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分析
2016-03-30宋秀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宋秀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分析
宋秀虎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近些年来,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逐渐兴起。那么所谓的“绿色”、“生态”实际上是针对传统旅游模式而言的。它是一种强调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模式,并且已经逐渐开始替代传统的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就是基于茶文化背景、以茶文化为媒介,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绿色生态旅游。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对茶文化的绿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提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旅游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有效的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这个目的的实现。本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对茶文化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几点浅谈。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环境;绿色旅游;资源管理
茶文化之于中国文化,好比种子之于土壤,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为中国特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很多地区发展旅游事业的突破口,同时结合生态、绿色、环保的理念,发展本地茶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凸显了旅游的文化性、特色性,同时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旅游理念。保护和管理绿色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发展茶文化绿色旅游,首先要做好旅游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模式
1.1茶文化生态旅游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生态环境背景下的茶文化绿色旅游,符合生态旅游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了生态、文化与人的自然和谐关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的意义和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回归自然”、“释放内心”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和青睐。一些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开始逐渐兴起旅游业,并因此带动了经济增长,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成为这些地区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同时,旅游者也会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赞叹和骄傲,这是茶文化的一种传播,也是旅游事业得以发展的新起点。
1.2茶文化生态旅游有利于拓展茶经济市场
1.2.1开展茶文化绿色旅游,能够带动当地茶叶产品、餐饮以及各种娱乐、住宿行业的发展,将这些零散的行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以茶文化为媒介的绿色生态旅游,必然是茶叶市场得以发展的新契机,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2.2茶文化与旅游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发展茶文化,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兴盛,反过来又会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旅游,当地经济收益增加,同时也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对于茶文化绿色旅游来说,它既可以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也能够为当地居民创造财富,还能够联动其他产业一同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1.2.3旅游过程大量的旅游资源被转化为产品,并进入市场流通,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因此,具有高潜力旅游资源的地域,其旅游商品的价值也会很大,最终所获得经济收益也会更高。比如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经过考察和分析,该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价值很高,那么它所带来的旅游商品收益也十分丰厚。
1.3茶文化生态旅游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1.3.1基于茶文化的绿色生态旅游模式,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旅游过程中既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又会实现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有效方法。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蕴涵和积淀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而旅游事业能够与这样的文化相结合,必然会形成民族特色的旅游趋势,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开创了新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1.3.2茶文化在绿色旅游未被发现前,很多茶叶种植地区的经济原本是非常落后的。在茶文化绿色旅游项目创建之后,通过参与这些旅游项目,从中获得收益,使当地民众对本地区的地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会以本地区的茶文化为荣,增加了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地将自然、人与生态旅游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茶文化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起来会更加容易,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在文化的熏陶下,会不由自主的对旅游环境与资源进行保护,这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目的。
1.4茶文化生态旅游有利于弘扬茶文化并倡导健康生活
1.4.1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千百年朝代的更替,文化的融合,茶文化如今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单单是饮茶本身的魅力,它更多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是中国文化的积淀,通过了解茶文化,感受茶文化,旅游者能够对中国传统的美德与文化感悟更深,对促进茶文化复苏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4.2茶文化在社会功能上也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比如中国人民钟爱饮茶,常以茶会客,以茶雅心,饮茶、品茶也成为了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的手段。将茶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将特色茶文化打造成提升旅游内涵的品牌旅游产品,通过茶会、品茶、欣赏茶艺表演等活动,影响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为人们提供一场净化心灵、意义非凡的旅游。
1.4.3我国很多地区、很多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茶文化,同时还具有很多历史遗迹,比如不同朝代的茶具、与茶有关的诗词、茶文、生产茶具的官窑遗址等等,在这些文化遗迹的地区,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歌舞、饮茶习俗、茶礼等,这些都是旅游过程中的重点开发项目,将这些文化遗产展现给游客,既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也弘扬和传承了我国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研究
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内涵的塑造、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
2.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生态环境背景下,开展茶文化绿色旅游,其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明确茶文化的旅游内涵。当地相关的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需要联合行动,强化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提升茶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关键。茶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括禅、水、诗、画与歌舞、习俗等等。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组成本茶文化体系。如果失去这些内容,饮茶也不过就是单纯的为人解渴,绿色旅游的文化意境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对文化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同时也是为了传承和发展,管理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旅游价值,这样游客通过了解茶文化,观察茶艺表演等,才能够感受到身体舒展,愉悦感会更强。茶文化绿色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其他资源不同,它所包括的文化遗产内容不单单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还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这就需要更多人的配合。比如,导游人员,它们是负责将这些文化资源传递给游客的最直接媒介,也担负着管理旅游资源的责任。它们在进行茶文化讲解或者是介绍文化古迹的时候,不要简单的复述内容,应该集合茶词、茶联,营造一种悠远的意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也要告诉游客,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美德,对于那些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古迹,我们必须要秉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态度。
2.2绿色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2.2.1培修复原,整旧如旧
在很多茶文化绿色旅游地区,很多历史遗迹,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之后,都会出现不同成都的破损和变色,管理这些文化遗产,就要修复这些古迹,帮助它们恢复原有的风采,通常技术人员会采用原材料、原构件,与现代构件相结合,对古迹进行加固和修复,达到一种恢复原貌、修旧如旧、保持原色的效果。在很多茶文化绿色旅游地区,很多古老的茶楼、茶具都需要利用这样的方式去修复。
2.2.2仿古重修
在开展茶文化绿色旅游的过程中,一些非常有名的历史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为了与茶文化绿色旅游的主体契合,满足当今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旅游部门以及当地政府会负责将其重新修建,并体现出这些古代建设的风貌与文化内涵。这也是现代旅游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2.2.3生态建设
绿色旅游离不开生态建设,与茶文化相匹配的生态建设,是目前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由于以往农业或者交通的发展,使得很多植被和自然景色遭到了破坏,加之以往的欠缺完善的管理,旅游的一些不文明行为,都导致了生态破坏问题。那么在未来的绿色旅游资源管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结合山、树等资源进行综合治理,要让周围的环境绿起来,同时茶园建设动植物等各方面,将旅游的绿色、生态特点凸显出来。
2.3绿色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在绿色资源管理中,资源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2.3.1绿色产品的开发
旅游过程中都离不开旅游产品,因此大力开发与茶文化相关的绿色产品,比如:茶具、茶叶、茶诗词挂轴以及名优茶叶产品等等,与茶相关的绿色茶品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
2.3.2推广绿色经营
在旅游地区必须要推广绿色经营,尤其是旅游企业、饭店、宾馆必须要做好节水、节电管理,减少废弃物以及污水排放,发展绿色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建设环保停车场以及无烟客房等等。
3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有效的管理,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环境。反之,即便是开展了绿色生态旅游,也很难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以说,管理之于旅游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正妙.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群众参与机制创新路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1.15
[2]文云.天水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条件分析及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11(02):16.13
[3]周波.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导刊.2011 (01):5.26
作者简介:宋秀虎(1969-),男,湖北巴东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森林旅游、生态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