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创新研究

2016-03-29李兴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大学生

李兴美,张 汛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创新研究

李兴美,张 汛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工作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就业意识、职业发展、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欠佳,需在深化“学生—高校—社会”立体式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职业规划、技能培养、创业实施等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民办高校;就业能力;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长,其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研究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 (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清华大学郑晓明教授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其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30多年来,全国超过400所民办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如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探索构建双向渗透“校企合作”立体平台,完善专业对口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教育进课堂,穿插实践性教学环节,打造个性化专业技术人才,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须指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存在一些通病和“硬伤”.

1.1 就业意识淡薄

就业意识(Employment consciousness)是求职者在求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认识,是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求职行为等要素的总和,属于职业意识范畴.有调查表明,有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趋势变化不重视,就业意识不强,反应不敏锐,对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认识不理智,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有的大学生受家长纵容影响,没有厘清“择业”与“就业”关系,职业理想缺乏,职业规划模糊,逐步变为“啃老族”.有的大学生受到低俗文化影响,沉溺于武侠、言情书刊和网络游戏,热衷溺于“拍拖”、吸烟、酗酒、高消费攀比,沦为“手机控”,就业意识形成和完善受到较大影响,导致入职后无法快速适应新的用人机制和环境,职业道德和操守失范时有发生,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裸辞”等现象.

1.2 职业发展不足

主要表现在获取工作岗位(成功求职)能力欠缺,保持工作岗位的时间不长,工作岗位被替代(淘汰)风险较大.有些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忽视实习实践,单方面认为“学习好自然工作就会好”,甚至持有“等、靠、要”心理,把求职就业当作是学校、老师、家长的事情.有些大学生轻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临近毕业时身无长物,空口无凭,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无法有效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导致求职就业频频失败.在中长期职业发展方面,有些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一定训练,但多是专业技术含量偏低的兼职,职业实践与发展意识不足,很容易被逐年增长的求职大军替换;还有少数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过窄,没有及时“充电”和做多手准备,一旦出现市场波动或行业震荡,应变过缓,同样容易被淘汰.

1.3 心理素质欠佳

多数大学生和家长都对就业问题表现出过高的平均期望值,然而现实并非总能如人所愿.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面对用人单位难以抉择,部分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比如学业成绩优秀未必就业状况优良,而某些平时表现差、能力弱的大学生由于其他人为因素反而获得了热门职业岗位,还有少量“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相对容解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体脑倒挂”、“高智商、低收入”、“蜗居”、“蚁族”等非主流现象成为“读书无用”的佐证,加上每年确实有一定比例民办高校大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找到理想工作,“毕业即失业”消极影响再度出现.凡此种种必然挫伤其他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导致其心理失衡,失去就业信心,间接影响了其就业能力.

2 深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如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3.1%,民办高校此项指标则低于80%;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则达到765万人,创历史新高,“无业可就”和“有业难就”现象将更加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和困难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努力,需要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协同配合,全面深化“学生—高校—社会”立体式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2.1 学生主体培养模式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在就业环节脱颖而出、顺利就业,民办高校大学生理应苦练“内功”,在强化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认真做好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一是科学定位职业.民办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厘清自己的特长和不足,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的行业,提高人职匹配度,使职业定位更加科学客观.二是增强就业技能训练,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训练等逐步增强就业通用技能,通过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参与学科竞赛或科研实践项目、接受课外培训和专业研讨会及讲座、参加专业对口学生社团组织、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加强就业专业技能,通过参加校外各类社会实习实践招聘会、人才见面会,开展校际交流互动,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课上与“线上”相结合,拓宽视野,增强求职就业技能.

2.2 学校客体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机构,民办高校及相关部门理应积极推动从“大学生”向“职业人”的重大转变.首先,要改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出问题导向,使之面向和适应社会现实与就业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要实现全程化,要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对症下药,将就业能力教育贯穿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人人参与,时时关注.其次,要坚持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工程,通过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慕课教学训练和实习实践使其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和技巧,综合运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宣传载体开展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有效锻炼.另外,要优化资源配置,妥善整合校内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历届优秀校友资源等开设专题讲座,搭建大学生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努力完善实习实训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工作,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企业等多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

2.3 社会共同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事关全局,理应得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用人单位应自觉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建立健全覆盖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内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与对口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打造就业岗位培养基地,从制度、组织、经费、管理等环节参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共同培养,制定专项计划和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开发,扶持有关咨询辅导机构针对性开展就业能力教育培训,以满足实际需要.用人单位要逐步完善大学生实习见习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就业能力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达到校企合作“双赢”.

3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深化改革、促进就业的题中应有之意.

3.1 深化就业能力教育教学改革

“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民办高校要紧扣“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办学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改革创新就业能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导向,通过代职、送学、交流等途径加强对就业指导课专兼职教师员工专项培训力度,精心钻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措施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借助编著、修订《大学生就业指导》类系列教材、参加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平台,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研究和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建设,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推动灵活多变的就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立足实际,帮助大学生抓准抓紧获取就业信息、准备求职材料、做好笔试面试等关键点,引导学生走出“等、靠、要”误区,纠正“一份职业定终身”偏见,帮助他们形成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协助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成才自觉”和“就业自信”,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效果改革,为创新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打下坚实智力基础.

3.2 大力推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目标即是方向,目标亦是动力.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能解决方向问题,也能解决方法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课堂教学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继续坚持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系列课程,运用启发互动教学模式,科学系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思想和核心理论,介绍科学方法,力求以质胜量.二是要做好全程指导,分层指导,针对不同年级或时段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毕业阶段重点指导专业实习,帮助他们搜集、了解就业信息,为其传授应聘技巧,做好就业指导跟踪服务工作.三是要协助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自觉认同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形成向既定目标努力的强大合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为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职业技能培养体制机制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为避免“毕业即失业”等结构性失业,民办高校可借鉴普通职校注重技能培养之宝贵经验,推动建立专业对口职业技能培养机制.一是大力推进“双证技能”培养模式,科学整合技能培训教育资源,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健全职业资质证书培训及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组织学生通过参与“双证”甚至“多证”考核,掌握若干项实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二是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双证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教学上实现有机结合,促进就业指导课专兼职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和更新,加大外聘教师比例和数量,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同时聘请有关职业经理人、优秀校友、成功创业者担任名誉教师进课堂现身说法,实现教师队伍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三是借助教学改革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标准,强化职业技能问题导向,推进“课程标准”与职业资质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有效融合,将“双证技能”模式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实现课堂与职场“零距离”,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从“要我考证”向“我要考证”之转变,为提升求职就业能力提供资质支撑.

3.4 践行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民办高校大学生要实现就业的“求人”向“求己”转变,就必须牢牢把握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创业.一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科学借鉴其他高校将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加以培养的做法,重新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发展需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从源头上破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结构性就业之矛盾.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和管理升级,把创新创业作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支撑,促进更多配套政策“落地”转化,提高创业资金流转效率,打造创业管理模式的升级版,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三是要继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完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普及创业理论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注册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多渠道资金支持、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和加强创业配套服务等措施,合理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4 结束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置于突出重要位置,贯穿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也应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方能有望真正解决.

〔1〕罗爱平,杨智敏,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4〕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3).

〔5〕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6〕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04).

〔7〕黎家华.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05).

〔8〕陈安民.就业难的背后——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9〕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2).

〔10〕马宁,李红英.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动态跟进模式研究[J].理论前沿,2013(18).

〔11〕朱倩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6).

〔12〕王旭.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汉口学院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2014.

G646

A

1673-260X(2016)11-0214-03

2016-08-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15Z156)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