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赣南采茶舞蹈的当代价值

2016-03-30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福建茶叶 2016年1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赣南

李 娟(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解析赣南采茶舞蹈的当代价值

李娟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张家口075100)

摘要:赣南采茶舞是经过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赣南采茶舞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对赣南采茶舞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有所裨益。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艺术价值

赣南采茶舞是茶农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舞蹈,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的因素,同时也创新了新的表演形式,为舞蹈赋予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舞者的形态及唱腔所塑的人物,正是民间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赣南采茶舞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传承价值。

1 赣南采茶舞独特的文化价值

赣南采茶舞是民间舞蹈的代表。它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幽默诙谐的气质,使采茶舞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从舞蹈展示的内容还是环境,都充分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由于采茶舞长期以来都充分吸收了采茶戏中的特色,因此赣南采茶舞以其丰富的肢体动作,记录和保存着丰富的民俗信息,演员通过姿态、形体、唱腔以及剧中极具表现力的人物生活,达到了戏剧效果,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赣南了特色民俗文化瑰宝。

据历史研究记载,目前生活在赣南地区的客家人正是由中原地区的汉民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到一起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这支独特的分支称为“客家”。客家人把中原文化与赣南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在赣南的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领域中,都能够看到客家文化的影子。

今天的赣南采茶舞融合了大量的民间歌舞的表演元素,是赣南民间艺人发展创造总结出来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可以说今天的采茶歌舞是离不开茶农和茶山的,没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没有茶农的劳作,就没有今天的采茶舞,这正是客家文化的缩影。赣南采茶舞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卖杂货》和《上广东》,剧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赣南采茶舞表演中,不仅向世人展现了赣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了赣南客家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起到了积极的弘扬作用。赣南采茶舞中的一招一式都流露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在赣南采茶舞中出现的“摘茶”、“制茶”、“茶叶丛中有蜜蜂”等等模拟动作,既鲜活又充满趣味,不仅将赣南独特的茶农劳动生活展现得惟妙惟肖,同时也体现出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因此,赣南采茶舞由民间形成和发展而来,经过历史发展的磨砺,成为了客家文化发展活化石,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赣南采茶舞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赣南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 赣南采茶舞鲜明的艺术价值

赣南采茶舞的存在与发展关键在于其鲜明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标志着赣南采茶舞艺术生命力最有力的证明。赣南采茶舞发展到今天,其中的一招一式都凝聚着丰富的表演技艺,使赣南采茶舞展现了鲜明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2.1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表演形态

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来源于茶农的生活劳作。由于赣南属山区,因此茶农劳作需上山下山,肩扛担挑,“矮子步”正是对山间茶农走路体态的体现。在赣南采茶舞表演中,演员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剧情需要使用“矮子步”。这种步伐需要调节双膝的幅度,根据不同的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态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矮子步”将美与丑、善与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赣南采茶舞也表现得更加风趣幽默。

2.2赣南采茶舞中的“扇子花”表演形态

舞蹈源于生活,是对生活艺术的反映与再现。赣南客家人的采茶舞正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经过艺术的提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能从中有所体会,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赣南采茶舞中有一个被称为“万能道具”的物件,即“扇子花”。在赣南采茶舞表演中,它不仅能够用来模拟动作,同时能够渲染表演气氛,是不可或缺物件。由于赣南客家人长年在山中劳作,与鸟兽为伴,与自然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对于自然界的鸟兽非常熟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十分了解,所以,经过长期的观察,在鸟兽身上他们发现了创作灵感,鸟兽的一举一动都有着别样的趣味,于是他们将模仿动物的特定动作融入到表演中来,以增添表演的真实性与趣味性。由于赣南采茶舞中表演的人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所以他们在表演风格上更倾向于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劳动人员勤劳朴实、乐观勇敢的特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赣南客家人对于生活的感悟。扇子花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改造和积累,已经有三十多种表演技法,其中包括了抛、转、甩、铲、抓等等,这些丰富的技法为赣南采茶舞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赣南民间有“采茶无扇子,等于吃饭没筷子”的说法,可见扇子花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将赣南采茶舞的文化特色渲染得更为浓郁和鲜明。

2.3赣南采茶舞中的“单袖筒”表演形态

我国传统的表演形态是“双袖善舞”。“单袖筒”则是我国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中极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规范。单袖筒在表演时只有左面一只约有尺余长的水袖。在舞蹈中,演员会模拟形态各异的动作,以诙谐幽默的动作赋予赣南采茶舞独特的表演个性。单袖筒的表演技艺主要有抓、甩、荡、舞等等。正是这些传统的表演技艺,才使单袖筒更具审美个性。赣南采茶舞也因此成为展现情感生活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从以上介绍的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可以看出,这三种舞蹈技艺都各具特色,是赣南采茶舞中的个性体现。在实际的舞蹈中,三者总是相互配合,彼此协调,融合在一起,这才能将赣南采茶舞最精彩的一面完美地展现出来。例如赣南采茶舞中的传统剧目《米童上路》中,“米童”在表演时将“矮子步”、“扇子花”和“单袖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边歌边舞,表现出“米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人物勇敢乐观的性格特点,真实而自然,具有极强的塑造性,为整个赣南采茶舞添色不少。可见,赣南采茶舞中集合了不同的表演技法,它们各有特色,各出奇招,最终在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了赣南采茶舞的完美再现。

3 赣南采茶舞传承的和谐价值

任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是人类发展终极目标,所谓“和谐”正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和表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有着“大同”的和谐理念。

赣南采茶舞作为一门舞蹈艺术,也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发展过程。赣南采茶舞是典型的人体动作艺术,虽然它来自于民间,起源于赣南茶农的田间劳作,但是它作为一项民间舞蹈艺术,仍然体现着传统农耕的文化特色,其中蕴藏着茶农们勇敢朴实的感情与特性。例如“蜻蜓点水”、“狗牯摆尾”、“乌龟爬沙”等,都是赣南采茶舞中极具代表性的表演,其中有大量丰富的动态模拟和动作表演,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赣南茶农与自然的和谐、积极乐观向上、朴实幽默的精神情怀。表演中的“矮子步”也折射出生活的美与丑、善与美,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凝聚着赣南人对生命以及社会的理解,给人以深切的启迪。例如采茶舞剧目《钓拐》中,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角色,一个是生活中的流氓地痞,花花公子“刘二”,一个是勤劳善良的青年汉子“田七郎”。为了使角色更具鲜明性,通过艺术手法加以夸张化,对“矮子步”进行了丑化,这种夸张的个性化表演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色采。而“田七郎”的演员为了塑造出人物正直朴实、大方勇敢的一面,在表演中,通过高、矮子步的结合,动作稳重,节秦活泼明快。使二者的美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众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

采茶舞作为一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中不仅有丰富的唱词,更有从民间总结而来的地道舞蹈。比如赣南采茶舞剧目《大劝夫》中,妻子发现家里没有柴米油盐了,于是告诉了丈夫,丈夫表现出的“阔气”实在让人苦笑不已。其中描写的反语正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使观众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社会现实,通过这种相互矛盾、荒诞的语言,使采茶舞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幽默气息。

正是由于赣南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每逢特大的节日庆典时,赣南人纷纷加入到赣南采茶舞中来,尽情地舞动着扇子花,挥动着单袖筒,踩着矮子步,随着赣南特有的民俗音乐,跳起赣南采茶舞,使人们看到了一幅平和自然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彰显出赣南客家人积极进取的和谐价值。“和谐”在赣南的民俗文化中显现出更加深远的传承影响。

4 结 语

总之,赣南采茶舞作为历史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产物,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成为了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代表,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纯洁朴实、勇敢乐观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赣南采茶舞有着积极而厚重的文化艺术价值与和谐价值。希望赣南采茶舞的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走向成熟与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国舞蹈志(江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曾泽昌,曾庆池.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李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