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收购爱立信?通信业“三强版图”初现
2016-03-30张鹏
张鹏
思科收购爱立信?通信业“三强版图”初现
张鹏
《通信世界》主编
爱立信是否会被思科收购已不重要,关键在于,爱立信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技术空窗期或业绩增长疲软时,能够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伙伴并肩前行,才是最重要的。
ICT行业的风云变换,总是让人始料未及。7月18日,日本软银以243亿英镑(约合320亿美元)收购芯片大鳄ARM,正当整个业界还沉浸在“孙正义葫芦里卖什么药”的臆想中时,又有两家行业巨头传出了重磅消息——思科即将收购爱立信,当然,后者(思科收购爱立信)尚未得到官方的确认消息,只让人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无可撼动的通信巨头,如今也会在财务数字上捉襟见肘。
财报显示:爱立信2016年第二季度收入为541亿瑞典克朗(约合63.2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为16亿瑞典克朗(约合1.87亿美元),同比下降26%。而在今年第一季度,爱立信的收入和利润也较上季度出现了大幅下滑。
爱立信对此的解释是:疲软的宏观经济和通信环境的迟缓增长。不过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爱立信无线业务比重过大。在过去通信大跃进的时代——全球通信马不停蹄地从2G向3G、4G演进,“专注无线”的爱立信还算顺风顺水,但如今ICT市场已经转了风向:IT与通信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传统通信业开始借鉴互联网思路,运营商网络构建除了速度更需要灵活与智能,而这些都是传统的通信厂商未曾触及的领域。
而以上这些既是卫翰思先生的挑战,也是业界不断传出爱立信与思科合并的由来。毕竟从企业转型的角度考虑,没有什么比通过并购来完善产品线更快的方式了。
另一方面,思科对于通信行业市场也是虎视眈眈。据外媒报道,思科目前拥有604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自由现金流达到100亿美元。而且自去年开始,思科就一改低调作风,广泛与各领域的行业巨头展开合作,诸如苹果、爱立信以及最近公布的合作对象IBM。
这其中,当属于与爱立信的合作最为深入。去年底双方宣布全面合作,据悉合作范围相当宽泛,几乎涉及业务各个层面,甚至包括技术、专利的互惠互利(两家业务重复点并不高,爱立信聚焦无线和移动通信,思科专注交换机、路由器为主的数据通信);今年初,爱立信宣布与思科、英特尔合作开发并测试业界首款5G路由器产品,其将大幅提升网络速率,适应更广泛的物联网和高清内容流。应该说,两方合作还算愉快,业界也有评论认为:爱立信与思科的牵手是“合作胜于并购”的良好示范。
话到此处,道理已经明了,爱立信是否会被思科收购已不重要,关键在于,爱立信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技术空窗期或业绩增长疲软时,能够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伙伴并肩前行,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从反垄断角度考虑,两家在不同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且拥有多项知识产权的企业想要合并,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知道北欧企业和欧美公司无论在企业文化还是管理制度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如何实现融合也是前景未明。正如爱立信的集团战略计划副总裁马丁·詹德(Martin Zander)所言,这两家公司选择合伙而不是合并,是由于合伙要比克服并购的监管障碍来得更快。
不过,爱立信与思科的“合伙关系”,也使得当下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三足鼎立”态势更加稳固。华为在2015年稳居行业老大地位,而合并阿尔卡特朗讯后的新诺基亚也实现了“业绩反扑”,反而是爱立信此前几个季度的下滑业绩让人担心,其是否会跌出市场“前三”,让深挖本土市场的中兴有了上位机会。如今,爱立信强势携手思科面向5G形成战略布局,相信未来一定前景可期。而华为、爱立信深度合作思科、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新诺基亚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今后几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前三”的准主角。
编辑|张鹏 zhangpeng@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