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洪绶绘画中的“茶之味”

2016-03-30武立功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福建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茶画陈洪绶

武立功,张 武(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陈洪绶绘画中的“茶之味”

武立功,张武
(张家口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本文通过陈洪绶多幅茶画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想阐释明清交替时代文人墨客为什么偏爱茶的缘由,通过实例来关照前人崇高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味。

关键词:陈洪绶;茶画;《品茶图》;审美意味

中国美术绘画是文化最早的基础,首先是文字源自于绘画,从古至今不断演化赋予了文化更多的内涵。我们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美术绘画,就不难发现美术绘画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欣赏古代美术绘画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器皿工具,其中在大量的古代器具中,茶具切实经常会被看到的器物。我们从很多古典作品中也看到,古代的文人墨客琴、棋、书、画、诗、酒、茶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首先茶和茶具在每天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可以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茶道可就是文人墨客契合心性与精神的图式化表现语言。

陈洪绶,一个明代美术绘画的代表,他的许多作品就体现出了茶文化的意识和精神。陈洪绶生于公元1598年,浙江诸暨枫桥人。是明代默契著名画家之,他擅长美术,精通诗词以及书法,少年时期他跟随他的老师蓝瑛先生学习花鸟手绘。后来拜师著名学者刘宗周门下。明崇祯三年(1630年),他参加会试没有中榜。后来只好通过捐赀入国子监,被召为舍人,有了这个官位之后,由于他的绘画功夫,接受委派从事临摹历代帝王像的工作,期间,他走遍了全国的各种殿寺,欣赏到了大量的古今名画,从此,他的绘画技艺也得到了更大提升,在京华绘画界成为名家,很快与绘画名家崔子忠齐名,在当时美术绘画界就有了“南陈北崔”声誉。明朝被灭过后,陈洪绶为了躲避战乱便削发为僧,在经历了一年之后便还俗。到了晚年陈洪绶专门学佛参禅,从此也选择了以卖画为生,陈洪绶一生有很多作品,最著名的算是《宝纶堂集》。

中国历代绘画中出现品茗场景的作品不计其数,例如西晋的顾恺之所做的《仁智图卷》;之后在五代时期出现的《韩熙载夜宴图》;到了唐宋时期,关于茶花就更多涌现出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斗茶图》和《调琴啜茗图》。当然,元朝时期对茶画艺术进行了传承和严谨,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赵孟頫自然就是那个时期的地标人物,他的代表作《斗茶图》赢得了众多世人以及后来者的称赞、尤其到了明代,画家们影射品茶场景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像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从绘画的构图、元素调配、绘画书法、创作风格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茶画的内涵。明清时期,茶画已经进入到了更加艺术的境界,代表作有《梅兰图轴》、《玉川煮茶图》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风格。

在我国历代众多美术绘画中,能够将文人品茗意境传写得淋漓尽致的美术家,自然归结于绝世怪才陈洪绶。在那个时代,明末清初的战乱不断,国体和政权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已经年过四十,进入不惑之年的陈洪绶,经历过曲折和磨难只在应试中考中过一次秀才,金榜题名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梦而已。在他的《隐居十六观图册》上,这位画家曾在上面题诗:“老莲无一可移情,越山吴水染不轻。”绘画尽管只是作题《老莲名》,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画家内心深处的寄托,他是用自己的画“寄寓莲的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把怀才不遇的无奈和不甘同流合污用绘画作品和诗词尽情书法和表达的心境,当然我们也从作品中读出了画家渴望获得一份宁静的意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无可奈何”“不愿随波逐流”的滋味。命运多舛的陈洪绶却与茶有着不可名状的渊源,这份难解之缘,让他爱上了品茶、颂茶和画茶。他的很多绘画均表现了时下文人墨客们在不同环境中品茶的场景和神态。他的作品刻画出了文人们内心渴求“松下水边取其野,茶寮茶室取其静”的意愿和生活,也正是这样的心境让美术家陈洪绶将无欲无求的古意味道蕴含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他创作出来的《隐居十六观图册》、《品茶图》和《闲话宫事图》等就将他的内心寄托表达的淋漓尽致。

陈洪绶所画的《品茶图》中有这样的画境:方形绿芭蕉叶铺地,画面上有看上去象一主一客的两位文人相对而坐,主人一方似乎将迤逦怪石当做抚琴的琴台,上面放置着露出半截古琴深色锦缎琴套。煮茶的茶炉上安放着一把深色单柄平底紫砂壶,同时还有一把浅色小壶放在哪里。画幅透出的信息是琴已经停止了弹拨,茶炉上的茶壶飘散出屡屡茶香,这二人各执茶盏,闻香品啜,这种清雅的意境实在是让人有很多感触。古典雅致的紫砂壶在此已逐渐成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对于社会底层文人它并不出众和珍贵,与宫廷贵胄的瓷质茶壶相比显然缺少了优雅矫情和富丽堂皇,他们的陶壶也看不到一般粗枝大节,俗不可耐的姿态。而恰恰是这样的一把壶,恰恰就像文人木刻喜欢的水墨写意画的精神空间,以平出奇,以俗入雅,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古代美术绘画家那种可贵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得到了充分释放。当然,陈洪绶只是明代绘画家的一个代表而已。在那个时代,能够代表文人气节的紫砂壶时不时会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象画家仇英的《松溪论画图》上也画着一把深色紫砂罐。例如唐寅的《事茗图》中,紫砂提梁壶放在茅屋中书桌案上,伏案读书文人显得那么儒雅和寂寞。而擅长山水画的丁云鹏在其作品《玉川煮茶图》中画上了姿态各异的三把紫砂壶。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明代的文人墨客不单单对茶具的材质非常考究,对饮茶的环境也看得很重。他们往往会因为无奈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市井的喧嚣和吵杂,在天井而孤寂的状态下,相邀相聚,品茗弹琴,吟诗作画。

绘画作品《隐居十六观图册》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作品中的隐居文人小憩在山水环绕的凉亭中,一个书童在小溪边给壶里盛水为师傅准备煮茶,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场景恰巧印证了:“明窗净几、风日晴和、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石。”的优雅之境,不免透露出古代文人墨客的世事情怀。就如中国画给人的审美体验一样,更多的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欣赏一幅画作,就好似在品味茶香,需要欣赏者能够身心合一,让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实现有机契合,品读众多古代绘画,看到的是古代文人通过品茗的意境,然后心境转移到绘画的新境界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情以墨生,这就是体现出了画家在生活的情形中实现画中之景、画中之意。古典绘画作品《闲话宫事图》是一幅人物画,描绘了一恬静仕女手持书卷在看书,画中的书生坐在那里做抚琴状。一男一女中间有一长条石桌,两人相对对坐,毫无雕饰的石桌上放着一茶壶和白色碗状茶杯,这些具象相互关照,形成了一幅完美经的画卷,精致的茶盒有意无意的散放在一旁,白色贮水瓮旁,点缀这充满古意的梅花,这梅花纸条慵懒地置于白色纹裂状的花瓶中。仔细品读画中的每一个元素,画家描绘出来的物象无不流露出清幽的意境,让人观后心平静气。这种欣赏心境就像在品读那些画家的小品画,景简意纯,仿佛在纯粹的真我状态下流露出高雅闲适的意境之美。我们经过品味这些古代画家作品,画中的山石、溪流、古亭、花瓶等物象看上去就是整体美点缀,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一种超凡脱俗、心境雅致,画中有诗的心境,我们应该相信这是绘画者主观的雕琢裁剪,并且经过了认真推敲的结果。

历代文人墨客生活都在寻觅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无论是清、幽、雅还是雄、旷、远,他们所追求无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内心的慰藉。我们暂且不去谈论作品,只要认真阅读者几行诗句,就能享受到他们所提供给的优美,是他们用真心拂去了心中的浮尘,真正做到荡涤尽心中的浑浊,让清净和高雅的生活妆点生活之美。

古代文人生活中活着的不仅是茶文化,禅文化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将品茶与艺术结合起来,那就会让艺术和茶艺相融合,让品茶的精神内涵增添了几分审美的韵味。

从品茶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和感受到文人的人性品格,绘画中的物象以及意境,体现着绘画者的美学观点和精神趋向,这也难怪古代茶道让人能够看到一番书卷的沉静。清代施润章提出“解衣盘礴,是真画者也。”一句话点破了古代文人雅士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的孤独心态,在这样心境的驱使下,绘画做到笔墨萧散疏朗也是完全能实现的。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家。其中这个“根柢”是指庄禅的审美境界。作为明朝著名画家的陈洪绶以其避世形式的茶画让后人惊叹,经历过饮食的失败和修佛之经历,当时沉静与庄禅思想研究的他已经对庄禅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他们心里始终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与追求。尽管他们选择了隐于山水林建,但是他们的语言和绘画作品也始终透露出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经历数千年的茶事流传至今,可以算的上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但我们在享受自豪的同时,更应该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社会人群的浮躁和贪欲,古人的心境我们能够感受,但他们用绘画艺术的水平我们已经无法企及,包括现代许多画家,他们不能抑制住内心深处的名誉和利益,追求者奢华和名利。陈洪绶的绘画只是代表了明代画师们一个人生缩影,虽然明天看似落魄,并没有获得功名,但是他们的家国情怀一直体现在作品里。

陈洪绶的作品道出品茶的内涵精神,茶文化的发展始终让古代和现代人做着各种期许和选择,也不断提升着后来人的审美精神,所以我们对陈洪绶茶画的研究对我们提升茶文化认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向常华.茶艺大观〔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3]徐凤龙.饮茶事典〔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5]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6]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猜你喜欢

茶画陈洪绶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研究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一生如莲
陈洪绶传记解读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网络环境下茶画资源介入绘画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传统的茶画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基于多媒体软件的数码茶画制作研究
茶画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