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016-03-29陈洁冰
陈洁冰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陈洁冰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当今高校中存在一种怪相,就是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增长与心理健康状况不均衡,在智力因素指标上涨的背后,非智力因素指标的严重下滑,心理健康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取代大学生的学业问题日益成为一种研究课题.大学生这种不健康心理状况已经阻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更阻碍了高校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心理教育的经验,深挖其内在的规律,糅合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多路径,同时也相应地开拓高校体育教学获得深层次性的进展.
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寻求知识的黄金发展期,正处于身体逐渐趋于成熟的青春发展高峰期,他们富有生命活力和张力,然而从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研来看,无论从身体或者心理上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良状态,特别是因大学生的心理性健康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并成为社会的热点性问题.面对大学生这一成长现状,许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教育研究着开始审视我们当前的大学教育,开始探讨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性人才的话题.我们不可否认,对大学生培育意在输送大量的服务于有益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当前人们对这种人才定位不再局限于专业素养高,而且还要求有健全的体魄和心理.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促使两者相互交融,最终实现以体育教育塑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体育教育,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
1 剖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广泛运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了我们生活的节奏,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力度和强度,加重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利益化.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其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也难以幸免,随着考试升级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基于大学生一直处于求学阶段,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浅薄,事物的认知过于现象化,自我调能力差,又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环境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抗压能力弱,致使他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从而形成了许多心理性问题.
纵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多样化和严重化,令人审视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更令人质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大量调研和统计后,发现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焦虑不安、自我认知力不强、恐惧人际交往、情绪低迷等神经症性障碍;不能够正确认知和处理感情和人际关系问题、对新环境适应性差、不敢正视矛盾和问题等非神经症性障碍.其中前者,绝大部分大学生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后者所占比例较少.对这些心理健康状态问题进行剖析寻求其存在的原因,发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大部分归因于成长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人际交往氛围潜在性的不良性影响留下的心理障碍,而较少部分归因于人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处理缺乏技巧性等.这些因子的存在无不导致大学生缺乏自信力、自制力和自控力,要不逃避问题和矛盾,要不容易固执己见走上极端,乃至走上犯罪和自残的道路.目前引起社会广泛性关注的大学生问题无不是究其背后的原因,无不是这些内在心理因子造成的,必须引起警惕和关注.
2 挖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两者相结合是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破解心理健康教育难题的诉求,更是升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现代高校教育提倡教育要公正地普及每个学生,无差别地关爱每个学生,全面性地培育每个学生,特别指出,大学生的身心合一才是整体性和谐发展.从心理学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学生的个体性生理和心理为依托,采用关联性的心理教学途径和策略,以求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一种稳定良性发展.从运动学视域来说,体育教育学是指,通过基础性体育健康知识普及和专业化教育,意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强身健魄的运动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体质、运动素养和心理调节方面获得一种质性飞跃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两者进行分析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在身心上寻求一种平衡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人的身心是人的有机统一性机能,人的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应该互为补充,互为完善,统筹发展,在不断获得知识养料补给的同时,注重从性格、人格、情感以及情操等方面塑造,从而达到身心交融,交相辉映.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正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去建构学生的心理成长和适应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具有协调性、包容性而达到一种良性状态.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重构学生的体育教育认知体系,促使学生正确认知和对待体育教学活动,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达到一种厚重状态.
2002年教育部着重颁发了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提出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是持续性、全面的、多角度的推进.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学重点以及师资力量不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程度也存在着迥然差异,甚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在以些高校推进.而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另辟道路,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明智的选择.值得提出的是,现如今的体育教育追求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塑造或者锻炼身体而达到一种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不再仅仅追求身体锻炼提高体质,还在于在体质得到增强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获得一种人生的领悟和体验,即敢于拼搏、充满自信、意志力增强、吃苦耐劳等,也就潜在地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调整体育教学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诉求.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3.1革新观念,重塑认知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隐形的、缓慢的过程,这就使得一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性自我调整行为,不需要进行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就行,这势必使高校忽视或者偏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机制,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置于边缘性地位.对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进行剖析,不难发现在许多高校内为独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而是依托于其他学科进行开展,课程的教学活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更有一些高校对其空置.即使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性设置了机构以及单列了课程,基于心理健康学科在我国的水平不高,从事这个领域的人才缺乏,这势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性发展,也势必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破解.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在于这个学校是否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而在于这个学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是否从深层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本质性认知到加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健康为先导的指导思想,切实把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结合,贯彻健康教育的教育方针,把心理教育纳入到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配置专业化教师队伍,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3.2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传授,激活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因子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重点对体育运动原理、运动保健、卫生健康、健康教育等基础性知识进行传授,以建构体育教育体系.以便于通过熟知健康理论以及体育心理学知识,让学生重新审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健康具有广阔的意思,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以及认知上的健康等.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注重从心理上进行调整以适应体育教育的现实性状况,深化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挖掘体育健康的本质性内涵;其次,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寻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契合点,探求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性因素,以及心理健康因素对身体健康的直观性影响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要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相糅合,以便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身体健康提供宽松的心境空间,加强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生理基础;最后,通过敢于面对和积极破解体育教学中的难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一种新的处事原则,一种新的为人准则,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思维模式和习惯,促使大学生以宽容、平和、友善的心态去处理一切人和事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3.3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活动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基本路径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立性特点,这也就赋予了体育教学活动活力和生机.从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来看,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就一种集竞技、教育、运动、健康、心理、团体等于一体的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合了创新、拼搏、坚强、奋斗、合作、勇敢和友爱等精神和意识.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和运动活动,可以缓冲学生在学业的紧张度和压力,使学生通过身体体能上释放不快、焦虑、郁闷等低沉情绪,从挥洒的汗水中体会努力成功的真谛,从而心理上重新树立新的斗志和不服输的信念.另外,通过团体性运动和竞技活动,使大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亲密关系,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最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注入鲜活的因素.
4 结语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教育理念和机制,拓展高等教育发展,寄望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性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然而什么才是合格性人才,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基于对以往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剖析和总结,在各国教育界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健康的人才才是合格性的人才,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指心理健康,注重身心相结合去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本要素,以便能够在日益竞争中获得发展先机.
〔1〕张志明.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50,52.
〔2〕楚铠.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46-47.
〔3〕辛利兰.成都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宫彩燕.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0):87,90.
〔5〕陈丽妹.啦啦操运动对大学生自信心心理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6).
G804.8
A
1673-260X(2016)10-0197-02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