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性别之比较
2016-03-30上海体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上海200438
路 颖(上海体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上海200438)
中英茶文化性别之比较
路颖
(上海体育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上海200438)
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在传播的过程中演生出各种茶文化,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英国茶文化源自于中国,但截然不同于中国,其中英国女性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性别视角,阐释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以及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
关键词:性别;茶文化;中国;英国
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性别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性别在文化产生中的作用,尤其是女性在文化产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其在英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女性的介入,从而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从性别来看待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无论对于性别研究,亦或是茶文化研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极具价值的视角。
1 中国茶文化性别特征比较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男性社会,男性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自然具有强烈的男性特征。在中国茶文化的产生过程中,男性始终是主角。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茶。茶最早被作为一种药物而使用,随着人们对于茶的深入认识,以及制茶工艺的改进,饮茶成为一种习俗。两晋以后,饮茶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活动,由此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代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之气候条件的适宜,茶的产量大幅度提高,饮茶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男性文人一直是主力军。唐代文人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活动、自身实践及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上撰写了千古闻名的《茶经》一书,由此完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体系,他本人也因此被尊为“茶圣”,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除儒家文人之外,佛家与道家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形成了儒茶、道茶及禅茶三足鼎立的局面。细心之人或许已经发现,无论其中的那一种都和女性是无关的。由于女性的缺席,中国茶文化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具有强烈的男性气质。以儒茶为例,儒茶讲究的是“中庸”和“仁礼”。文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以茶相待,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方显君子本色。唐代以后,中国茶文化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由于社会结构的相似,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茶文化是一致的。英国茶文化形成的时间较晚,由于地理位置及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差距,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别特征。
17世纪中期,中国茶传入英国。由于价格昂贵,普通英国人只能望而却步,饮茶成为了一种贵族阶层的奢华风气。随着中英贸易的发展,茶被大量引入英国。一些保守的英国学者,或是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大肆抵制饮茶之风,将茶斥之为毒药,认为茶有害国民健康,而且败坏女性道德。英国男性将茶视为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成为茶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英国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英国女性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在英国茶文化史上,第一位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被称为“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凯瑟琳酷爱饮茶,她在准备陪嫁时,特意准备了茶与瓷器。尽管英国男性对于皇后的饮茶习惯颇有微词,但英国女性却大肆效仿,由此形成了英国第一股饮茶风气。
皇后的影响力固然巨大,但远远不及一国君主的影响力。18世纪,安妮女王登基,在她的影响下,英国男性对于饮茶无法再有任何微词。安妮女王是一个热衷文化的人,在位期间,她颁布了诸多法令,推行饮茶,要求以茶代酒,由此改善民众的健康。
除君主权力之外,时尚可以说是最不可言喻的力量。1840年,英国贝德福公爵安娜喜好在下午时刻饮茶,并且配备一些精致的点心。她的无心之举,被视为一种时尚,出人意料地传遍英国社会,由此形成了至今闻名的“维多利亚下午茶”。
此外,英国商人的精明也是重要的推动力。1717年,英国商人托宁斯创立了名为“金色莱恩”的茶叶专营店,这是英国第一家茶叶专营店,也是第一家为女性提供服务的商店。此后,大量类似的商店出现,女性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主力,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消费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因此,将英国的茶文化定义为一种女性文化是非常恰当的。
2 中英茶文文化性别心理比较
一般来说,两性在同一事物上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这种看法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心理倾向上的差异。因此,即便在同一环境中,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环境中,两性心理的差异更大,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也会更大。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男性的养生思想始终发挥着微妙且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人崇尚养生,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及物力。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能将长寿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廉价的药物上。茶,作为最早被发现及运用的药物,其温和的药性及神奇的解毒功能,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养生佳品,从而受到普通百姓的推崇。晋代之后,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源于黄老,提倡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茶,作为一种自然之物,且具有静气凝神之功效,与玄学养生思想可谓不谋而合,浑然天成,因而更加受到各个阶层的关注,由此饮茶养生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唐代以后,茶的地位日益提升。唐代统治阶级提倡饮茶,禁止饮酒,饮茶养生,饮酒伤身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此外,唐代医学、药学有所发展,对于茶的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饮茶养生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在中国饮茶养生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在当代饮茶文化中,养生仍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男性饮茶主要是为了养生,女性饮茶则是为了养颜。总的来说,注重的是对于身体的关照,对于健康的一种希求。中国茶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很多国家保留了下来,例如日本的茶道,其中包含了很多中国道茶的思想,注重饮茶过程中的精神体验,藉由精神上的超越,达到养生的目的。然而,在英国,饮茶养生几乎是一种天方夜谭。尽管,茶传入英国之初,商人们将茶作为一种东方灵药大肆宣传,但收效甚微。加之,17世纪的反茶风波,相信很少有英国人相信饮茶可以养生。在英国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社交才是最大的心理需求。
自“饮茶皇后”凯瑟琳将饮茶习惯带入英国,对于她行为的效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社交,或者说政治的需要。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效仿者,未必是出于有利于自己身心的目的才从事此项活动的。因此,她们饮茶的过程中,很少会思考为什么要饮茶,以及饮茶到底有何益处,甚至有可能,早期的英国女性,只是将茶作为一种女性咖啡来饮用的。
同样著名的维多利亚下午茶发明者,贝德福伯爵夫人,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典型。在饮茶问题上,她似乎只有满足口腹的目的。据记载,贝福德伯爵夫人每天都会要求仆人准备点心,茶实则是点心的辅助品,并非是下午茶的主角。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位英国贵妇经常会邀请一些女伴,而这些女伴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请她。
由此可见,英国女性实际上并没有品茶的习惯,而只是社交的需求。从英国人喜欢往茶水中添加其他物质的习惯来看,英国人实际上并不喜欢茶本来的味道。因此,英国的下午茶礼仪,实际上是一种社交礼仪,而非饮茶礼仪,是为社交服务的,而非为饮茶服务。而中国的饮茶礼仪,则是完全为饮茶服务的,藉由各种工序,将茶的品味提升到最高层次,才是中国茶礼的目的。在饮茶的过程中,中国人追求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3 中英茶文化性别权力比较
当代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文化是一种权力装置,权力藉由文化发挥作用,文化再生产,即是权力再生产,文化生产的根本动力是权力。权力的变化会引发文化的变化,权力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文化,塑形文化。福柯所说的“权力”是一种流动性力量,其源自于统治阶级,对于社会发展起主导性的作用。近年来,女性主义者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性别研究领域,其对于说明文化形态及发展趋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男性权力是社会文化生产的主导性力量。这一点,在茶文化形成中是非常明显的。据福柯的说法,权力想要实现自己的再生产,首先要规训身体,或者说训练身体,即权力的塑形作用。在单一性别主导的社会中,文化性别也是单一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只存在一种男性茶文化。对于女性来说,只能接受这种茶文化,接受茶文化,意味着对于男性权力的认同。这一点,在中国的茶礼仪中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在婚俗中,新婚妻子跪着向婆婆敬茶,其本质上是对于父权的认同。因此,即便中国古代女性也有饮茶的习惯,但是她们无法生产出一种女性饮茶文化。
自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权力彻底衰落,男性权力无法继续主导社会发展。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中,这一点显得格外明显。例如上述中提到的英国男性反茶风波,之所以没有成功,并非是从科学上找到了饮茶的价值,而是男性权力衰微,无法左右女性的思想。同时,被挤压的女性权力,在饮茶上开辟出了自己的空间和阵地,由此对抗男性权力。
以英国的下午茶为例,女性可以说是这一活动的绝对中心。英国女性一般都会盛装出席下午茶活动,这是展示个人魅力的重要契机。在英国,下午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女相识相恋往往发生在下午茶中。这一点,英国文学多有描述。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甚至将下午茶称为“上流社会的公序良俗”,尽管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味,但足见下午茶的普及。既然是一种习俗,那么自然会涉及到礼仪。英国下午茶的礼仪,虽然繁琐,但男女之间是平等的,甚至有一些女强男弱的意味。19世纪的英国男性如果想要参加下午茶,必须着礼服。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规规矩矩。按照王尔德的说法,必须坐有坐样,吃有吃样。可见,男性在下午茶中是非常被动的,是被规训的对象,而非规训者。
此外,英国的茶文化产生于19世纪,并非是偶然的。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它是大英帝国最为鼎盛的时代,也是由盛转衰的时代。丰富的物质为女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更加重要的是男性权力的衰落,给女性权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根据法国理论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文化生产不仅需要物质,更加需要空间。所有的生产都是在空间中完成的,再生产的过程中空间也会完成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地。如果没有供生产的空间,那么只能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其无法变成为一种实体,不能称之为一种文化。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女性往往被压缩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无论是精神空间,还是物质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以供她们去生产文化。
参考文献
[1]林曼辉.英国女性与英国茶文化发展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
[2]李力群.英国茶文化的内涵与魅力[J].大众文艺,2011.
[3]王霓.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人民论坛,2011.
作者简介:路颖(1982-),女,安徽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