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草庵茶道看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2016-03-30童心成都理工大学日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关键词:吸收发展

童心(成都理工大学日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从草庵茶道看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童心
(成都理工大学日语系,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其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功不可没”,没有中国茶文化就没有如今光耀的日本茶道。无论日本茶文化如何发展,中国茶文化永远是日本茶文化的奠基者。本文以草庵茶道的特点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草庵茶文化的系列影响,并从四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草庵茶道;中国茶文化;吸收;发展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所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草庵茶道是由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在日本早期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当下日本的民间艺术特色而成的文化精髓。草庵茶道撑起了日本茶道的半边天,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草庵茶道的特点谈起,分析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草庵茶道的影响。

1 草庵茶道的特点

1.1 文化性

草庵茶道是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禅宗思想、道家理论以及日本民间文化而成的,其具有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对于草庵茶道的文化意义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其次,禅宗思想与道家理论的哲学思想也能提高草庵茶的文化性,草庵茶道中的“一期一会”来自于禅宗的“无常观”。草庵茶道构成了日本茶文化的主体框架,其形成不仅受了外来文化的积极影响,也汲取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寓意深刻。

1.2 国民性

草庵茶道的正式形成与确立要追溯至16世纪,之前的日本茶道都是悉数尽学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形成独立的茶文化体系,也没有意蕴深刻的茶文化内涵,直到千利休对日本的茶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才正式建立了草庵茶道的文化体系。改革之前,饮茶之风只盛行于日本的上层社会;改革之后,使得饮茶这一风俗平民化,并迅速的在民间流行起来。同时,草庵茶道中的“传引法”也被用来增加信任的纽带,提升个人修养的工具。此外,日本武士道的点茶饮茶也被上升到了国民礼仪的高度,由此正好与日本的礼仪文化不谋而合,突出了草庵茶道的国民性特点。

1.3 美学性

草庵茶道是禅宗思想与和歌理论以及日本本土民间文化于一体的茶学文化,其尽取各大思想流派的美学精髓而成,艺术成就极为高超。首先,其根据禅宗美学的残缺美理论,对茶室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上进行了不对称设计,甚至是茶具的制作也刻意追求残缺美,这种对不对称美的欣赏与认同源自于其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中对缺憾美的崇拜与迷恋,是其固有的美学认识。另外,草庵茶道中的侘寂思想,是从禅宗美学中撷取而来,强调的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主张在简单安宁的时间光泽中融入质朴的美,使美在生命陨落的遗憾中永恒。草庵茶道体现了日本民族对于“美”的独特理解,以及深刻的美学内涵。

1.4 历史性

草庵茶道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草庵茶道兼容并蓄的特质。自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的茶道逐渐走上了一条“禅茶一味”之路,从禅宗思想中吸取营养元素,把饮茶上升为一种哲学宗教性的行为,建立草庵茶道的雏形。而后又在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和歌理论,为草庵茶文化注入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素雅、简单、质朴思想,进一步提高了草庵茶道的思想境界。进而,千利休立足于民间文化艺术理论,对草庵茶道进行了总结,删除了其中的繁文缛节,全面确立了草庵茶道的文化内涵,使草庵茶道回到了原始自然状态,升华了草庵茶道的文化内涵,并使其迈开了向综合性文化体系发展的步伐。

2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草庵茶道的影响

2.1 文化基石作用

日本的饮茶文化最早是由唐朝时的日本僧侣学佛回国时引入的,而茶叶在日本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在上流社会间盛行。但随着中日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国的茶文化也渐渐传入日本,特别是陆羽的《茶经》对于日本“弘仁茶风”的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其标志着日本茶文化的初步建立。《茶经》中涉及的茶文化大部分为日本人所效仿,并且日本人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革新,逐渐形成了初具民族特色的“弘仁茶风”。而“弘仁茶风”为后期草庵茶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2.2 对茶道精神的完善

日本茶道起源于日本,但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精髓。其是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兴起的,并渐渐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草庵茶道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武士阶层的兴起,使得被排挤的日本上层贵族无所适从,效仿明代文人醉情于茶水归隐于山林,以排除内心抑郁之情,而形成的一种旷达豁然的草庵茶道精神。同时,草庵茶道中的“侘寂”精神所倡导的“静寂”、“淡然”、“悠闲”的理念源自于中国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茶文化理论。虽然现今的日本茶道已经自成一体,与中国的茶道精神大相径庭,但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精神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将审美艺术性丰富化

中国茶文化在唐朝时已初步形成,在宋明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在此期间,从唐朝到明朝末年,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颇为紧密。特别是自唐朝日本引入饮茶文化后,两国间的接触更是越来越频繁。而我国的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最为闪亮耀眼,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中国茶文化蕴含的艺术价值也为世界所公认。而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草庵茶道的美学原理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美学理论的影响。草庵茶道中奉行的天然“极简美”,一方面是受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自然朴实美学观的影响。此外,草庵茶道中奉行的“不对称残缺美”,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理论“负面应用”的典型,即日本的草庵茶道反其道而行之,一改中国茶文化中的对称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缺憾美学思想。

2.4 茶艺技术的提升

日本茶艺精湛,世界闻名。其是在中国茶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本土艺术形式而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草庵茶艺技术也日渐成熟,并逐渐扩展到文学、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茶文化中的选茗、择水、烹茶以及调茶的技法对于日本的茶艺体系的形成具有借鉴作用,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茶礼,日本草庵茶将其上升为一种国民性的高度,尤为注意饮茶的礼节性。此外,日本草庵茶艺中的茶具、茶器以及茶皿等都是根据中国茶文化中的饮茶工具改造而成的。中国茶文化是草庵茶艺发展的沃土,草庵茶艺是对中国茶艺的技术性传承。

3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3.1 初步形成阶段

唐朝时,日本的僧侣来中国学佛修禅返回日本时将茶以珍贵的药物引入日本,而后盛唐时期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了解也与日俱增,在日本上流社会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并迅速流行起来。唐朝的饼茶煮饮法被日本的上流阶层直接拿来引用。宋朝时期,中国茶文化中的抹茶饮法开始盛行,日本的荣西法师据此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该书对抹茶冲饮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后抹茶冲饮法在日本上流社会迅速风靡,由此标志着日本早期茶道的形成。同时,日本结合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对宋朝的“斗茶”进行了改革,书院茶以及云脚茶会在日本民间开始传播,为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开了先河。

3.2 跨越式发展阶段

宋朝斗茶文化传入日本后,斗茶习俗在日本民间的发展日渐成熟。书院茶的奢侈萎靡之风被艺术家能阿弥进行了改头换面式的清扫,第一次将禅宗的清与静的思想融入了日本茶文化,促进了“书院式”新茶风的形成。随后,被称为日本茶道文化“开山鼻祖”的村田珠光,提出了“茶禅一心”的理念,主张实现禅宗与茶学的完美结合,以茶修禅,草庵茶道由此形成,日本的茶道精神也由此初见端倪。而后,武野绍鸥对日本的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首次将和歌理论引入了日本茶文化,进一步促进了日本茶道的民族性与特色性的形成。最后,千利休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日本民间特色文化对草庵茶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最终确立了日本茶道的体系,实现了日本茶道的跨越式发展。

3.3 最终形成阶段

经历了千利休时代的日本茶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最终形成了闻名于世界的日本茶道。经过几百年的浮浮沉沉,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日本茶道发展成了神形兼备、秀外慧中的综合文化体系。其精神核心以“和、敬、清、寂”为主,彻底确立了“以茶修禅”的思想。另外,日本茶道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趋于完善,“缺憾美”、“一期一会”理论形象也更加丰满。与此同时,日本的茶室装修以及茶具设计以独特的风格见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当然,日本的茶艺也不断见长,其娴熟的茶艺精巧的茶器是日本茶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引渡人”,正是由于中国茶文化的先驱引导作用,才点燃了日本灿烂的茶道之火。现今,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日本以其独特的茶文化内涵,创立了日本茶道,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肯定与发展。简而言之,中国茶文化对于日本茶道的形成影响深远,草庵茶道体系的建立,是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作用的结果。但日本茶道能走到今天,除了其善于吸收和借鉴优秀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容性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

[2]冈仓天心.说茶(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陈云君.茶之道与茶道——中日茶文化之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 2009(03):142-144.

[4]王颖.浅谈中日茶文化比较——以中国明代“文人茶”和日本“草庵茶”为中心[J].新西部(下半月).2009(05):121.

[5]刘书云.日本草庵茶与中国文人茶艺术精神之比较[J].农业考古. 2006(05):249-250.

[6]柯慧俐.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08):212.

[7]赵化.草庵茶道与日本文化性格[J].农业考古,2001(02):303-305.

作者简介:童心(1982-),女,安徽人,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吸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美声唱法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吸收与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