日本战后“废墟一代”的空虚与悲哀—开高健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12.

[4]开高健.开高健全集第六卷[M].新潮社,1991.11.

猜你喜欢

空虚
宇航员笔记
空椅子
外强中干
突然空虚
神探福尔摩斯的存在空虚与亲子关系
15 Seconds to Stardom
少了你或许只剩空虚
鲁迅的爱情与婚姻观之我见
高三的空虚
海盗游戏测你的空虚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