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杠杆”撬开校园智慧之门
2016-03-29黄新阶彭祖法覃伟
黄新阶 彭祖法 覃伟
2015年12月10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赤壁市实验中学2015-2018年度“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在该校获得荣誉的背后,有着许多奋进而艰辛的故事。
突破藩篱,偷偷尝试
“起步早,成果多,普及性高,特色鲜明。”一直以来,这是湖北教育界对赤壁市实验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中肯评价,也是该校被兄弟学校交口称赞的一个理由。
早在1986年8月,赤壁市实验中学就开始尝试科技创新教育,发起者是几位化学老师。
那一年的某次化学实验课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这试管架不太方便,是否有办法改进?”带着疑问,老师带领学生们查资料、谈想法、搞设计。一个星期后,折叠式试管出炉,点燃了孩子们科技创新的火种。
但这火种很快就被吹熄。有学生家长质问学校:“老师究竟是教书,还是带着孩子瞎折腾?我们要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自此,学校沉浸于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直到2008年,赤壁市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来校宣传青少年科技创新,几位化学和物理老师又有了“重操旧业”的冲动。
不过老师们的内心仍然很纠结:一边是应试教育的主流——家长希望孩子出成绩;一边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新课改督促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他们决定偷偷进行科技创新。
巧借春风,引导学生
偷偷摸摸的日子持续了两年,直到2010年情况出现逆转。
这一年,学生李辉、李晶、戴昕的作品《硫酸根离子干扰检验氯离子的实证研究》荣获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受到赤壁市政府领导的嘉奖。有了成绩后,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从“地下”转入“地上”。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得先从老师身上找突破口。”学校对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老师,在评职称、评先进、外出培训等给予优先。渐渐地,科技创新之花在赤壁市实验中学的校园里蓬勃盛开。
2010年之前,教师刘润泗独自发明了鸡蛋孵小鸡的“自控孵化器”,但他没有借助该作品把学生往科技创新这方面引导。在学校提出鼓励机制后,刘润泗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很快学生段雨琪探究出了灯泡钨丝在开关时容易烧断的奥秘。
切肥肉时,肉片经常粘在菜刀上。对此,教师胡勤松带着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是大气压在“作怪”:肉片和刀面之间没有缝隙。胡勤松便带着学生对菜刀进行了改良:在刀面上打了好多小孔,肉片再也不会被粘住了。
后来,灯丝开关时易断的探究和改良的菜刀双双夺得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一等奖,学校也兑现了对辅导教师的奖励。
“事实证明,科技创新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该校老师魏四英说,在循循善诱中,很多学生迷上了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
树立典型,激励师生
科技创新大奖的获得,点燃了学生们的创新激情。特别是发生在学生李辉和戴昕身上的故事,颠覆了家长和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
2010年中考,李辉和戴昕的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赤壁市第一中学的录取线。但由于两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成绩,赤壁市第一中学破格录取李辉和戴昕。“除破格录取外,获得省、市及国家级奖的学生,中考时还可加5分到10分呢。”自此,越来越多的家长找到学校,纷纷要求让自己的孩子参与科技创新。
接着,学校搭建了“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二课堂”、“校际协作”三大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今,走进赤壁市实验中学的大门,就能看到一面特殊的墙,墙上全是学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荣耀:6年,学校连续摘取6个国家级奖项。
从“偷偷摸摸”的“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全校风行、特色发展,赤壁市实验中学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出了创新型人才。学校30年科技创新教育求真问道地虔诚行走,赢得的不仅是丰硕的成果、鲜明的特色、蓬勃的力量,更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激扬生命创造力的学校教育的本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