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采茶舞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思路分析

2016-03-30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吉林长春130022

福建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传统文化

唐 锐(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吉林长春130022)



以采茶舞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思路分析

唐锐
(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进而对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体育教学不仅仅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文化与技术并重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采茶舞的融入为例,探究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和规律,以及如何将采茶舞这一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教育形式相融合。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充实现代体育教学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采茶舞

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加剧,使得我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迅速,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逐渐衰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环境遭到割裂和破坏,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民族文化个性得不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影响。因此,传承民族文化就成为现代教育者们迫切要完成的时代任务[1]。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以桂东南采茶舞改编为例,论述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融合。

1 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1.1加强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采茶舞是桂东南地区民间舞蹈的一种,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教学资源被引入到教学当中。这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民间体育活动进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当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有利于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等的不足

体育课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是因地制宜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与文化风貌来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将传统文化加入到体育授课当中,充分弥补了部分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开展。

1.3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国提出了新课改的要求,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使地方各学校在体育教材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能够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来选择适宜于当地的体育教材,有利于全面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1.4促进传统体育竞技的发展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挽救,使学生尽早接触到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继承发扬传统项目的竞技精神,使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强[2]。

2 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原则

2.1遵循地域文化规律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筛选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丰富的体育项目,以文化传承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师生对文化继承的责任感。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背景,舞蹈动作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编时,首先要注意对文化内涵的保护,要把握动作之后的文化精髓,从体育动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寻找切入点。例如,采茶舞中的经典动作之一“扇子花”就是以生产动作为原型而创作的。扇子花的动作含义是,在传统炒茶制作工艺中,工人需要扇子扇风,边扇边炒以确保茶叶温度恒定,防止炒焦。这种技艺是对工人的速度与力量有着双重的要求,太快了容易把茶叶扇出锅,太慢了达不到为茶叶降温散热的作用。在扇子舞舞蹈动作的编排中,遵循制茶生产规律,使这一动作尽量与传统的炒茶工艺相一致,舞扇的频度与力度保持适中,确保了采茶舞的动作逻辑的一致性,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而且使动作遵循地域文化规律。没有文化作为支撑,体育舞蹈动作就成了无水之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2.2遵循体育健身的规律

体育教学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学生如何通过对采茶舞的联系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是体育教育者一直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采茶舞舞蹈技术的同时,对人体运动科学有一定的掌握。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主要的作用是在民间劳动之余供人们休闲娱乐和宣泄感情,要使这一舞蹈动作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就必须在动作力度、幅度上有更为精准的把握。研究表明,运动负荷的检测可用心率和呼吸这两项指标为依据,对年龄较大的学生而言,保持中度运动,心率在每分钟120-150次,能够保持呼吸顺畅轻松为佳[3]。

2.3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融合的目的,就是成为一种为学生服务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体育形式。所以必须以体育教学规律为基础。同时,作为教育手段的一种,体育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年龄、认知能力相适应,要注意地域环境、当前的体育任务、学生年龄层次、学生整体素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与调整。在采茶舞中,将动作难度大的舞蹈动作进行适量的调整,分清哪些动作能够被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例如,在对采茶舞的改编中,“矮子步”这一动作,就需要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来设计动作难度。“矮子步”的运动难度大,在舞蹈中还分为高桩、中桩和低桩,这些动作的掌握需要舞蹈者的长期反复练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难度进行适量的调整,依据班级学生质量、性别、特长等不同情况,将动作编排的更加普遍化、大众化,兼顾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技术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以采茶舞为例,探究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3.1将采茶舞中的特色动作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动作是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首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特色舞蹈动作的融入就成为了教学改编中的新思路。采茶舞的主要特色是模仿民间劳动中采茶的动作分为:正釆、倒采、蹲采、上下采、单手采、敬茶与送茶等动作。舞蹈动作主要以S型弧线为主,舞蹈动作将轻快的落腰与轻盈的动作相结合,动作轻盈优美,姿态舒展,柔软中带着韧劲。舞蹈动作主要有碎步、础步、钱尺花、十字步、燕子翻身等。这些动作的特点是节奏快、刚柔并济,符合现代体育健身的标准。在改编过程中,扩充其中的文化内涵,将能够表达特色文化的动作作为现代体育教学的重点。

选取特色动作中需要注意的是:1.了解每一个动作的内涵与意义,分清哪些动作是本源性动作,哪些动作是衍生性动作。保留本源性动作的特色,如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扇子花等,这些本源性动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带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以育人为本,对动作难度大、负荷重的动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体育运动与身体运动规律相吻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2将采茶舞中的地域文化与体育教学相融合

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都包含了特殊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打造的特色文化元素,比如服装、礼仪、姿态、动作等。体育教育改编者可根据文化层次结构理论,从文化制度、地区物态、地方礼仪、行为心理等不同的文化层次,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4]。

就采茶舞这一舞蹈形式的改编过程而言,将摘茶舞、炒茶舞、点茶舞中诸多的行为、心态、物态等方面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出来。此外还可以将采茶舞之外的中国文化形式富有地方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也融入其中,如可以从桂东南地区的竹马舞、凤凰舞等舞蹈中提取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从山歌、思贤调和撑船曲等民间音乐中提取伴音乐元素作为伴舞的曲调,来丰富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在精神文化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用程式化、符号化的动作,通过对动作力度、神态的把握表现精神风貌,例如在采茶舞中,通过摘茶、炒茶、砍柴、织布、泡茶、敬茶等舞蹈动作来表达桂东南地区的女子注重农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

3.3将体育创新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在这种形势下,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编也有了新的标准与要求。教育者既要注重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又要与时代相接轨。在动作改编、节奏安排上植入创新内容,以展现时代风貌。现如今,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在采茶舞这一表演形式中,继承者寥寥无几,也是文化工作者急于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将采茶舞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采茶舞的宣传,使更多的年轻人欣赏到采茶舞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是地方学校的办学宗旨与重要使命[5]。

民间文化与现代体育教育相融合是桂东南采茶舞寻找到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有的文化理念的更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成功地进入校园,主要是有赖于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与形式的改进,有力的推动了创新式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形式与内在文化的相互协调,不能形式主义,违背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否则体育教学创新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内涵。

4 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主要的阻碍因素是价值定位出现偏差、教学资源开发落后、单纯重视教学技术忽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割裂文化多元整体性等问题。要正确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肯定传统文化体育价值的定位,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教学资源,重视文化传承与人文知识的学习。要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将技术与文化结合其来,创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文化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丽英.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探讨——以河池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3-106.

[2]田野,陆一帆,赵杰修等.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J].体育科学,2012.30(2):70-71.

[3]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6(6):776-783.

[4]徐莉妹、郭旭茂、刘晓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转向—以黑龙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64.

[5]周剑平.浅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6):184-186.

作者简介:唐锐(1982-),女,满族,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