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清茶中的雅与意——赏析周作人《喝茶》

2016-03-30胡翠琴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福建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周作人茶文化

胡翠琴(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品味清茶中的雅与意——赏析周作人《喝茶》

胡翠琴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喝茶》的赏析,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对其所热衷的“茶道”展开描述,欣赏其对于生活的雅与意,品味其在茶文化里独特的人生意味与生活艺术。

关键词:周作人;茶文化;雅与意

1 喝茶之道

周作人先生的《喝茶》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发表于《语丝》第7期,后收入《雨天的书》。通读全文之后的感受就像与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老学者在闲谈,仿佛是在傍晚的空气里,在公园里散步,偶遇一位味白发苍苍老者与你畅聊,又仿佛在不眠的深夜里,与多年未见的好友煲一锅电话粥。就是这样又深沉又闲适,无所顾忌又有所追求的感觉。周作人先生喜茶,喜喝茶,对茶有着极多的讲究,对茶文化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和理解。周先生与鲁迅先生不同,周先生讲究的是闲适茶,而鲁迅先生的喝茶之道则更在于教人民于深省,旨在挽救国民。

《喝茶》这篇文章在开头以徐志摩先生“讲茶”作为引笔,以此引出周先生个人的茶之道,先是过渡到了日本的茶文化,看似闲来之笔却恰恰正是这“茶道”来揭示周先生的生活哲学。“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两句我想正是周先生对茶道的最佳解释,忙里偷闲的生活,饮茶的乐趣全在一个“偷”与“闲”,人们总是对生活充满盼头,也总是以这盼头作为进步的动力,这“偷”这“闲”正是表达了这种哲学,刹那间的永久,失去的都是人生啊,人们也总是忘了永恒是由每一个瞬间所组成的,因而,每一秒都是永恒啊。周先生对喝茶,正是这样的体悟。

何为“喝茶之道”?

“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两句正是周先生的心声啊,是周先生的“喝茶之道”。饮茶不在于止渴,不在于果腹,饮茶讲究环境,素朴的瓦楞,娟秀的纸窗下,或许这纸窗上还贴了些许诗画,茶具也是颇有讲究的,这就是周先生打心眼里的喝茶,喝的是意境,是对生活的不甘,却又乐在其中的好心态,是对茶的尊重,是对友的尊重。

再讲与茶的配点,这可是给当今的我们长了个大学问,有“阿阿兜”,有“满汉饽饽”,有“羊羹”,有“干丝”等等种种,周先生知识渊博又具有生活情趣,从文中所描述的这些配茶的茶食来看,周先生又是对南方充满了相思之情。喝茶不可吃瓜子,要配以素朴淡雅的小点心,这正显出了先生的质朴与一种对生活充满敬意的情怀。

整篇文章千余字,饱含了周先生对茶文化的体悟与热爱,文风充满乐趣,又夹带着些许家乡方言,充满玩味,谈民风,聊吃喝,说生活。在周先生清淡、文雅的笔触下,透着一股子对茶文化的热爱,与对质朴生活的敬意,《喝茶》正是周先生在生活中的雅与意的体现。

2 喝茶意蕴的哲学思考

“文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哲学是文人思考的最高形式。”当茶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走马观花的饭后闲谈的精神饮料,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也是必然的。当茶文化在每个人身上得到体现时,其中必然包括人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思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在喝茶这一事上也寄托着不一样的情思与思考。

谈周作人先生的喝茶之道,其中的人文理性品格便可一见。周先生注重自然之味,不在意形式,在乎的是自然之妙味。周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以后,其文化思想逐渐回归复古,反映在茶文化上,则可看出其似有脱离生活和时代的现象。逐渐地,周先生对茶的追求转变为中庸的,闲适素朴之美。

茶的味道,也会因人的味蕾的敏感度产生细微的差别。茶本身无所谓苦与不苦,是入口先苦还是品后才苦,是苦尽甘来,还是茶味之苦与甘味互相呼应,还是自始至终都充满甘味呢?对茶文化悟性很高的周作人先生是这样说的苦茶之言:“品茶如品人生”“茶味如生活之味”等等。尽管由于后来周先生的人生变故对茶产生了新的思考,但这也不妨碍周先生对茶的喜爱,对茶的追求。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周先生以苦茶来装点自己的闲适人生,以苦茶作为自己对生活的一点点追求,也是缘由可见的。

3 重视“生活”——意

生活,与生存是相对应的概念。生活超越生存,生活不再局限于对温饱的追求,而是更高层次的,对心灵世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周先生在写《喝茶》之际已然中年,对于周先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周先生将茶作为可以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人生追求。喝“清茶”,周先生喜喝清茶也是受中国传统的文人茶文化所影响,不仅如此,周先生也热爱日本“茶道”,因此喝“清茶”应当是这两者的产物。周先生主张喝“清茶”,一方面指明了喝茶不为止渴,不为果腹,而仅仅是一种追求,对生活的美,对生活的雅致的追求,喝茶在于品这个色、这个香、这个味。同时对喝茶的环境也较有要求,讲究的是这个朴素可见的文雅,这便是书生气的追求了,不可过于简陋,也不可过于浮夸,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这便是一个文人的固执,一个文人的追求。

谈到周先生的生活观,喝茶处处体现了其对意的追求。在《喝茶》中,周先生首先对茶的“色、香、味”进行了鉴赏,其次是对喝茶的“境所”进行鉴赏。在其描绘中,一种不屑于对生存的追求,而是对生活美学的追求的形象跃然纸上,周先生在意的是优雅的、朴素的、质朴的、自然可见的风景。而“茶”正是人到中年的周先生的精神寄托。茶,与茶食,都是周先生及其喜爱的,不仅如此,中国的茶文化、西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茶道,周先生均有所涉猎,周先生在日本茶道方面的研究与修养的造诣颇高,不仅如此,他对日本的茶道文化情有独钟,原因不过二三,正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里是最注重人的,注重人的根本,注重人的日常,注重人的生活。这才是日本茶道文化所吸引周先生的原因,对生活有所追求,也是周先生对茶文化热爱的体现。

周先生的青年时期是浮躁凌厉的,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是对命运的不甘心所体现出的一种亢奋的战斗状态。然而到了中年,周先生的战斗转向了对艺术、对生活的追求,归于尘埃,归于平淡。在周先生的中年时代,并不是说“浮躁凌厉”的性格消失了,这部分性格只是隐匿了,它们随时都会再显现出来,那是灵魂的一部分,中年的周先生喜“清茶”喜“苦茶”,他开始重视美的生活,他开始重视对平淡生活的回归。是一种文人对命运无息的呐喊,是文人对命运存有的敬意,为周先生带去与茶之间的缘分。与日本茶道结缘是周先生最幸运最美好的邂逅,是日本茶道文化给周先生带来对生命崭新的体验,是日本茶道文化给予周先生对生活本身更多的关注与热爱。这些都造就了中年时期的周先生,对喝茶的态度,对喝茶的讲究。

4 重视“审美”——雅

茶文化,不仅可以反映出文人的人生观,也可以反映出文人的审美观。自古以来,文人向来都是以吃茶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茶可以与诗歌、小品等文学作品互相渗透,不仅产生了很多茶文学,也产生了很多吃茶论。周作人先生的审美理想从其《喝茶》中便可一见,是关乎“雅”的。

周先生注重“雅”趣,他认为符合“雅”才会显得稍有趣味,是需要有趣味的高尚的优雅,而非低俗的无趣味。周先生最注重的是“清雅”,其次是“文雅”。朱光潜先生曾说,周作人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清”。所谓清雅,从周先生喜喝“清茶”中也可一见,周先生对“清”与“轻”有着格外的追求,这其中所含有的韵味与美,使周先生深陷其中,是一种文人固有的清雅品质,对世俗的污浊之地的不屑,是与俗所相对的一种喜爱。“清淡”,也体现了周先生的一种品格,无论在喝茶作诗上,还是在写文章或是日常接人待物的体现上,周先生的风格便是“清淡”,清淡中透着雅致,这便是周先生对美的一种追求。苦与甘是相对的,周先生偏爱“苦”,苦味叫人清醒,而清醒的头脑看这世界则看得更清楚。周先生不重文法,看重的是生活的随性美,是对生活的雅趣的一种追求。

再者,是“文雅”。鲁迅先生曾在《文坛三户》中指出,“破落户”(按:隐指周作人)的特点是“文雅胜于盘算”,并三次提及“风雅”是一种人物风度,而“文雅”是风雅的文化风。周作人先生本身就具有文雅的气质,在其作品中也得以体现。在《喝茶》中,读者可见周先生对“粗鄙”的不齿,对“恶俗”的不屑,周先生自是对雅致情趣有所追求的人,便对“清泉绿茶”更为偏爱。同时,周先生的知识渊博,也体现了一种雅趣味,若是一个对生活无所追求,对雅致无法欣赏的平常人,也是无法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小品文章,一方面能旁征博引,举了许多妙例,另一方面又对民俗文化研究颇深,地方语言使文章更具趣味。这些都显现出了先生的“雅致”,周先生在中年之后便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研究和体悟,是这样一场经历使其对雅致的追求更上一个层次,也形成了他对“雅”的审美观。

5 结语

本文对周作人先生所作的《喝茶》做了一个简要赏析,从周先生的青年谈到周先生的中年时代,而《喝茶》的所作时间便是周先生的中年时期,在这个喝清茶的阶段里,周先生对雅趣对意境的追求都上升了一个层次,这些与周先生早年间的经历不无关系。周先生喜喝茶,喜艺术,喜生活,对喝茶器具的讲究,对喝茶环境的讲究,“清泉绿茶”,“瓦屋纸窗”,以及对日本的茶道文化情有独钟且造诣深厚,这些都造就了周先生对不俗的美的追求,对充满艺术美的生活的追求。周先生喜爱生活高于生存,周先生的生活理念不仅仅是饮水果腹这么简单,无论苦与乐,周先生都更乐于去体味心灵生活上的乐趣,体悟茶文化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2]周作人.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刘胜华,顾勇.周作人作品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黄飞.周作人的“苦茶”风波[J].茶博览,1998,(4):28-31.

[5]黄志根.中国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胡翠琴(1982-),女,湖北孝感人,讲师,副科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周作人茶文化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关于《冰心与我祖父周作人的早期交往》的更正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周作人之死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周作人住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