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之比较

2016-03-30孙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孙杰

摘要: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两者的共性集中表现在都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都注重利用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环境氛围的感染,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注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其示范作用。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建设必然存在根本差异。这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校一般并不设立专一的思想政治课,其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教科书的潜在渗透;中国则在高校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传播核心价值观。此外,在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方面,中美高校也表现出较大区别。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借助宗教活动、社区活动和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团活动进行渗透,而中国高校则通常将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纳入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寓价值观教育于学校和社会的全部教育实践中。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区别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美国原则性地拒斥外在化的硬性灌输,着重通过引导和启发这种间接的方式使大学生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本国的核心价值观;而中国目前的主流教育方法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中美文化比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1],强调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日趋紧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其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虽然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同,但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反思,以期对推进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所裨益。

一、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相似性

中美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完全不同,但在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上存在着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中美两国高校为使学生接受本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核心价值观,都从课堂入手,从学生抓起,不仅将修身、养性与品德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教材,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各自国家具有阶级性和政治导向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渗透性教育,以建立起符合本国社会需要的政治信念与意识形态,实现为本国利益服务之目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正确价值观塑造,以培养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的中国公民;而美国是以美国式宪政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对宪法的认同与对祖国的热爱,使其认同和拥护美国国家制度和美国精神,以培养符合美国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公民。

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中美两国高校都十分注重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构建特定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如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实验楼等的建设,相关教学设施都很先进且使用状况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也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以培育爱国主义为主导原则,让学生自觉做出合乎其价值观的决定和行为;中国高校核心价值观也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集体意识。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中美两国高校都十分注重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中美两国高校在管理制度设计上都体现着各自所认同的公平、人本、法治等价值理念。

3.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中美两国高校都注重通过课外活动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方面,两国高校都注重通过一些校园活动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般而言,大学生关注且参与较多的是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学术活动,不仅可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除了学术活动外,学生还积极参加一些勤工助学活动,这些对于学生品格的养成、独立精神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两国高校还注重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美国高校不仅允许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支持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如为移民子女提供外语训练,为伤残人员服务,为监禁青年指导等。中国高校同样也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向孤寡老人、残疾人送温暖,帮助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等。这些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又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中美两国高校都很注重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美国,教育界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确立有价值的目标,保持较好的社会道德水平。该标准已成为美国高校教师续聘的主要依据。据报道,在导致美国大学教师失聘的诸原因中,其主要的原因是政治思想具有危险倾向[2]。这足见美国高校对教师政治倾向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视程度。在中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己优秀的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增强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

二、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的差异

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既有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来,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差异

美国高校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教科书的渗透。其课程设置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社会科等,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政治、社会、民主生活、法律、人权等方面的教育,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在美国高校很少见到。中国高校则有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即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各个高校开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与人格的不断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课外活动的差异

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借助于宗教活动和社区活动进行渗透。美国人普遍认为,宗教是公民道德的孵化器,教会是公民道德的养成所。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形式上它为美国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标准。据调查,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同时,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一直把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公民作为办学理念。学生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提升了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增强了其对美国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理解和信任,更加强化了其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中国高校通常会利用法定节假日和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演讲比赛、节目表演、公益服务,寓价值观教育于学校和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以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之目的。当然,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地一步激活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确立其主体性,仍然任重道远。

3.学生社团的差异

美国高校的学生社团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社团的规模庞大。据统计,哈佛大学有469个社团,耶鲁大学有588个社团。[3]二是社团管理规范化。美国高校要求学生社团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对其成立、活动、经费等方面予以详细规定。三是社团发展的专业化。一些专业性社团如化学俱乐部、机器人社团等在美国高校逐渐增多,社团的生活性与学术性日渐融合,给每个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个人成长的机会。相较之下,我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如学生会、文艺社、摄影协会、足球队等,然而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审批、指导、经费等支持不足的问题,社团的管理缺乏成熟的制度,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校社团组织的发展。总之,美国高校倾向于社团的自主管理,我国高校则重视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美国高校社团组织的价值观教育虽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但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我国高校的社团组织本质上是党团组织的延伸,限制了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

4.教学方法的差异

中美两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教育者认为,直接灌输式教育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育,强调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与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在讨论中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中国,高校道德教育多采用正规的组织教育形式和直接灌输法,有着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当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填鸭式教学向鼓励评判式教学转变,开始尝试开展以双向交流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的价值观教育模式。

三、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路径异同之比较,可得到以下启示。

1. 坚持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历史实践证明,价值观教育是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可或缺的基本教育,教育的政治性都十分突出,美国也不例外。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美国高校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反对共产主义的教育等内容做到了一以贯之,其个人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长期保持不变,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美国人认为,作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是具有爱国精神与爱国意识,而学校教育就是激发美国公民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完善,以此赋予美国公民以优越感和自豪感,培养与其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并为这个国家而奋斗。

每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政治性。政治性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对此决不能忽视。近年来,中共中央一直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树立“大政工”观念,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除了“两课”这个主渠道外,我国高校也应在其他专业课中引入价值观教育,不失时机地进行价值观渗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2.课程设置要注重连续性与层次性

在美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政治、道德准则而进行的。例如,大学开设了“今天的道德”“现代生活伦理学”和“社会研究”等课程,并且与幼儿园、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如幼儿园开设了“幸福生活”、小学开设了“公民的道德”、中学开设了“自我决定”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但大学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之间缺乏严密的衔接性,有重复、有交叉,其原因是当前我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不够完善。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党员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