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016-03-30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韩 磊(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浅谈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韩磊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明清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传到西方国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茶文化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明清时代;中西文化
1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
在明代以前,中西方的交流并不多,在历史记载中,东汉时期都曾出现过与其它国家的联络,但是这种情况极为偶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历史上还记载了中国的“丝绸之路”,描述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联络。元代一些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也曾来到中国传教,但是总体而言,在明代之前,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也不够深入。
在明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交往逐渐多起来。首先是中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开始繁荣起来,中国物资丰富,许多极具东方特色的物品传入到欧洲,这些物品带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是基督教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将西方文化化入中国,同时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这种中西文化的内容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
1513年,葡萄牙人首次出航广东沿海出售货物之后,葡人垄断了中欧贸易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因此,到1557年时,葡萄牙人进入澳门之后,贸易条件更为优越,为了达到垄断贸易的目的,葡人还使用武力阻止中国与其它西方国家进行商贸交往,同时,葡人还在中国的沿海进行了大规模的走私贸易,直到十八世纪之后,中葡贸易的比例才不断下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国家,这期间的贸易活动也是风波不断。此后,1604年,荷兰也欲与中国进行商务贸易,但是被葡萄牙阻止。后来,在荷兰再三请求通商的情况下,清政府允许该国进行八年一贡的朝贡贸易。十七世纪之后,英法等国家也加入到与中国的贸易交往中来,中国的茶叶正是在中西贸易中传入西方国家,并形成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
随着中西贸易的开展,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其中主要包括三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这三大教派在不同的时间进入中国。其中最早到达中国的传教士耶酥会士沙勿略,在广州进行秘密传教,但没有成功,最终患病而亡。耶酥会士是一个旨在向新的国家地区寻求新教区的传教团体。在葡萄牙进入澳门之后,耶酥会士也纷纷到澳门传播天主教。
当时的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较强大。传教士们看到中国的现状,也认识到只有恪守这里的礼仪风俗才能在这里站住脚。传教士所惯用的传教方法也由原来的“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逐渐转变为更加和平的“学术传教”。也就是说,传教士非常清楚,到中国传教并不是以武力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是应该利用学术收揽人心,使他们更虔诚地追随和信仰。于是意大利传教士首先将自己打造成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不仅学习中文,还穿中国传统服饰。后来,再来中国的传教士也在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之中找到了融合之处,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为和平、便利。
一种是“西学东渐”。当时来中国的传教士们大多博学多才,头脑聪明,他们对天文地理都有所研究。于是他们向中国传输了大量的西书,数量非常可观。这些带有异域风土人情的书籍大多是科技图书,西书的进入也引发了译书的热潮,近120多种著作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来。
在明末时期,西学进入中国后,虽然一度曾引起不少文人及宫廷贵族的兴趣,但是到了清代,西学被宫禁,仅有一些西方传来的绘声等内容被流传,西方许多的科学技术并没有真正在中国传开。
另一种是“中学西渐”。西方传教士也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入了欧洲。传教士将中国书籍传入到欧洲,同时将中文翻译成拉丁文,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也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许多传教士到中国之后,把自己在这里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著成书籍,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传达了东方的精神物质文明发展。在传教士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传入欧洲的同时,也将中国极具艺术特色的物品传入了欧洲,例如茶叶、瓷器、家具等等,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品受到欧洲的喜爱,他们在好奇和赞赏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中西方的感情交流。随着这种商贸的往事发展,中国形象在欧洲越来越清晰,占有显著的地位。于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也形成了一股中国式风格的时尚热潮。
2 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十七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想传入欧洲后风靡了整个欧洲。1670年,凡尔塞还建起了极具中国情调的特里亚侬宫。之后,中国的园林建筑传入了英国,与英式建筑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此后,中国的园林风格也在德国流行起来,德国许多的建筑都出现了中国式的亭台楼阁和假山等内容,这种对中国元素的狂热追求也使中国式风格的房子无处不在。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中国式样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最喜爱的建筑模式之一。
除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特色,中国的瓷器也在传入欧洲之后风靡了整个欧洲。中国的瓷器在十七世纪以前就有少量传入欧洲,但是人们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观赏物品,在一些宫廷中才可以看到。到了十八世纪,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的日常用品也逐渐开始使用瓷器。欧洲人除了使用进口瓷器外,也努力效仿,希望可以烧制瓷器。德国、法国先后也烧制出了瓷器。随着瓷器的繁荣发展,许多画家将绘画艺术融入到瓷器之中,这种绘画技巧也提升了瓷器的观赏价值和思想内涵。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成熟,具有中国元素的漆器和壁纸也一同传入了欧洲,引起了他们的喜爱和效仿。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代表——绘画在传入欧洲后,影响了整个欧洲的绘画艺术。1596年,中国的一幅画像传入了荷兰,在此后的五十年里,荷兰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着迷。由此可见,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绘画艺术已经十分发达,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国家从中国绘画作品中大开眼界,对中国艺术惊叹不已。于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许多画家也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在绘画作品中融入了东方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延伸。
中国丝绸很早就传入了欧洲,但由于丝绸工艺精良,所以价格较昂贵,普通百姓享用不起,只能在一些宫廷贵族中使用。到了十八世纪,中西贸易发展大幅度提高,欧洲的平民也享用到这一东方艺术品,无论图案还是绣品都令欧洲人叹为观止,欣赏不已。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在中西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已经对欧洲形成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生活同样影响着欧洲。中国的儒家思想等哲学思想对西方的思想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欧洲哲学家对中国文化有着更多的崇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艺术摇篮,无论世界有着怎样的文化变化,东方永远是被最多人关注的地方,因为中国的历史为世人所惊叹。
中国的精神文化受到了欧洲人的大力赞赏。十八世纪,中西方的物质文化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当时的中国物质丰富,农业、手工业发展都十分兴盛,而当时的欧洲工业生产却仍以大量手工业为主,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经济发展都不成熟,因此,当时的中国是繁荣发展的代表,是西方国家学习的榜样。
物质的丰富和技术的精湛,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崇拜。而在文学方面,明清时期的诗词小说在流入欧洲后,引起的轰动也不小。中国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欧洲文学家的喜爱和推崇,他们从翻译作品中了解了中国的民族风土人情,习俗背景等内容,对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有了更深厚的情感。许多欧洲作家还将中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受到了很多欧洲人的喜爱。
由此可知,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欧洲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风潮,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崇拜。实际上,上述的这些文学艺术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这些影响也逐渐散去。而真正在明清时期及之后对欧洲生活有着深厚影响,并一直持到今天的当属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最先影响到的西方国家是荷兰。茶叶最初传入荷兰时,价值十分昂贵,只有一些贵族才能享用,随着中西贸易的扩大,茶叶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饮料,开始影响着荷兰人的日常生活,由于荷兰人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茶文化中有以茶待客之道,因此,许多西方人也以此为道,如中国人一般以茶迎客。在荷兰当地,有许多妇女们十分喜爱饮茶,于是组织了一些茶会,他们从茶会中寻求安慰。可见,中国茶文化对当时的欧洲社会生活有着很深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茶叶贸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虽然当今的荷兰对饮茶的兴趣已经不如以往,但是还是形成了固定的饮茶习惯,这种习惯一直沿袭下来,只是他们在饮茶时喜爱加入一些糖和牛乳等佐料,以茶待客的习俗也一直保留下来。
英国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在十七世纪,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活习惯。英国各个阶层对饮茶都十分喜爱,并设立了许多茶馆,饮茶也成为普通大众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饮茶风俗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十七世纪,饮茶风潮传入英国皇室后,宫廷中也逐渐形成饮茶的习惯,无论是早茶、午茶,每个时段都有饮茶的习惯,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对英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今天的英国仍然保持着饮茶的习惯,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饮茶,茶香四处飘溢。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3 结语
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入西方国家,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对欧洲社会生活影响力最广泛、最深刻的还是中国的茶文化,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武才娃.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2 期.
[2]张露.浅谈欧洲17 -18世纪的“中国风”.苏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 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