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写实雕塑在茶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6-03-30余景学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武汉430060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写实雕塑茶文化

余景学(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武汉430060)



浅析写实雕塑在茶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余景学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写实主义雕塑传统,在20世纪初遭到了刚刚发展成熟的现实主义的挤压,虽然写实主义雕塑在以前是主导地位,可是现在没有以前那么的主流,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但是写实雕塑并没有中断,它在不断的价值调整中行走。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写实雕塑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写实;雕塑;茶文化;实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不仅包含物质文化,还有很深的精神内涵在里面。从唐代茶圣陆羽开始,茶便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上至至高无上的皇帝,下至凡夫俗子,他们都喜欢茶,下面就发表一下我对写实雕塑与茶文化的结合与实践应用的观点。

1 中国的茶文化

我们都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每个家庭都必不可少的物件,茶便是其中一种。从中可以看出茶是多么的重要。所谓的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中国的制茶与饮茶的文化,这不同于英国的下午茶和日本的茶道,也和下午茶和茶道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要明白,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和受欢迎的,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唐代出现了许多名人,像诗仙李白。值得一提的就到茶圣陆羽,他的著作《茶经》流传于世,开启了中华茶文化的开端。从此以后,茶的精神便传播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深入影响到了中国的诗词,绘画。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但积累了非常多的关于茶叶种植的物质文化,还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需求,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含茶道,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话,茶故事,茶艺等,可谓有很深的渊源。茶文化在唐代进入辉煌时期,宋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各自发展,以后便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饮茶文化,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创举。

2 写实雕塑的发展状况

受现代唯美主义和官方写实美学的影响和院校的中长期的教条写实训练,让其畸形发展,在学院派的审美教育下,造成了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还存在的典范审美框架。典范的审美框架是指形式与内容存在和谐的美,它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审美艺术,是一条强制性的规定。这条规则包括,审美因素的主题是唯美原理,它要体现的是体积,构图,色彩,材料等等一些外形在视觉上的感官。从查阅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即中国当时的抽象雕塑和写实雕塑,其作品展现的是自己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它们体现的是自身的均匀比例美,如黄金比例般,而展现出来给我们看到的是雕塑的材质技术和雕塑手法,给观赏者是人精神层面的享受,一种上帝式的感官。而对于我们而言,那种美是缥缈的,是至高无上的,如古代贵族享受的而不是我们大众所能接受的,我们接触不到,它是带有浓重的教化色彩,让我们沉浸在教化的麻木中,而不是使身心感受到快乐。尤其是在80年代,中国的艺术变化很大,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八五”运动,可谓达到了巅峰,超越前面的所有的局面。令人心痛的是此时雕塑没有像其它的艺术那样,没有做出大众性的、积极的回应,它们只是注重于一种美的形式的探讨,即只是一种形式的议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与创新。

世界在不断发展,全球化正在加快速度,我们必须做出改变,现在人们可以随时交流思想,即使相隔万里,东西方的文化不断地交融碰撞,于是我们所特有的传统形态被打破,接着后现代的艺术意识开始影响和发酵,并且开始形成新的东西,那些艺术家开始对写实的手法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并进行中国式特有的创新,雕塑家开始寻找一种可以通过展示作品,来表现作品本身所含有的社会思想,我们自己民族的生存观念和特有的人文思考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死板的方式,填鸭式教育。从总体上来说,超现实主义与极少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艺术时代的结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艺术才真正的开始兴起,观念艺术则在向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学倾斜,慢慢地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雕塑家们便开始尝试着对由开始的注重技术材料方面转化到重视思想深度和观念体现的方面,于是乎便有了以下新的的规则,例如题材-有意义的空间模型-视觉感官-表达思想-体现对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规则之下,写实雕塑的创新表现形式便有了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和余地,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当代写实雕塑从此就开始了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即是一条能够走向消费者的道路。

近些年来,写实雕塑的创作观念有所突破,主要是体现在其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内在的思想语言(也就是文化)多于作品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相应的,有一些思想比较激进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的代表物,像符号一样,也就是专门属于他自己独特的东西,这个代表物是原创的,它可以代表艺术家在寻求艺术的见证。于是写实风格便成为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在如今的不同于以往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写实雕塑便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了新的表现空间。到了本世纪初,写实雕塑在几个很大的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发展,这些新的探索代表了新的思维方向的拓展,我们为此感到非常欣慰,也为此高兴不已。

3 茶文化与写实雕塑的联系

3.1 茶文化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内在要求

我们都知道,陶瓷雕塑是用陶或瓷之类的材料塑造出具有视觉感和可触摸感的立体型的艺术形象,它是一门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审美性的艺术。从成品来看陶瓷雕塑是用瓷泥经过窑火烧烤,在经过梦幻般的变化凝聚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给人一种涅槃重生的感觉。它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它的成型过程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材质雕塑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种类。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陶瓷雕塑总是与人类相伴,陶瓷雕塑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一件艺术品,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件非常实用的生活品,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品,它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净化心灵。我们从历史长河中观看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与现状,可以发现人们对它越来越喜爱。于是乎,一些雕塑艺术家已经开始尝试陶瓷雕塑和茶文化的融合,其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把陶瓷雕塑表现在茶具设计创造上,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茶文化。

3.2 城市茶文化与雕塑的结合

最具有代表性就是云南省的普洱市的普洱茶把。普洱市曾是一个驿站,古时候有一条道路叫“茶马古道”,它就是一条运输道路。在普洱市,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三组坐落于市中心的钢雕,分别叫做“雅士品茶”“妇女制茶”“马帮小憩”,下面来介绍这三组钢雕。“雅士品茶”坐落于茶城普洱最大的红旗广场旁边的一座绿岛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大树的遮蔽下,有几位穿着古代衣服的雅士在侍女琴瑟声中品茶,仿佛在品尝着人生的苦乐,回味着人生的哲理,我们不禁会联想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刻的人生智慧。而“妇女制茶”则不同,它是放在世纪广场内,通过查看历史资料可知,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中最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的茶类,近年又因冰岛普洱茶屡屡拍出高价而为更多茶客所熟知。这组独特的雕塑就是少数民族妇女正在聚精会神的制作茶叶的过程,其间还有几个小孩穿梭,给人以俏皮的感觉,这组雕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和谐思想在古代就体现出来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女子的智慧。最后一组是“马帮小憩”,它坐落于一个自然的缓坡上,呈现给我们的是马帮在途中休息的场景,不过里面有些不同,里面有个外国人,也许想表现出中西结合吧。我们要知道,云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工具根本无法在羊肠小道上行走,因此专门搞运输的马帮便由此而生,在那个年代,运输都靠马帮,塑造这组雕塑的原因就在于感恩吧,如果没有这些马帮,那里的人民该怎么把他们的特产运到外面,所以,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在普洱这个城市里,充分结合了茶文化的雕塑,令我们眼前一亮,这是一个范本,一个毫无挑剔的范本。

3.3 名人与茶的雕塑题材的找寻

想必大家都知道浮梁茶文化吧,它可是闻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诗人就不得不提白居易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写的就是如此,千古名篇《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可看到,在唐代,茶是个大众性的饮品,深深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从不缺乏爱茶、品茶的名人,例如茶圣陆羽、皎然、赵佶、白居易等等一大批名人,我们可以从这些名人上面寻找雕塑题材。广大的写实雕塑艺术家们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以及民间相传的故事,深刻构思,创造出一大波与茶文化名人有关的雕塑。中国文化何其宽广,素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茶文化可谓独特,它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是不同的。茶仅仅是一种饮品,喝茶的人可以喝出名堂、喝出文化,这也算是一大奇迹了,我们可以预料到,两者结合一定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东西,一定可以创出伟大的作品来。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总结

以上经过我的简单的分析,分别叙述了写实雕塑在茶文化中的应用,由此可见,两者相结合是有不错的前景的,也算是艺术的发扬光大吧,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会有前瞻性的学者把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潘向黎.茶可道[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李曙韵.茶味的初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余景学(1973-),男,湖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专业。

猜你喜欢

写实雕塑茶文化
巨型雕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我的破烂雕塑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写实雕塑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