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思路分析
2016-03-30李桃桃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李桃桃(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思路分析
李桃桃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本文以中国文化包装茶叶作为切入点,以高、中档茶叶包装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剖析传统文化的思维形态和历史价值观,肯定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属性,并阐述中国茶包装设计的艺术手法,详析各种艺术表现风格的雷同根源。我们不仅需要继续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需要突破传统樊笼的束缚,主动吸取传统茶文化设计元素,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茶;平面设计;文化思路
自两汉魏晋以来,世代文人根据现实社会衍生出幅幅色彩各异的茶文化画卷,传统茶文化主题的美学形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人笔下,总有不同的理解与塑造。历代文人将茶文化经典文本嵌入自己的接受图式中,表现出自我与集体的理想乐园与文化认同。总之,茶文化情景是历代文人自我主观想象与文化认同相融合而成的记忆存储空间,是集体的幻想图景,涵摄着民族的共同欲望。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也是精华积淀的过程,这对形式美的构成具有显著作用,从现代中国茶包装设计仍可以一窥其貌。如高、中档茶叶包装需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传统文化赋予了茶叶包装更多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叶包装的一项基本要求。由此可见,中国茶包装设计是一种表现传统文化内涵和讲究中庸、协调的整体文化形式。
1.1将文学艺术与生命原音融合在一起
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文学创作主体反映与社会关系的一种言语建构与消解的过程。任何创作与接受,涵蕴着文人独立自主的言说形式与心灵内在的生命原音,也无法脱离历史社会的文化情境。传统茶文化在魏晋时形成固定模式,虽然不能确定是文人雅士所创造,但它为文人清谈叙旧提供了精神上的理想乐园,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茶客的心弦。传统茶文化成为追寻精神家园及理想邦国的文化象征,后代文人借用此主题建构了一套套传统茶文化的文学表述系统。研究传统茶文化意象的文化学意义在于:从心理补偿的视角来看,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内在的自我意识,更清楚的看到传统茶文化文学表述中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精神内涵,同时可以清晰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对传统茶文化情景的建构所产生的积极深远的影响。
1.2拓展了文学、艺术与设计的空间
关于“传统茶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对其研究也很全面,包括传统茶文化接受史研究,渊源研究、诗歌研究、文化意蕴研究、与宗教关系的研究,还有同国外“乌托邦”的比较研究等等。总之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学者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传统茶文化”及其衍变的内涵。近年来,对“传统茶文化”的研究论著也是为数不少,但几乎没有人跨学科对其进行研究。本课题尝试从心理学与文学相交叉的领域对传统茶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更清晰的把握传统茶文化情景的时代发展脉络,也更为直观的观察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意义。就此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空间,也希望以此角度给后来学者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趋势。
1.3在茶文化中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补偿心理”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最重要的文化符码之一,前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相当全面而深入的。但前代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基本只围绕在文学的范围内,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导入茶叶包装平面设计的知识,从设计学补偿理论视角入手,把握平面设计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关系:茶文化作为理想世界的一种文化象征符码,每个时代、每个文人都塑造了不同形态的茶文化。我们知道,只要现实世界存在着缺失与不足,文人便会产生补偿心理,依循社会形态的缺失补偿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文化情景。同时,历代文人对传统茶文化经典文本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建构出新的传统茶文化情景,融合于自我主体意识与集体主体意识之中,传统茶文化情景不仅是个人缺失的表现,也是集体的、民族的反映。
传统文化情景作为历代文人集体欲望缺失的投射载体,历代文人以想主要建构方式的“传统茶文化”形象根据时代有其嬗变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衍变趋势。另外,从补偿学说看传统茶文化的变化,能够探寻出古代文人以及人们内在的生命原因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因而,心理补偿理论的加入,为古典文学中“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2 传统茶文化融入茶叶包装平面设计的思路
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被屡次应用,也使得中国茶包装设计明显缺乏新鲜感。中国茶包装色彩主要以绿色、蓝色和黄褐色居多,绿色体现清新飘逸,而蓝色和黄褐色则更多体现古朴庄重。外形包装以山水自然作观照物,通过国画形式表现静雅意境,而字体设计离不开书法艺术,以“方”为贵的盒子造型,窗棂和龙形图案设计也让人不得已产生审美疲劳。设计者以“中和”完成设计,虽然很美,但看多了总让人产生千篇一律的感觉,而艺术作品最忌讳重复。中国茶包装设计体现现代设计理念和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同品牌的茶叶因包装在设计方面无法突破传统束缚,他们之间显然缺乏相异性,无法明确识别出各个品牌,雷同风格明显。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思维定式
传统的思维定式成为影响设计思路的主导。茶文化拥有千年历史,古人好将茶与谦谦君子比较,如陆羽《茶经》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君子常以归隐山林洒脱飘逸的形象示人,因而谦谦君子和山水自然在中国茶包装设计中屡次被引用也就不新奇了。基于茶客需求、设计商诉求平衡的茶叶包装平面设计行业数字化模式是指茶客将其需求、设计商将其诉求提供给茶叶包装平面设计行业数字化平台,由平台来对各种信息进行匹配,对于提供具有时效性的茶叶包装或服务的设计商来说,茶叶包装或服务的价值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下降,在有效的时间内销售掉所有的茶叶包装和服务是设计商的诉求。作为茶叶包装设计思想的结晶,传统茶文化情景的设计理念自然囊括了茶叶包装设计对于生命、人生……的理解与感想,由此可见,传统风格的包装平面设计的建构,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补偿,也表露了茶叶包装设计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感悟。
2.2传统审美观
道教精神讲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句话强调的是,美感的产生是直觉观照审美客体过程中,某一刹那恍惚能够感到的美境。因而,也造成了我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理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国美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诸如气韵生动、形神结合均没有相对比较后而产生了精确的外延和内涵。“有美而无学”致使设计者在中国茶包装方面尽量能够融入比较传统的文化特色,唯有依仗某一刹那恍惚能够感到的美境(即灵感)。然而,文化底蕴不足和创新能力欠缺导致灵感的匮乏,崇尚“拿来主义”俨然成为业界的习惯。其次,传统茶文化补偿了文人雅士的生存自由与自由生存。文化情景是一种想象物,即想象的美好事物,它是想象性的创造,这种创造指向人的内在需要,表现在对现实生活永不满足的心理,也体现在人类对自由的不断追寻上。“生存自由”表现的是生存方面,而“自由生活”则包含更多的内涵,于是心理补偿视角下中国茶文化情景被看作理想社会或者完美社会,其理想存在是符合人追求自由的天性的,表明了一种人类对自由生活状态的追寻方式。
2.3传统文化中的“异”、“同”观念
道家精神崇尚“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理想境界,注重人去融合自然而非征服自然,极力反对个人拥有强烈的独立特质和进取精神,强调团体意识、顺从意识等,此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惰性特点。鲁迅曾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明厉指出:“中国深受中庸之道影响,具有整体模糊、渐进发展的特点。”中国人秉承以和为贵,讲究诚信合作,寻求群体共性特征,并极力缩小差距,这一点与讲对立、讲差异和讲独立的西方文化弯曲相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历史悠长,部分消极思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维,使得中国人服从、求稳和从众的心理一直历经上千年也无法彻底被涤除,这也是中国茶包装设计者无法尽情彰显个性和开拓创新的根本原因。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求同存异”,所以个性化定制产品也对设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设计商要要在满足不同茶客个性化需求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和生产标准化产品所要求的低价格之间找到平衡;其次,不断研发在线设计器、完善其功能、简化其操作,使得设计易于被普通茶客所使用。再次,设计商要不断优化个性化产品的定制技术,保证个性化定制载体的茶叶包装质量,以防由于刻印模糊、茶叶包装品质不佳所造成的退货。但是这只是数字化出版与个性化定制的雏形,真正的个性化定制将会实现单件生产、产品属性自由选择,甚至是未来可以实现茶客自行设计茶叶包装图纸,设计商按茶叶包装图纸进行生产。
3 结束语
中国茶包装设计强调的是艺术设计的原创性和民族性,对于彰显民族个性和解读传统民族艺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本土化的中国茶包装设计面临世界文化环境高度开放的趋势,我们既要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要破处传统文化带来的樊笼,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中和”之美和包容心态积极适应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动汲取现代设计元素,取长补短,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茶包装设计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活力和张力,从而保证我国茶包装设计既不落后于世界思潮,同时也不失去原有的血脉。
参考文献
[1]袁小英.茶叶包装的人性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4: 144-146.
[2]沈学政,苏祝成.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茶文化与茶产业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2,(09):10-11.
[3]胡凡.艺术与文化理念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12-13.
[4]黄涛.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安溪茶叶包装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8:24-26.
作者简介:李桃桃(1983-),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包装设计与产品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