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大剂量复方甘草片致戒断症状1例报道
2016-03-29罗兰霞张中伟
张 宁,罗兰霞,张中伟
(1.重庆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 400030;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皮肤风湿免疫科,重庆 400037;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41)
口服大剂量复方甘草片致戒断症状1例报道
张宁1,罗兰霞2△,张中伟3
(1.重庆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400030;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皮肤风湿免疫科,重庆 400037;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41)
服用复方甘草片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钾,戒断症状较少见,现将近期收治的1例口服大剂量复方甘草片致戒断症状的患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2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2+月以“颈动脉体瘤”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史。入院后行“右颈动脉体切除、右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重建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遂入住ICU。术后次日脱离呼吸机即出现精神状态差、嗜睡、流涎、流涕、打哈欠、汗多、肢体震颤,心率每分钟140次,血压180/100 mm Hg,血气分析氧合指数150 mm Hg,无二氧化碳潴留。经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氧合指数达200 mm Hg左右,血压降至120/80 mm Hg,但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行肺CT、头颅CT、心脏彩超等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经反复追问病史,家属诉患者平素体健,活动无受限,但因慢性支气管炎长期痰多,自行服用复方甘草片9年余,并逐渐加量,近5年来每日剂量达100~200片,遂考虑阿片戒断。
请精神科会诊后建议使用盐酸吗啡注射液10 mg加入49 mL生理盐水中以2 mL/h的速度静脉微量泵泵入,连续使用3 d后患者神志清晰,流涎、流涕、打哈欠、汗多、肢体震颤等症状均消失,精神状态佳,能自行咳痰。停用无创呼吸机后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氧合指数200 mm Hg,以后逐渐将盐酸吗啡注射液减量至5 mg加入49 mL生理盐水中以2 mL/h的速度静脉微量泵泵入。3 d后停用盐酸吗啡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再次用药后症状缓解,遂转科行戒断治疗。
2讨论
复方甘草片主要含甘草流浸膏粉0.112 5 g、阿片粉0.004 g、樟脑0.002 g、八角茴香油0.002 g、苯甲酸钠0.002 g,常用于镇咳、祛痰,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服用复方甘草片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钾[1],少见报道致过敏反应、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高血钾[3]及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是指停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药物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生理或心理症状群[4]。出现戒断症状时会经历3个阶段:初服感到不舒服,少数出现恶心、呕吐、便秘或反胃;继续大剂量使用会产生松弛和舒服感;进一步发展为非用不可的强迫感。一旦停药会出现流涕、打哈欠、汗多、竖汗毛或起鸡皮疙瘩等症状。复方甘草片致戒断症状主要源于其中所含的阿片粉。自2005年12月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复方甘草片定为处方药,原因是其中含有微量的阿片粉成分。对该药的整体评估显示,如果长期服用会有成瘾的危险。成瘾一旦形成可持续终生[5]。阿片依赖的本质是机体与阿片类药物反复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其主要特点是强迫性药物使用、持续性渴求状态和停药后对再次用药控制力的减弱。
本例患者长期大剂量服用复方甘草片,日剂量达200片,停用该药后即出现流涎、流涕、打哈欠、汗多等戒断症状,以阿片类药物替代治疗后症状消失,符合戒断症状的评价指标[6]。
药物滥用和依赖是当前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最广泛被滥用的药物之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不明原因出现的症状体征尤其要重视平素病史的详细追问采集,以期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手段。也提醒医护人员在平时使用复方甘草片时耐心指导患者规范使用该药,以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华侨.服用复方甘草片致低血钾1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2,29(9):411.
[2]朱文强,陈素花.服用复方甘草片引起严重不良反应1例[J].西北药学杂志,2008,23(4):254.
[3]臧秀贤,闫百灵,逢利,等.服用复方甘草片致高血钾1例[J].重庆医学,2014,43(24):3264.
[4]赵杨,朱峰,阎春霞,等.阿片类药物依赖建模和戒断症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6):401-405.
[5]李菊萍,吴鎏桢.电针治疗阿片依赖的Meta 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23(1):28-35.
[6]何学令,尹海林,王雪,等.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J].四川动物,2005,24(4):625-626.
doi:·短篇及病例报道·10.3969/j.issn.1671-8348.2016.09.045
作者简介:张宁(1978-),学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的工作。△通讯作者,E-mail:LLX810910@163.com。
[中图分类号]R74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9-1288-02
(收稿日期:2015-09-21修回日期: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