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
2016-03-3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孔 维(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
孔维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语言的形式、用法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体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是它们最为重要的特征,从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能够领会到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也能够学习到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那么茶文化作为世界众多国家都拥有的文化体系,从微观上来看,其所呈现的特点可谓色彩纷呈,从这些各具特点的茶文化中,我们领略到了各国的语言特点与交流方式、生活习惯,本文从茶文化差异的视角,对英语教学的思路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思路
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立项批号2014YYJG250《以形成性评价为手段提高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国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等都能够从英语学习中领会到、感受到。而茶文化可以说是英国文化的代表,也可以说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它集中体现了英国人在生活态度、习惯以及社交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这对于英语语言体系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研究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英语教学开展会有很大帮助,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学习会更加深刻,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理解程度会更深,语境以及语言驾驭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1 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内容
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之上,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人民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
1.1茶文化兴起时间的差异
说到茶文化,必然会联想到中国,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发源地也是中国,因此在兴起时间上,中国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茶叶最早是在我国上古时期,神农氏部落被发现的,而后经历了多个朝代,在唐朝得以兴盛,于宋朝得以普及。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在神农时代已经出现,并且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我国茶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早已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所展现的也不仅仅是“饮茶”这么简单的文化习惯,它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古代人们的伟大智慧。
西方国家的茶文化无不源于中国,虽然目前英国是世界上最钟爱饮茶的西方国家,但是最早将茶叶传入欧洲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葡萄牙和荷兰。在17世纪英国茶叶开始普及,这必须要归功于1662年加入英国王室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因为她在英国王室生活并不幸福,不仅文化存在差异,同时语言以及生活上的差异,使得她十分不快乐,因此她以娘家所养成的喝茶习惯作为每天的慰藉,招待闺蜜和好友在自己的卧室中饮茶、聊天,进而这种饮茶习惯很快在英国上流盛会风靡开来。英国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很多描写上流社会饮茶文化的内容,从这些方面都能够看出,茶文化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中的影响已经非常深远,它早已成为了西方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不管西方人多么热衷“饮茶”,他们远远落后于中国“茶文化”起源的事实,依旧是不可改变的,同时西方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2品茶习惯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品茶的方式与时间不同。西方人饮茶,大多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饮茶主要享受喝茶的美妙时光。在饮用方式上,西方人主要以“混饮”为主,“混饮”就是将糖、奶综合其他食材,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茶中一同饮用,这种饮茶方式以“英国”为代表。英语作为英国的母语,在语言系统中,拥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词汇与谚语,这些词汇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值得称道的是,虽然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并非英国,但是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受到了英国人极大的热爱和青睐,并且因此所兴起的茶文化也独具特色,甚至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中的主要内容。英国人对于茶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说是其他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茶以及茶文化必然会自然融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中。英国人热衷红茶,除了喜欢“混饮”之外,在饮茶时间上也与中国不同,他们在每天都会饮茶,分为早茶、午茶和下午茶三个时间点,同时会定期召开茶会,以茶会友,大家畅所欲言,高谈阔论,颇有小资情调。而在中国,饮茶一般都是“清饮”,主要是品尝茶叶本身的香味,并且中国人根据个人习惯不同,饮茶时间也不固定,朋友之间小聚,品茶畅谈,大多兴之所至。其次,是茶道精神与饮茶礼仪之间的不同。中英茶文化的不同还体现在茶道精神上,饮茶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所体现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性,它更多所承载是华夏精神以及文化、哲学真滴,追求心灵上的慰藉与精神的升华。与中国茶道相比,英国人的茶道更多展现的是生活品味以及格调。大部分的中国人不会限定自己的饮茶时间,也不会有特殊的意识,英国人对于茶叶的崇尚显得更明显。英国人饮茶有固定的时间,人们习惯于靠在床上喝一杯早茶,这样可以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另外,还有午茶和下午茶之分。
2 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教学分析
2.1阅读文学著作,提升英语认知水平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基于文化教育的基础,展开语言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本文的魅力与文化底蕴,因此是教学中应该得以普及和贯彻。而文化教育中,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为直接的手段。以英国为例,英国的茶文化目前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因此茶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也极深,教师可以借助这个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将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英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或者是与学生一同欣赏、品味。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英语词汇以及句子的内涵、使用方法等等。基于阅读基础上的语言学习与认知效率会更高,学习也会相对自由和轻松。西方文学家中有很多钟爱“饮茶”,比如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随笔随笔》中这样写到“sitting in the deep soft armchair, waiting for the tea tray,or in the tea time,this is my most comfortable enjoyment of the feel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ragrance of the teapot,floating inthe air blowing into my den,how wonderful.(坐在深深的软扶手椅上,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作品中描述,“我”一天中光阴时刻之一,就是饮茶,就是享受饮茶所带来的幸福与美妙。教师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在这样美妙的文字中,学生对于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体悟会更加深刻,阅读、语感以及交际能力,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2.2利用对比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方法是非常多样的。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提升课堂趣味性与教学生动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比如,通过文化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领会到中西方语言上的不同,进而记忆更加深刻和准确。以英国人喜欢红茶(black tea),而中国人喜欢和绿茶为例,教师可以将英国人喝红茶的习惯,像放糖和奶,或者是早茶、午茶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也将中国人的饮绿茶的方式,制作成课件,对比播放,配有不同格调的音乐,这样英语课堂变得仿佛一个艺术的殿堂,学生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英国人喝茶的部分,使用英语配解说,中国人饮茶的部分,可以使用汉语,这样更加能够突出中英文化的不同,通过这些内容,奠定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理解的基础,还可以引出,茶会(tea Party)、软饮料(Soft drinks)、以茶会友(The friends of tea)等词汇和词组,丰富学生的英语小常识。以文化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2.3通过影视作评,丰富英语教学内涵
语言教学如果离开文化这个背景,那么就会非常苍白无力,缺乏内涵。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著名的英国影视作品,为学生展现富有异域情调的英国茶文化,影片中那些身着华服的人们,它们用着美轮美奂的茶具,一边饮茶,一边谈天说地,这种场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常见的,这不仅能够将英语课堂变得活泼,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实际驾驭英语,以及英语语感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理解英语知识和词汇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模仿影片,进行简单的英语交际训练,通过情境构建,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英语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感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基于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不同,引出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学生展现知识,对于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加高涨,同时有文化作为基础的教学,底蕴会更加深厚,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锤炼,否则学生所掌握的英语不过是花拳绣腿,学得快,忘得也快。
参考文献
[1]郭岩.听唱英文歌曲教活大学英语[J].内江科技. 2010(04):6.13
[2]贾磊磊.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J].学术探索.2010(01):7.24
[3]李婷.浅谈充分利用英文歌曲提高英语口语的可行性[J].吉林教育.2010(04):3.46
[4]邹志勇,李玉华,黄春艳.英语歌曲融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演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4):9.134
作者简介:孔维(1982-),女,河北承德人,英语教育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