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信贷风险在上升,但不必把问题严重化
2016-03-29闵杰
闵杰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会议上表态住房贷款还有进一步的空间的说法,不必过度解读。我的理解是,没有必要把风险看得过于严重。但是也看不出现在的货币政策有鼓大量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意思。当然我是坚决不赞成房贷零首付的,这样搞的话风险很大”
伴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任务推进,僵尸企业会加速退场。一方面,很多人担心,市场出清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的质量提出挑战,今年银行业将面临信贷风险考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担心,近期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给楼市去库存,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银行业长期保持近距离观察。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如何评估当前银行业的风险、楼市杠杆等热点问题,杨凯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新闻周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上升,很多人为此担心,你怎么看待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杨凯生:首先,确实应该承认这几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额在增加,不良贷款率也在上升,构成“双升”,这当然不是好事。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值得重视和关注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也不赞成有些人把这个问题严重化,以至于对中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失去信心。
为什么这么说?到2015年底,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67%,与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可能会有人质疑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但是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很多中型银行已经上市,它们的财务会计报表,不是管理层自己说了算的。特别是一些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要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因此简单地说这个数字水分很大,也是需要商榷的。同时还要关注另一个概念,容易劣变为不良贷款的贷款率是3.79%,即使这两个数字加在一起,也就是相当于当前国际上不少大银行的实际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和核销力度的加大,大家都注意到了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在下降,这是事实。但截至2015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仍有181%。不良贷款的拨备和不良贷款相比,如果一块等于一块的话,那就是不良贷款要消耗掉拨备覆盖率181%中的100%,但实际上在处置不良贷款的过程中,不良贷款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收回一些的,这说明对现在还没有暴露出来的,还没有真正劣变成不良贷款的、潜在的质量问题,也已经有一定的抵补能力了。
光看这些还不够,实际上还要看银行业的资本净额。这是衡量银行抵御和消化风险损失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净额现在是13万亿,去年的利润总额是1.97万亿,而对应的是1.27万亿的不良贷款。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既要重视银行的资产质量,尤其是要注意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企业遇到的困难、市场碰到的麻烦势必都会折射到银行体系来,各家银行都需要重视,不能马虎了。但确实也没必要像一些人说的,到了快趴下的地步,忙着把中国的银行评级调低。当然作为评级机构,他们有自己的权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我也希望这样的评级结果能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对僵尸企业的认定,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划定比例。在认定标准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杨凯生:所谓的僵尸企业,是对已经难以在当前的市场上生存下去、缺乏市场前景的一些企业的形象化比喻。
我的理解是指生存空间已经很小、产品不适销对路、库存积压非常高,现金流基本枯竭,甚至完全失去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如何去识别和判定,根本标准还是应该让市场来识别和判定。
市场会如何判定?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盈利能力不具备,而且不仅是账面亏损,甚至是资不抵债,等等。市场会有一系列自然的判断,我不太赞成人为设定标准。
另外,对所谓僵尸企业的处理,我觉得还是一句老话,积极而又慎重。既要有很大的决心,又要有细致的措施。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钢铁和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初步计划,不少人认为,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似乎市场还没有完全出清。在一定程度上,我同意这个看法,也就是说,这两个行业过剩的程度,可能比现在确定的数字还要更严重。但是,即便如此,过程也还是要慎重,要一步步来。产能过剩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堆积而成,去产能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实现的。在去产能过程中,要分步骤来做,这可能是比较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而且也并不是说把目前的产能处理完就万事大吉了,还有很多措施要跟进,比如要严控新增产能,要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的办法来提升企业的工艺水平、技术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转换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生存的能力。
杨凯生
中国新闻周刊:出清落后产能和淘汰僵尸企业,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构成什么影响?
杨凯生:这些企业退出市场,或者产能的压缩、杠杆的下降、库存的清空,都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提出挑战。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三去”势必要影响企业偿本付息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企业,如果完全退出市场,要破产清算的话,更是会对原来的债权人权益造成影响。这个问题要坚持两条,第一要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各市场主体权益。第二,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用市场化的措施、手段、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上世纪90年代也出现过大批企业退出市场、职工下岗分流。和那个时候相比,今年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什么不同?
杨凯生:今天的情况和当时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涉及的职工主要是国有企业职工,当时的债权人主要是国有独资银行,因此可以设置一套行政化方法。比如说,企业已经设定了抵押的资产,在变现之后,先用于安置职工。银行在一定意义上放弃了优先受偿权。再比如,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当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按账面原值等价收购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最终损失由财政来承担。
在当时产权结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处置这些问题所必须支付的成本,或者说企业退出市场造成的损失,最终都是由财政来负担的,只不过是左口袋出还是右口袋出的问题,是今天出还是明天算账的问题。这套时间换空间的方案设计,在当时取得了成效,成功地为一批企业卸下了历史包袱,成功地让银行具备了财务重组乃至事后改制上市的条件,也成功地解决了一大批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幅提升,国有独资企业数量已经不多,过剩产能也不仅仅反映在国有企业里,银行更是成为境内外上市的公众公司了,股权结构已经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一些带有行政化、行政性色彩的措施,尽管在当时比较成功,但是今天如果简单搬过来,可能就会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所以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细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一、二线城市房价在快速上涨,不少人认为这与当前楼市杠杆率过高有关,你对此怎么看?
杨凯生: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偏好,对于信贷的流向也都有自己的要求,各家银行也都有自己的行业信贷政策,对每个行业的信贷总量,包括房地产行业,都有把握。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业的住房信贷不良率仍然明显低于平均贷款不良率,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抵押比较扎实,抵押担保的有效率比较高。
中国银行业的住房信贷不良率只有0.5%,明显低于平均贷款的不良率1.67%。不少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剩余成数(贷款余额比贷款所抵押房屋的市值)只有50%左右,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对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会议上表态住房贷款还有进一步的空间的说法,不必过度解读。我的理解是,没有必要把风险看得过于严重。但是也看不出现在的货币政策有鼓励大量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意思。当然我是坚决不赞成房贷零首付的,也不赞成其他机构例如房屋中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给购房人搞首付贷款,这也等于是零首付。这样搞的话风险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