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6-03-30覃开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导师

覃开贤

摘要:阐述了“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建设内涵,从建设内容、管理机制、组织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了取得的实践成果。实践证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有机整合校企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项目;阶段分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48-04

一、建设背景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15]6号)等职业教育文件指引下,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大多数中小型IT企业容纳顶岗实习学生数量有限,项目运行周期长,体制所限难以聘请到优秀兼职教师,以及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1]。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在多年实践中提出了“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以工作室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导师,强调导师的“三导”作用,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构建满足高职生个性差异协调发展的专业方向阶段分流机制,并以项目工作室作为支撑鼓励师生共同开发各类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产学结合。

二、建设内涵研究

“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具有企业真实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室环境下,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商业项目进入课堂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由专任教师和项目所涉及到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作为项目参与主[1]体的学生在经历过一定时间的挖掘和历练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水平选择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

1.建设目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校企合作共同组建校内工作室,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工作室,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项目训练、技能培养,参与导师教科研课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建设内容。①导师制,高职导师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根植于行业的职业化教学背景的产物,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教育理念,选取教学及科研能力均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专业、学业及就业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参加行业实践实习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制定学生学业规划和带领学生完成各类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这一指导过程自始至终由导师在实际项目或课余时间进行,有别于日常课堂教学上基础教学内容,导师所展现出的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内在主观能动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稳固、实践操作技能提升、顶岗实习及毕业就业渠拓展。导师持续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不断认识接触更多的企业,导师与行业企业接触面越来越广,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这个平台的内涵范畴就越大,学生在校工作室的表现就可以在项目中直接在合作企业面前展现,企业节省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与项目企业对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主观就业意向,又满足了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②阶段分流,以一年级厚基础学习为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本着“志愿+考核”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二年级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实现阶段分流,进入专才教育阶段,培养面对职业发展的从业能力,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解决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分工细化的对接问题,为解决复杂多变的生源和就业两个动态市场的需求与实现稳定办学的矛盾提供可能。③工作室,工作室是一个面向企业实践的教学实践开放场所,体现了个性化与实用性的特性,体现了辅助教学、项目实战、促进科研三大功能,采用公司运营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学习场所和相关日常管理制度参照IT企业工作环境配置,在校学习期间即可熟悉工作环境,接触到企业真实项目,并在项目参与过程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逐步具备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实现高职计算机教育与企业实践对接,为IT类专业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适宜的契机与平台。

三、建设实践

1.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工作室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地和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力资源,企业出资负责对工作室进行改建,构建与企业公司环境一致的工作场所。以工作室作为工作平台,学校选拔专业骨干教师负责带领学生落实具体项目实施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将企业横向项目引入学校工作室,并将项目需求分析和具体实施方案向教师讲解,将企业成熟的开发架构实施模式对师生进行培训,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深入提升骨干教师的技术水平,使得工作室项目完成质量水平更高,寒暑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进而通过项目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企业主要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工作室核心运作和实施主要依靠进驻的学生和骨干教师来完成。教师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则作为企业的开发人员,实现了培养主体校企双元化,激发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学生在校即可参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师下企业实践受限的问题。

2.制定和完善管理机制。①工作室日常管理机制,将工作室纳入到学院实训室的管理体系中,尊重工作室项目管理特点,制定工作室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建立《工作室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工作室校企双方人员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建立工作室管理运行机制,将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训、“双师素质”提高、兼职教师聘用、知识持续更新等融入各专业工作室建设工程中[2]。②工作室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制定了工作室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教师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成绩考核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调动了工作室导师们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参与工作室学习热情,从而做到工作室教学质量监管有章可循[3]。同时,成立由系部主任、教学团队负责人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日常承接的项目进展情况和教学成果质量进行监控;邀请学校领导、教务处等部门专家,通过项目进展汇报、作品展示等方式,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工作室机制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另外,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学信息员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室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③工作室人才选拔机制,工作室人才储备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工作室人才选拔工作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二周实施,招收对象主要是以一年级学生为主,考核面试成员主要由工作室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室高年级代表学生组成,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进入工作室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导师和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下,潜移默化的培育了学以致用的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④工作室环境建设机制,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每个学生均有独立的固定位置,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提供投影设备供随时讨论与交流,定期组织IT最新技术讲座,对学科前沿与新技术进行培训。工作室软环境紧密与企业文化结合,各种制度和企业文化标识以标语、图板等方式在工作室墙壁、走廊等公共场所展示,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培养企业职业素养,最终达到学习知识、修炼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依托项目组织教学。项目是引领校企合作在工作室开展各项活动的焦点所在。师生围绕项目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企业依托项目来盘活师生资源。教学组织“项目贯穿、分段递进”,循序渐进,以项目为单位分解课程内容,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岗位具体要求和职业能力规范指导下,将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知识点分解模块紧密联系[4],旨在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学习过程中落实,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其中,一年级以项目中的模块单项任务学习为主,二年级注重项目模块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三年级侧重于在项目实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建立了涵盖项目内容的基础课程、实战项目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承接企业项目的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来促使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4.健全评价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多素质融合,集中体现为知识的系统性,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三方对实践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测评,实时定位项目进行中要改善的环节。专业教师注重于项目的完成进度、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应变能力、项目的创意创新性等综合性内容的测评,学生自评和互评则依据自身已有经验去判别其他学生完成项目所涉及到的技术含量和工作量情况,企业技术人员侧重于以职业标准为基本依据,评价最终项目的技术含量是否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5]。每个专业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参与工作室建设,并要求这些教师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作室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负责提供商业项目并选派兼职教师全程协助,在工作室中指导实训参照企业的经营结构模式,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工,每学期两次对工作室成绩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由本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6]。通过专业工作室平台,导师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专业技能竞赛为纽带,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选拔,对参赛的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和专项技能训练,组建有一高中低搭配的梯队式技能训练小组,保证了小组稳定性和创新行,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团队合作。

5.构建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为了解决课堂实践时间有限难以完成一个系统项目的问题,确保学生项目实践的延续性,打造了项目教学管理库。教师将平时工作室项目进行提炼加工,作为典型项目案例加入项目教学资源库中,很好地充实了项目实践资源,使得理实课程引项目、实训课程练项目、综合实践做项目和顶岗实习接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可行。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自主在平台上学习和训练,逐步积累项目建设经验,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衔接,促进了实践教学全方位开放运行,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项目开发训练,积累工程经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6.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工作室教师带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实战,拓展学生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提高自身专业综合能力,不断学习并拓宽知识面,接触到了IT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了解到了产业的人才需求,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优化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全程指导项目建设方式引入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他们来指导工作室广大师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后续其他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技术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传授给工作室的师生,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起进行研发、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教学,从而通过提高工作室师生的整体综合技能水平来加快项目建设的进程和工作效率。

四、实践效果

1.建立“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基础平台—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架构设计思想,创建了“工作室—导师制—阶段分流”人才培养模式。

(1)以工作室为依托,构建专业基础平台,积极带领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计算机类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建立工作室为活动平台,构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引入企业项目,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项目为主要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开发和应用,从而在过程中完成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室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真实的企业开发项目,每个学期吸引了大量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甚至其他专业学生报名参加进入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应用。由于各个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性作用,2011年农产品流通实训将工作室纳入其建设范畴,并将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交由工作室承接。实训基地源源不断的企业项目资源为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构建“专业教学与实战项目对接,教学实践与项目实际开发过程对接”的教学体系,将企业商业实战项目植入学生课程学习中来,以项目为导向,将企业项目及应用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体系,建立“专业教学与实战项目对接”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仿真项目与真实项目相结合,构建“教学实践与项目实际开发过程对接”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60余项,培养了人才600多名。

(3)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导师团队。综合考虑教师知识传授、企业人员技术示范、高年级学生榜样示范作用,构建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高年级学生三者联合导师团队,专注于导学、导业、导能,集中实现学生专业思想引导、专业方向发展、技能素养培养。在导师团队的引导下,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激发,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能力提高显著,在2011—2013年参加全国蓝桥杯“软件大赛”获广西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

(4)建立专业方向阶段分流机制,建立厚基础、阶段性分流的大专业小方向项目分片组织教学机制。以一年级厚基础学习为基础;二年级学生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实现阶段分流,进入专才教育阶段;三年级参加工作室实战项目直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分流机制给予了学生自我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避免学生择业不理想而自暴自弃的现象发生。

2.有机整合校企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有机地将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整合,实践技能学习与真实项目实战融合,学习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融合,师生与企业员工融合,职业能力培养与项目实施融合,构建了企业效益增值、导师能力提升、学生技能提高的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工作室—导师制—阶段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下,基于个性化、实践性、职业化于一体的工作室,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身心的进行课程设计、生产性实习、导师课题、创新、顶岗实习等任务,在项目中学生通过沟通、讨论、协商、分工协作等,集每个人的智慧能力共同完成项目,学习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过程,全面综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工作室引导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企业项目的具体实施,促使导师专业知识技能、科研思路、业务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有效解决“双师型”导师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企业直接将项目放置在工作室中完成,只需派遣少数技术骨干跟进指导,节省了企业研发成本,同时在项目长期实施过程中从参与项目学生中挑选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缩减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工作室每年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源动力。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能够获得职业乐趣,建立职业认同感,形成职业归属感,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近几年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所取得成绩以及项目合作企业取得的发展均可证明,工作室机制为学生、教师、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有利于良性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之,基于“导师制—阶段分流—工作室”模式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将企业和社会需求带入课堂教学中,企业项目代替传统部分课程作业,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研发,共同为完成一个项目一起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了专业教学与就业、企业需求相衔接,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潜能,提高了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室项目实战培养了学生个性、团队合作、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岗前实践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建立了核心就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双方以合作项目作为纽带,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含项目”、“专业核心课程做项目”、“顶岗实习接项目”[7],以工作室作为载体,师生与企业人员一起完成项目,企业充分利用工作室师生优质的人力资源成本,缩减了企业运营开支,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费用,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温振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3-85.

[2]于晓萍,王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96-98.

[3]俞伟忠.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76-77,96.

[4]黄晓霞,徐洪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师生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29-131.

[5]李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以娱乐软件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34-136.

[6]权力涛.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装饰,2011,(10):133-134.

[7]许志良,邓果丽,覃国蓉.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12-214.

猜你喜欢

工作室项目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