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边界采茶山歌的传承探究
2016-03-30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宋 歌(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闽赣边界采茶山歌的传承探究
宋歌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闽赣地区拥有着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其间的山水名胜、历史遗迹、怡人茶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特色。闽赣边界的采茶山歌就是个中翘楚,本文从闽赣边界的历史文化入手,通过对山歌形式和采茶劳动的详细阐述,重点分析了采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了解闽赣地区的茶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闽赣地区;采茶山歌;探究
1 闽赣地区茶文化特色
茶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的沉积,是历史、文化、经济的侧面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它以茶为实物载体,传播相关的传统文化。闽赣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特色。采茶山歌作为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和传承的茶农生活情趣和茶叶生产情节,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闽赣地区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区,这里的茶农也在日常采茶的活动中创作了很多广为传唱的采茶山歌。
1.1闽赣地区茶文化
闽赣大地气候条件适宜,温暖潮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茶叶产区分布广泛,茶叶种类繁多,明清时期,这里就是茶叶生产销售的大省。闽赣地区的茶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蕴含丰富。
闽赣地区饮茶历史由来已久,在一些地方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诗“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人们对茶叶已达到一种迷恋的程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闽赣地区独特的风俗魅力,形成了闽赣地区独特的茶文化特色。
1.2闽赣特色茶文化“采茶山歌”
闽赣地区是我国的茶叶主产区,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催生了闽赣特色茶文化“采茶山歌”的出现。不仅是闽赣地区,在我国的其他茶叶产区,也有很多反映茶农生活的茶叶歌曲,“采茶山歌”在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被茶农创作出来。歌曲结合各地不同的民风文化,音律音色也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反映与茶相关的事情,表达与茶相关的情感。
闽赣边界地区的采茶山歌具有语言凝练、旋律简洁、朗朗上口的特点。歌词大多反应茶农在劳动中得到收获的喜悦之情,体现出淳朴自然的民风民情。旋律也多运用简单明快的反复咏唱,在对称中求变,充满着韵律的美感。不仅如此,采茶山歌的这种明快风格,还延伸融合到美术、建筑以及诗歌中,形成了闽赣地区一个完整的审美艺术体系。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采茶山歌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力度和接受范围,在反映劳动人民劳动特点的同时,也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 采茶山歌的流传
采茶山歌是人们在采茶劳动中加工提炼而成的音乐形式,是劳动人民采茶劳动的艺术再现,深刻反映了劳动人们的采茶生活与情感生活。
2.1采茶山歌的产生与分布区域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其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车辆检测系统对无线通信方式的性能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8]。对比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可知WIFI技术在传输速度和通信距离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故本文采用无线WIFI通信方式搭建无线传感网络。
采茶山歌是劳动人民以采茶劳动为素材所创作的音乐形式,是劳动人民在采茶劳动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华,是采茶劳动的艺术加工。在我国的茶叶主产区,自古以来就流行无数与茶叶相关的歌曲与舞曲,茶乡素有“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茶叶产区就是采茶劳动人民的大舞台,源源不断的为人们提供着创作的素材。
我国的茶叶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一带,茶文化也正是起源于这些悠久历史的茶叶产区,采茶山歌也不例外。自唐代往后,中国的茶叶产区逐渐扩大到整个南部地区,唐朝陆羽闻名的《茶经》、宋徽宗赵佶亲自著的《大观茶论》,清代乾隆皇帝时期,《观茶采作歌》等诗词文献对茶叶产业的兴盛做了见证。
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受到影响并不断产生着变化。茶逐渐由宫廷士大夫阶层的休闲奢侈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以至于到了宋代,茶逐渐与柴、米、油、盐等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茶文化也随着种茶、饮茶的普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赣南地区的采茶山歌也随着茶文化相融的大潮,传播到了周边,甚至全国的各个地区,成为了茶文化独特特质的代表之一。现如今,无论是在何处听到采茶山歌,都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2.2采茶山歌家族的演化
采茶山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随着传播地域的扩大和时间的流逝,加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内涵。区分方式是根据其演变的方向,采茶山歌家族大致是按照以下两条主线来进行演变和分化的。
山歌的地域性演化。“采茶山歌”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吸取采纳不同地区的精华,不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多元化的色彩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族系。其辐射范围广,内容纷繁精彩。在采茶山歌的变奏手法上也出现了地方分化的现象:其一表现为变奏手法多少的地方侧重;其二表现为变奏类型的地方侧重。
“采茶山歌”的另一种演化则是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阶段性演化。这种演化并非某一地区或某一流派的局部的演化,而是指整个采茶山歌家族的整体演化历程。阶段性演化又根据其是否连续而分成两种:一者是体裁样式演进随着地方族系共同演进的连续性演进;另一者,则是并非经历整个演进过程或与地方族系发展不同步的跳跃式演进。相对于连续性演进,跳跃性演进而形成的采茶山歌族群的体裁特色更为明显。
3 闽赣边界采茶山歌的雅与俗
闽赣地区发达的茶叶生产,良好的饮茶风气,使得闽赣地区采茶山歌独领风骚,在众多采茶山歌中,唯独闽赣采茶山歌脱颖而出,并且广为流传。
茶叶产地的不断扩大,饮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茶叶产业和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江西、福建等地区的茶叶生产和销售都是首屈一指的。在《琵琶记》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是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便是各地茶商趋之若鹜,赶赴江西做茶叶生意的真实写照。
闽赣地区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区和交易的集散地还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此时,各地的茶商为扩大茶叶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渐渐开始选择茶叶品质优良、交通环境便利的闽赣地区,商人们把这里作为茶叶收购和交易的主要地区。闽赣地区的茶农也是使劲浑身解数,招揽外地茶商前来贸易。当地每年在摘茶和卖茶时节举办的、“开茶山”和“开茶市”的盛大庆典活动。庆典是所表演的歌曲和舞蹈就是平时采茶山歌的变形,这就为采茶山歌的文化软传播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正如与西域民族的互通商贸一样,不仅交换了皮毛香料,还带来了异域文化和音乐;这些茶商在贩茶、卖茶的过程中,也会无意识的将闽赣地区的茶文化色“采茶山歌”带到其他地方,无意间成为采茶山歌的传播者。
3.2闽赣采茶山歌的独特之处
大多数采茶山歌都是与山间地头被创作出来,因此,创作者一般都是直抒胸臆,即兴演唱。创作时歌者心情愉悦,与人一唱一和,充满了劳动带来的喜悦和动感。再经反复吟唱推敲,自然朗朗上口,流利悦耳。
采茶山歌作为一种民间的独特音乐形式,产生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其中又因采茶者多为年轻人,因此,采茶山歌中的情歌对唱所占比例颇多。除了男女互诉衷肠,隔山对唱的情歌外。时令节气、山川景色、草木虫鱼、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等,全都是采茶山歌的题材来源。歌者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所歌唱的一些景物意向也都各有其隐藏的含义。另外,一些工作、祭祀题材的歌曲,也将经验和深意融合入其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积极面对一切的劝慰。
七言四句的结构是闽赣边界的采茶山歌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多采用简单绝句的起、转、合的问答模式,前两句提问,后两句回答;前两句说景,后两句抒情。在用韵上也是较为自由,不讲究句中平仄,也不要求杜绝重出,只在一、二、四句用韵即可。较为具有特点的是,闽赣地区的采茶山歌多用组诗,一般四、五更转为一组,也演变出了一些其他固定题材的组诗,如:十二首组成的十二月令、六首组成的劝世歌,九首组成的山歌九劝郎,十首组成的十叹招亲歌,十首组成的十想情歌等等。
3.3当前环境下闽赣采茶山歌的传承发展
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华传统茶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采茶山歌的继承与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如何将采茶山歌完整的传承下来,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地区的采茶山歌,例如广东粤北地区的“采茶歌”,其花式变化最为丰富,体裁品种也面面俱全,甚至粤北采茶戏曲中也能看到“采茶歌”的影子。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采茶歌”缺少内在的联系,也没形成连续发展的体系和风格,未有历史传承贯穿其中。再如,贵州印江和独山的“采茶歌”则是完全没有任何采茶山歌作为基础,完全“半路出家”,仅仅凭借着当地传统的“丝弦灯”和“地灯”歌舞就急躁的演化出了采茶戏曲,完全丧失了戏曲传承的美感和历史韵味。
闽赣边界地区的采茶山歌,其演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传承性,虽然艺术成就的高低不以其所演进的阶段多少而论,但完整的演进体系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为闽赣边界地区的采茶山歌的发展打下的雄厚基础是。闽赣边界地区,采茶山歌家族的演化和发展保留了最完整、最纯粹的山歌精神,虽然一些派别的旋律听起来与现代的审美不尽相同,但其原始粗放、质朴厚重的灵魂却能打动着每一个听到茶歌的人。
4 总结
闽赣边界地区的“采茶山歌家族”始源于起初最为古老的吴地山歌,经天然去雕饰的赣南山歌所洗礼,再借助繁荣的茶叶贸易交流,历经时代的更迭,随着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传播演化,不停发生自身的转变。“采茶山歌家族”的分支越来越多,家族之树也愈发枝繁叶茂,不仅为采茶山歌的传承做出贡献,为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添砖加瓦,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詹红.2008婺源茶文化节拉开帷幕[N].上饶日报,2008 -05-29.
[2]乔秋敏,祝明霞.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102-104.
[3]汪松能,杨学农.高职茶文化专业建设的探讨[ J].农业考古,2011,(2):88-90.
作者简介:宋歌(198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长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