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特点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与特点
2016-03-30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100193
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 100193)
现状与特点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与特点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 100193)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和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对养猪业危害很大,严重影响养猪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养猪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等实施猪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经过数年或十来年的努力,陆续成功地净化了猪伪狂犬病,并持续保持无疫情,彻底消除了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和影响,保障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经济效益显著。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生猪养殖从家庭、农户逐渐向规模化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养殖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猪伪狂犬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日益显现,其流行越来越广泛,受到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发生疫情的猪场增多,2000年以前的这个阶段是我国猪伪狂犬病发病的高峰期,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伪狂犬病的控制在猪场受到重视,疫苗免疫接种成为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随着以Bartha-K61为代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普遍应用,猪场重视灭鼠等综合防控措施,加之区分疫苗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gE-ELISA技术广泛用于引种的监测和猪场阳性种猪的检测,猪伪狂犬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一些条件较好的种猪场自发地开展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且从国外引进的种猪均能保证其伪狂犬病为阴性,猪伪狂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疫情大大减少,猪伪狂犬病成为我国猪场控制最好的疫病,而且已有不少种猪场成为猪伪狂犬病阴性场。主要的问题在于猪场(包括种猪场)母猪带毒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猪场种猪群gE抗体阳性率高低不等,有的猪场带毒率很高。
2011年春季开始,猪伪狂犬病首先在华北地区猪场出现流行和暴发,其后逐渐蔓延至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地区。发病猪群呈现典型的猪伪狂犬病特征性临床症状,即妊娠不同阶段的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见图1);产房和保育仔猪发病和高死亡率(30%~50%),发病仔猪呈现典型的神经症状;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部分病例可见神经症状,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高的可达20%左右,经济损失较大;发病母猪群2~3周后的血清样本gE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近100%,从死亡仔猪和流产胎儿均可检测和分离到伪狂犬病病毒,不少猪场的饲养犬受到感染、并发病和死亡,从死亡犬的组织样本可检测和分离到伪狂犬病病毒。一些本来已是猪伪狂犬病阴性的种猪场变成阳性猪场。众多实验室对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和致病性以及现有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行毒株为变异毒株,且致病性增强,抗原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异,现有的疫苗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
图1 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
迄今,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虽逐渐平稳,但仍在流行。由于引入带毒种猪、人员控制不严、运输工具消毒不彻底,不少猪场受到新毒株的侵袭,仍有一些猪场发病。在流行过程中,有部分猪场虽然受到流行毒株的感染,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种猪群gE抗体转阳或阳性率升高。受到感染的猪场的种猪群gE抗体阳性率仍高居不下,我们实验室2014年对23个地区的266个猪场15 029份血清样本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感染gE抗体的监测,结果显示阳性猪场为80.08%(213/266),在阳性猪场中,29.11%(62/213)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介于80%~100%,58.22% (124/213)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介于50%~100%。2015年,我们对来自全国24个地区的301个猪场17 456份血清样品的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猪场占76.08% (229/301),样本的平均阳性率为41.2%,少数猪场的样本阳性率仍为100%,gE抗体阳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部分种猪场仍然保持猪伪狂犬病阴性,我们的检测数据表明,2014和2015年猪伪狂犬病阴性猪场分别占19.92%(53/266)和23.92%(72/301)。
尽管已有多家实验室致力于伪狂犬病病毒新毒株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并有望短期内投放到市场。但当下猪场应立足于现有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适度调整免疫程序,控制或降低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发病。猪伪狂犬病阴性猪场和尚未受到新毒株感染的猪场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引种监测、人员进出控制与运输工具的清洗消毒,严防新毒株的传入。受到感染的种猪场应在做好疫苗免疫接种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净化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3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