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采茶戏本土特色与创新发展分析
2016-03-30梁婧
梁婧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赣西采茶戏本土特色与创新发展分析
梁婧
(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赣西采茶戏是我国采茶戏的代表流派,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赣西劳动人民的采茶劳作,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进入专业文化艺术领域,成为赣西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崭新的社会背景下,若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就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保留独特文化内涵及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式及内容,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同时注意思想高度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使剧作在描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又不失其高雅情怀,实现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乡土与艺术的高度融合。本文首先介绍了赣西采茶戏在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新的基本情况,而后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发展赣西采茶戏必须立足于本土特色,最后强调了品牌意识的重要性,提出赣西采茶戏应当努力完善自我、塑造典型,进一步稳固在中国戏剧艺术中的突出地位。
赣西采茶戏;创新;艺术;本土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贸易的不断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也在不断提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茶文化研究”的热潮。茶文化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化形式,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涵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有人们所喜闻乐道的茶诗、茶词、茶艺表演,又有充分展现劳动人民丰富生活的茶歌、茶戏、茶舞等。其中,赣西采茶戏作为我国茶戏中最为成熟的一个流派,是赣西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也是赣西文化在戏剧方面的集中体现,其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对于茶文化戏曲艺术所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戏曲艺术本身进步完善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劳动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维系和扩大采茶戏的受众规模,实现戏剧创新与地域色彩的高度融合,就成为了赣西戏剧创作者的首要任务。
1 赣西采茶戏在新时代的艺术创新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原有秩序会逐步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更富现代化与灵活性的社会经济新秩序。这种改变对人们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人们会下意识地摒弃那些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的文化内容,倡导和维护那些能够体现崭新文明形态的改良或新兴事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赣西戏剧创作者融入现实、融入群众,以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感知力从人们的生活中汲取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素材,编排出一系列突破传统茶戏形式及内容的作品,比如《榨油坊风情》、《角色》、《远山》、《樟树坳风情》等,都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
由著名赣西剧作家颜梅魁编写的《榨油坊风情》,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描写了赣西边远山区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生活与思想的改变。女主人公俏姑经常奔走于山内外,见多识广,对于山外的新事物既好奇又热爱,她试图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婚嫁、生活和工作上努力跳出传统观念的藩篱,尽管经历了种种困难,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合资开办了山里的第一家乡镇企业,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也打破了山里陈旧价值因素对人们的束缚,开启了时代理念与改革思想在山里的影响与实践。剧中,榨油坊是大山文化的象征,作品通过百年油坊的兴衰历程,生动展现了赣西地区由封闭到开放的巨大变化。作品把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改革、古老与新生有机融合在一起,综合体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各个层面的深刻转变,气势恢宏,震撼不已,具有极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我国赣西采茶戏在内容上不断创新的范例。
采茶戏《角色》则以轻喜剧的风格展现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们所遭遇的腐朽观念及社会积习的垂死挣扎,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出新兴生产力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角色”的主题思想。在剧作中有“乡村处处有角色”的说法,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环环相扣,现实意义颇为深厚。在《角色》中,创作者打造了名为“公和”的茶馆,作为乡镇中人们交际休闲的重要场所。公和茶馆的“上首席”是为当地最有地位的人物提供的专座,是有钱有权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个位子,耿老大与王老二苦苦争斗了几十年,他们一掷千金、得意忘形,把摆阔气、显威风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甚至将其视为提高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当地很多乡民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同样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更有一批墙头草“白食客”靠着溜须拍马混迹其中。正当人们都沉迷于这种虚度时光的生活而不能自拔时,耿老大的儿子大学毕业考上村官,回到乡镇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带领乡民一步一步走向发家致富的道路,揭示出真正的英雄并非那些有权有势之人,而是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勤劳勇敢、披星戴月,不怕苦、不怕累,用智慧与才干与广大人民群众牢固团结在一起,为美好家园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部作品结构疏密有致,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鲜明,冷热搭配合理,它以小场景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表现大主题,把建国以来六十余年的变化尽收眼底,彰显出创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等的深入思考,是赣西采茶戏与崭新时代紧密融合,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的代表作品。
2 赣西采茶戏应延续其本土特色
赣西采茶戏以独特的地域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壮丽景色,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我国茶文化的民族内涵。赣西剧作家胡桔根是《情满青山》、《大峡谷》、《樟树坳风情》、《木乡长》等作品的创作者,从七十年代到如今,他坚持选取农村题材,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他曾指出:我剧中的人物全部来自赣西,我要为农民而歌唱,要让我的作品如小溪一般在乡土流淌,一直流到农民的心上。他的作品彼此连缀,以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把当今农村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来,延续了赣西采茶戏的本土特色,使作品内容更加饱满,寓意更加鲜活。在作品中,他既充分肯定和歌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的美好转变,又严厉批判了腐朽的旧思想、旧习俗和旧观念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沉重束缚。他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手法,努力贴近现实、贴近时代,而又着重彰显赣西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气息,本土特色浓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以《樟树坳风情》为例,作者以改革开放为故事背景,塑造了二十多个羽翼丰满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折射出新时期赣西地区社会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在这些变革之中,既有不遗余力奋勇向前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固守传统、阻碍改变的守旧人士。然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自然定律,旧事物的灭亡也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挽回的,新事物战胜并取代旧事物必定势不可挡,于是,在一点一滴之中,青年知识分子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守旧分子则是节节败退,最终实现了樟树坳的完全变革,人民群众真正翻身做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在积极主动的劳动之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部作品所具备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色彩越强,其世界性和广泛性也就越为深刻。当代赣西采茶戏在创作方面生活气息浓郁,地域色彩鲜明,民族个性强烈,与传统单纯反映劳动人民采茶生活的采茶戏相比,其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很多作品中,创作者为了彰显剧作的地方特征,添加了许多方言土语、乡风乡俗、民族礼仪等,生动而真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 创新理念与本土特色兼顾,重点塑造艺术典型
若要增强采茶戏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牢固树立戏剧品牌意识,打造独有特色品牌。赣西采茶戏是赣西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的是赣西人民的劳动生活,拥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族风情。在提倡创新理念与本土特色齐头并进的同时,要重点塑造一系列典型戏剧作品和人物形象,达到“一提到某个戏剧或者某个戏剧人物,就能联想到赣西采茶戏及其整体特征”的效果。
如今,赣西采茶戏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优秀创作人才辈出,杰出作品琳琅满目,这些创作者及其作品已经成为赣西采茶戏的象征,对于这一戏剧类型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胡桔根创作的采茶戏《村民小组长》以诙谐幽默的轻喜剧形式阐述了麻塘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趣闻趣事,老实木讷的王实坨是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小组长,他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那些“不服管”、“不上道”的人一个接一个地领上了健康文明的幸福道路。对待不同的人,他采用不同的应对手段,先是找出问题所在,而后通过恰当的途径化解矛盾,实现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家庭内部的和美。这部作品生活底蕴深厚,戏剧冲突强烈,喜剧风格老道,深得观众的喜爱。又如,冯之创作的《乡里法官》也是一部轻喜剧形式的反映农村生活的现代采茶戏。戏剧讲述了鲤鱼镇法庭新任庭长一上任就接到村民诉状,状告化工厂违规排污给乡镇造成了巨大损失,村民告赢了官司却拿不到赔偿费的问题。庭长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策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局面,最终帮助村民拿到赔偿,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积极恢复自然生态。该作品题材新颖、手法独特、地方色彩鲜明,同时又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赣西采茶戏中的典型代表。
对于赣西采茶戏,应当塑造什么样的艺术典型呢?用观众的话来说,就是:“原本以为农村题材的戏剧不好看,但是当《村民小组长》的大幕拉开以后,我们立刻被剧情吸引,很快就入戏了。我们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而跌宕起伏,随着人物的心路历程而发生变化,整个人完全沉浸在戏剧里面了。”剧中的人物形象每一位都羽翼丰满、栩栩如生,作者对于情节的刻画也是相当生动,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有感而发、会心一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美好变化,感受到时代发展所彰显的进步与文明。
当然,艺术典型通常是高雅而清丽的,但这并不排斥乡土气息的渲染,一些土得掉渣的乡音对话幽默诙谐,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情节则入情入理,真实性和可信度更高;悠扬嘹亮的民族歌曲则悦耳动人,能够进一步增强戏剧的辨识度;改革开放的主题旗帜鲜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萦绕耳旁,更加彰显戏剧的教育意义。不过,由于赣西采茶戏是由农民劳作时自由创作的戏曲发展而来,在专业戏剧领域的发展年限与京剧、川剧、秦腔等艺术形式相比仍然较短,属于较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在一些细节方面仍然有待提升,比如,情节的安排上应当更加紧凑一些,故事的框架可以更具张力,相当一部分演出服饰未能随着场景的变化而调整,显得比较单一,也无法以服饰的款式与色彩来彰显人物的内心活动,道具制作不够精良,字幕有时会出现间歇性中断,这些对于观众的观赏都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影响。所以,赣西采茶戏在打造原创新品、努力树立典型的同时,也要对戏剧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积极改进一些小问题,做到精益求精,实现几近完美的观赏效果。
4 结语
赣西采茶戏是我国采茶戏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是赣西地区文学艺术创作的结晶,它汲取了地缘优势的营养和民族雨露的滋润,在不断的创新与继承中求发展、求完善,发展出极具辨识度的喜剧风格,并逐步成为镌刻在赣西大地上的文化符号,对于该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茶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提供了鲜活的推进力量。
[1]胡桔根.情满青山[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梁婧(1983-),女,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小提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