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2016-03-30郑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5期

郑祎(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郑祎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城市公交卡的视觉要素不仅包括图片和文字,同时还涉及到材料和色彩。视觉要素的处理对于城市公交卡的整体形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普洱市而言,设计者可以将普洱茶产区图片和普洱茶文化历史与公交卡的设计相结合,同时在公交卡上写进当地茶博会的推广语,从而起到宣传推广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对城市公交卡的主要视觉要素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公交卡视觉设计与茶文化的结合途经以及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茶文化传播

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城市交通卡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杭州为例课题编号Y201431506”

上世纪90年代,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IC卡,因而IC卡在社会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C卡被制作成各类智能卡片,比如电话卡、银行卡和城市公交卡等。随着IC卡大范围的投入使用,城市公交领域也迎来了较大的变革,原本的乘车票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公交卡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交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公交卡是人们的日常出行变得更加便利,因而自其投入初期,公交卡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换句话说,城市公交卡的设计和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茶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言喻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事业逐渐兴起,但是仍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传播茶文化,城市公交卡的视觉形象设计应该与我国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相结合。

1 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居民在日常出行中会使用到城市公交卡,因而城市公交卡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较为紧密。从侧面来看,城市公交卡相当于一个城市的颜面,城市公交卡的视觉形象会使人们在大脑中留下对于该城市的深刻印象。各座城市的公交卡都有所差异,但是设计人员在设计公交卡的过程中会融入城市的地域特征,从而凸显出该城市的风貌和魅力。在设计公交卡的视觉形象时,设计人员需要对城市公交卡的视觉形象内容加以考虑。事实上,公交卡的视觉形象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视觉环境体系、视觉识别体系和视觉导向体系。

1.1 视觉环境体系

视觉环境体系是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因而对整个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视觉环境体系主要需要从城市空间和环境色彩的设计出发,将各类与之相关的视觉符号特征融入其中,从而给乘客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视觉环境体系对城市环境加以呈现,在乘客的大脑中构建相关视觉环境。比如说,在茶文化氛围较为浓郁的城市,可以考虑将城市中的茶文化元素加入公交卡的视觉环境体系中,从而增添公交卡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1.2 视觉识别体系

相比于视觉环境体系,视觉识别体系是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的基础。一张看似普通的公交卡需要考虑到图像和文字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则共同构成公交卡的视觉识别体系。视觉识别体系的好坏决定着公交卡使用率的高低。有些公交卡在设计初期没有对视觉识别体系的设计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从而破坏了整张公交卡上图片与文字的和谐性。重庆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当地特有的茶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庆市的公交卡识别体系设计可以将本地茶文化历史与茶文化风俗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形成特有的巴渝风格。

1.3 视觉导向体系

顾名思义,视觉导向体系主要是引导城市居民乘坐公交车,因而设计人员需要从视觉导向体系层面出发增强公交卡的实用性和便利性。由于视觉导向体系决定着公交卡的导向作用,因此视觉导向体系应该包括街道交通标志等内容。为了宣传和推广茶文化,设计人员可以将以“茶”命名的街道等融入到设计中,从而使城市公交卡的茶文化韵味更加突出。

2 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

2.1 城市公交卡的主要视觉要素分析

城市公交卡的视觉要素不仅包括图片和文字,同时还涉及到材料和色彩。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城市公交卡视觉要素的主要内容。视觉要素的处理对于城市公交卡的整体形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字主要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城市公交卡上的文字应该给人们传递出相关信息,使人们一眼就知道其功能和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我国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因而城市公交卡的汉字下面应该加入相应的英文翻译,这种人性化设计有利于增加城市公交卡的使用率。文字设计固然重要,图片的设计才是主要内容。原因在于,图片设计的新颖个性,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公交卡上的图片可以更快地使消费者留下印象。色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就色彩心理学展开过研究,他们认为,色彩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天蓝色给人一种恬静透彻的感觉,而绿色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而设计人员不应该忽视色彩的设计。除此之外,公交卡的制作材料会对人们的触觉产生影响,因而材料的选取也应该好好考虑。

2.2 城市公交卡视觉设计与茶文化的结合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产地,其有着十分丰富的茶文化。设计者在设计普洱市的公交卡时,不妨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比如说,设计者可以将普洱茶产区图片和普洱茶文化历史与公交卡的设计相结合,同时在公交卡上写进当地茶博会的推广语,从而起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在颜色上,设计者应该选取茶博会的主题色或者普洱茶汤的颜色,从而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茶文化意境。信阳市以信阳毛尖茶闻名国内外,公交卡设计人员可以将信阳毛尖的图片设计成公交卡的背景图,其他城市的公交卡也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作为设计元素的一部分,从而发挥其对茶文化的传播作用。

3 城市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对于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为了响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文化事业逐渐兴起,文化因素在各行各业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就公交卡视觉形象设计而言,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交卡开始与我国传统茶文化相结合,使得看似普通的公交卡独具文化韵味。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城市生活步调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只注重物欲的满足,而不考虑精神世界的构建。在这种情形下,茶文化逐渐被大众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城市公交卡设计有必要将茶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3.1 “茶文化”主题公交卡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本地茶文化

很多人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了一辈子,但是却对本地的茶文化习俗不甚了解。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我国各地的饮茶风俗不尽相同,比如云南地区流行“龙虎斗茶”,而福建和广东地区则有着“擂茶”的饮茶习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剧增,与之相伴的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严重缺失。很多饮茶习俗只有从一些城市周边零星的村落寻得,很显然这是一件可悲的事。以“茶文化”主题设计而成的公交卡可以给城市居民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他们在看到这种公交卡的瞬间会感到眼前一亮,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思绪顿时在内心翻涌不止。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茶具、茶饮和茶文化建筑等。公交卡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背景图的设计中,使人们再次认识并了解本地的茶文化历史和茶俗。

3.2 促进我国茶业发展,打造茶叶强国

我国虽然是茶叶大国,但却并不是茶叶强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交通部门可以和当地茶业公司合作,打造独具茶业品牌的茶文化主题公交卡。比如说,公交卡的正面可以印上当地茶企的品牌Logo,这样有利于推动当地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一些茶产区较为密集的城市,公交卡的设计可以将茶产区的生产场景作为背景图,使社会大众对当地的茶叶生产情况加以了解。当然,还有一些茶文化浓郁的城市会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相关部门就可以在茶博会开展前推出茶文化主题的公交卡,以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当地的茶博会。城市居民在看到公交卡上面印制的茶博会宣传标语时,就会因此受到茶博会的吸引。

3.3 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虽然外国民众对于我国茶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事实上,这与我国茶文化英译研究工作的滞后性不无关系。当外国人向我国居民询问我国茶文化风俗时,他们要么用着蹩脚的英文告诉外国人,要么顿露尴尬、哑口无言。为了使外国人更好地了解我国茶文化,城市公交卡可以采取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印制。比如说,公交卡的正面印有茶文化的标志,在标志下方可以印上对应的英文表达。公交卡背面的主要茶文化景区介绍也应该翻译成地道精准的英文形式,以保证外国游客能够更好地找到茶文化景区的位置所在。中英双语版的茶文化主题公交卡可以使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我国茶文化,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向其他人传播我国茶文化,从而有效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4 结语

在城市公交卡设计中融入茶文化元素的做法,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响应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公交卡设计人员应该从本地茶文化出发,将城市地域性和传统茶文化与公交卡的设计相结合,从而有效推动本地茶文化的传播,提升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严洪范.解读“交通一卡通”——上海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工程总体方案[J].计算机周刊,2001(Z1).

[2]白雅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杜妍.城市旅游标志与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4]郑祎.城市交通卡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杭州为例[J].美与时代旬刊,2014(10):70-71.

[5]赵星,王梦柳,张天一.北京公交卡的文化与人性化设计探索[J].中国包装工业,2015(6X):50.

作者简介:郑祎(1984-),女,浙江杭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