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16-03-30傅林静
傅林静
摘要: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发展观;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做法等。
关键词:新常态;毕业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3-02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驶入快车道,毕业生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根据中央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在新常态下,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推动创业实践。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数是几年前的好几倍,就业压力增大。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要及时组建一支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就业队伍,具体参加人员是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各班班主任。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学习党的有关就业政策,提高对学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动与学生沟通。与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与历届毕业生联系,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与社会、企业、事业单位联系密切,信息较为灵通的特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发展观
统一部署,有计划地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舍弃天之骄子的虚荣和高、大、铁(高薪水、大城市、铁饭碗)的就业目标,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发展观。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就业的岗位群。鼓励他们到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才是学生成才的正确道路。
1.大学第一学年的就业教育。①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周就以教研室为单位,对该教研室所辖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主要是专业设置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采用的方法是请行业有关专业、经理、历届毕业生的部分优秀代表谈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就业前景、创业历程等,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产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爱好,这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教研室主任主要介绍大学学习主要学习哪能知识和技能,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校风校史教育”和“三观教育”,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的关系。②开展党团活动。从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开始,利用各种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党章、团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③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三下乡”活动及社会实践,科技“三下乡”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广大农村的现状,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正确树立“三观”,激发大学三年的学习热情,树立和巩固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使报国心转化为实际行动。④就业与素质培养。第一,“要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因此,学院从新生进校时就注重大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培养,这为就业应具备的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请专家和学院心理老师为学生上心理教育课,通过领导、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先等素质培养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要求同学加入有关专业设立的社团,通过社团组织的各项技能活动,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和提高组织和协调能力。
2.大学第二学年的就业教育。(1)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①根据职业的分类、特征、发展趋势,对大二学生进行实地教育和引导。②请行业企业家讲座。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分析,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③专业创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通过“顶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技能和适应能力,具备创业潜质。④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尤其组织同学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与专业有关的比赛,提高专业在社会的知名度,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⑤进行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⑥要求大学二年级学生每人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个合理定位,并作好设计上交学生工作办公室。(2)拓宽知识面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的就业表明,学生就业面较广,要求的知识面较宽,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必须引导同学注意下面几方面:①学院招生主要是面向理科学生,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科学知识。②要求毕业生具有“双证”才能毕业。“双证”是指学历毕业证书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③鼓励和提倡学生们在三年内积极报名参加其他各种证书的考核考试。毕业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为自己的毕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3.大学第三学年的就业教育。大学第三学年学生已经不同程度感受到就业问题,为了排解学生就业的恐慌压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这一学年就业教育的重点主要放在下面几个方面:(1)职业选择与择业心理,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分析。根据自己在大学第二学年的职业设计和两年多来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明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身的优势和综合素质,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在什么领域内,找准自身进入社会的切入点;对今后人生之路该如何规划;做好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原则与职业选择的策略的学习;注重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毕业生解决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2)了解我国的就业制度和有关政策,根据每年国家及自治区的就业政策和学院的政策,及时调整学院就业教育制度的宣传、讲学和就业安排。(3)端正就业策略,制订正确的就业策略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各种的场合的教育中要始终把握就业原则:①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②正确定位、找准切入点;③主动出击,及时签约。(4)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教育学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关键之一,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就必须开展求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抓下面几方面:精心打造自荐书;了解和掌握自荐方式及面试技巧;书面考试;公关礼仪;女大学生的择业技巧;面试有关禁忌;签约及注意事项;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的区别;我国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三、新常态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做法
1.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政策和资金支持。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带动身边的许多同学正式就业。一个团队创业成功,有了相关的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法人资格后。团队里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公司里签约,正式就业,可以起到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地缘、学缘和血缘”等关系,组织大学生进企业考察,进各类学校考察,进行现场签约。可以组织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到对应企业、中等学校实地考察,向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人才推荐和人才配送。不过这个工作一定要早,早计划,早落实。
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摸清每一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由就业辅导员负责召开各毕业班学生面对面座谈会,一个班一个班地开,着重讲解就业政策、签约注意事项等疑难问题。也可以将就业工作座谈会直接在学生寝室里召开,这样就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4.充分利用好毕业生在校期间这段时间。一是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这段时间,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做好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加强对毕业生的安全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确保校园稳定;二是可以有充分的抓手,来做就业工作,避免学生毕业后,联系不上学生,或者学生是联系上了,但他根本不搭理我们的毕业班班主任等困难现象的发生。
5.多方考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和地域布局,主动上门联系用人单位,了解最直接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将更多地学生输送到重要岗位。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紧紧抓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契机,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去光荣,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6.进一步理顺校内相关部门的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搭桥铺路。学生在校期间,要增加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鼓励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校要针对市场开设专业,并采取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的模式,由企业下订单、提供技术人才授课、提供岗位实习等,与学校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人才,为学生就业尽早寻找出路。
7.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学科类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物理技能大赛、计算机程序编程大赛。据近期我们学院针对自己学院各个专业就业形势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各类比赛的学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譬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对参加过数学建模的同学和计算机编程大赛获过奖的同学就非常非常喜欢。
8.把生源地基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有机联结起来,根据就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全面拓宽人才培养和就业渠道;认真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促进师范毕业生就业。把就业工作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让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同时,在项目合作、科技洽谈等方面与学校开展深入合作,进而拓展就业工作内涵。
参考文献:
[1]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51-52.
[2]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4-15.
[3]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