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关注的5个问题
2016-03-29杨兴林
杨兴林
国际视野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关注的5个问题
杨兴林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首先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从那些颇负盛名的世界一流大学身上汲取其共性,同时立足全球,思考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适应未来世界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具体应注意5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创新,以领先世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立校
大学“是学术勃发的世界”[1]。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就是因为它们在知识创新方面持续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高度重视科学创新,不断地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泉和动力。工业革命以来,欧美科学技术发展一直引领世界,其一流大学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居功至伟。美国在当今世界一直保持头号强国的地位,其坚实基础也在于它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它的众多世界名校在科学创新方面的巨大贡献。仅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近十余年间,它们分别在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等学科平均收获3枚以上诺贝尔奖[2]。由此而论,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科学创新,其中就学科性质论,不仅要大力加强应用学科的科学创新,而且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的科学创新;就创新的性质论,不仅要加强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要特别注重原始创新,扎扎实实地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底气和动力。为此,我国高校要特别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思维,坚持久久为功。相应地,国家对高校的科学研究管理则需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秉持学术自由的原则,为科学家们创造宽松的科学研究环境,让思想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激荡、升华、开花和结果。
二、必须高度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文化组织,大学之大,根本是大师之大。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历史、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办学风格、学校规模等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师云集,令人景仰。这些大学的教师招聘立足国际视野,坚持全球选拔,唯才是举;教师获得终身教职必须经过严格考核,无捷径可走;职务升等的唯一条件是学术与教学的水平,没有资历、人情等额外因素的羁绊。欧美大学在诺贝尔奖和其他世界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独领风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原因。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样在于能不能进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建不建得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我们需要坚定地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坚持从国际范围内高标准招聘人才,选拔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同时汲取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务升等经验,改革教师职务晋升制度,确保升优汰劣。此外,还须从世界范围内选聘学科领军人才从事全职工作,或展开合作研究,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借力发展。
三、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主体动力
大学在本质上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永恒的需要。”[3]所谓满足了人类永恒的需要,最为根本的就是满足了人类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信奉教书比天大,坚持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为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优越的学习、研究与成长环境,善于发现学生特长,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种种支持与帮助。它们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关爱之心,引领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它们高度关注校友的成长和发展,时刻准备为需要帮助的校友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如此,它们培养了大批科学精英和社会领袖,为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下,我国的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这方面确实存在重大差距,在思想理念方面更为突出,尤其需要确立人才培养为本的发展理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大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培养科学技术领军人才、社会领袖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和奋斗方向。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杰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无论如何,大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来成为杰出人才的学习、成长环境却是功德无量的[4]。
四、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持续为学校发展注入资源和信息
大学在本质上是国际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发现是全人类的事业,也服务于全人类。大学的人才培养同样是全人类的事业,服务于全人类。当今世界是一个物质、信息、人才全球流动的全球化世界。大学作为以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必须自觉适应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定发展坐标,寻求发展路径。一流大学之所以为全球莘莘学子高度向往,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大学既拥有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又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学生在国际范围内招收,教师在国际范围内招聘,科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办学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眼光聚焦于国际大势的发展,实力和水平在国际范围内比较,这些无一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与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重大差距:师资国际范围内招聘的少,学生国际范围内招收的少,科学研究国际范围内合作的少,如此等等都需要扎扎实实地改进和迎头赶上。
五、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传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高地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承担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欧美名校从学校建筑到环境布置,从科学研究到学生教育都强烈地渗透着人类文化的内涵,传承人类文化的精华,它们不是市场的风向标、应声虫,却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和宝库,向社会传播反映人类社会真、善、美追求的世界观和价值追求,深层次地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这些大学是理想的、淡泊的,也是深刻的、批判的。回顾我国近几十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负效应、社会上多种文化激荡、各种价值观冲撞等复杂因素的消极影响,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在内,文化建设方面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有大学没文化的现象客观存在。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高度关注学校硬件、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意识,自觉创新和弘扬人类的文化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高地和重要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150.
[3]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7.
[4]程星.“钱学森之问”的误区——兼论全球化与大学的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6(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