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6-03-29祁永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祁永胜

(蚌埠医学院 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祁永胜

(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蚌埠23303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在此大背景下,体育锻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体育馆数量庞大,约占全国体育馆总数的七成,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价值提供有益帮助.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策略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健康的需求便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掀起一股健身热潮.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体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若没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体育锻炼活动则很难开展.目前,制约体育社会化实现的矛盾集中为社会性的体育场馆设施数量不足与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我国,超过65%的体育场馆集中在教育系统,特别是各大高校.所以,做好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工作,摸索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需不断予以探索研究.为此,本文笔者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这些困惑及问题的途径,以期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彼此融合,对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2 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及管理模式

2.1性质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整体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及个人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来创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奠定法律前提.高校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建设,体育场馆的开放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体育场馆所提供的服务,既有私人产品的特点,在消费方面具有竞争性及排他性,同时又具有公共产品特点,即表现为开放的非营利性,因此,高校体育场馆所提供的产品性质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

2.2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目前的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四种:

2.2.1体育部管理模式:作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数量上占据首位,出于学校场馆设施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的传统理念,该管理模式确保学校体育的正常教学与训练.

2.2.2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该模式设置专门的机构,拥有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保证.

2.2.3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共赢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运作过程相对复杂,特别是责、权、利的分配需要详细的合同约束,一般而言,学校及社会机构总会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纠纷相对较多.

2.2.4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的管理模式:借鉴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管理方式,如成立健身指导中心,涉及健身指导、商品营销及财务管理等很多方面,管理机制较为成熟.

3 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分析

3.1体育场馆条件

体育场馆的条件作为场馆开放利用状况非常重要的因素,场馆数量少、质量差,很难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则根本谈不上对外开放.

3.2学校规模及其地理位置

学校的规模及其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并进一步影响其效益,学校的规模越大,开放程度越高,则体育场馆的盈利状况越好.

3.3体育经费的投入状况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与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呈正比关系,若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则难以具备开发资源所具备的技术,自然就难以充分利用资源从而为社会服务.

3.4学校领导观念

有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尚未对外开放,领导观念占主导地位,首先,他们认为高校隶属事业单位,实施体育场馆的开放收费不合适;其次,维持校园秩序方面的考虑,因为场馆对外开放时,社会上的人过多涌入学校,这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压力,在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精力,所以,他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管理,不愿增加额外负担.

4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开放程度偏低

众多高校体育场馆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对校外人员的开放程度普遍较低,管理人员认为校外人员鱼龙混杂,不利于学校师生的安全,因此限制开放,出入体育场馆时需查验证件等等.

4.2缺乏行政监管

国家虽陆续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等,并对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制定出法律要求,不过,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缺乏监管,致使行政监管缺失,迫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进程很难推进与落实.

4.3高校体育经费匮乏,服务形式单一

各高校体育经费普遍不足,致使体育场馆建设不足,健身设备难以更新,制约着为大众服务的质量.少数体育场馆有偿服务仅表现为简单的出租,场馆有效利用程度较低.

4.4宣传力度不够

不注重宣传,致使社会参与不足,许多社会性比赛、赞助、共建等难以有效开展,给高校体育场馆造成巨大浪费.

4.5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急需提升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很难充分调动场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实际开放过程中,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仅仅应付差事,致使部分消费者在体育场馆内随地扔垃圾,甚至将未熄灭的烟头随意扔在木地板上,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对体育场馆形象及后续经营产生很大影响.

4.6存在安全隐患

首先,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尚未建立整体评价体系,尤其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标准的评估指标及应对措施,开放过程中可能的风险与危害研究不够;其次,部分体育场馆没有配备必要的灭火装置及逃生通道,一旦出现事故,难以应对,责任也难以划分.

5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优化策略

5.1加强宣传,扩大消费群体

在这个媒体传播迅速的时代,高校相关部门需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来扩大宣传,以提高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创造出更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之前,需要准确了解消费群体,如调查消费群体的消费爱好和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场馆的基本条件,构建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对于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瑜伽、跆拳道、游泳等运动项目,可通过培训班及俱乐部等形式进行招生,扩大消费群体,此外,学校尽可能与周边企业合作,出租体育场馆以取得必要的租金.

5.2高校领导需转变观念,增强体育产业化意识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体育一定要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找到自身地位及价值,所以,高校体育务必吸取现代企业经营新成果,更新观念,抓住机遇,进一步挖掘高校体育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及优秀的体育人才提供有偿服务,既能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5.3建立健全体育场馆相关规章制度

各高校需统一制定并实施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相关规章制度,在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体系中,高校、社会及政府作为协同合作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开放场馆,应努力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能够健康持续的对外开放,作为高校应该强化与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关系,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制定出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规章制度,从而确保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时可以有章可循.

5.4进一步丰富经营模式,提高效率及效益

很多高校体育场馆通过售票或者承包出租等传统方式实施经营,该经营模式难以满足个人及团体的体育锻炼需求,所以很难抵挡住市场经济冲击,所以,作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需改变思维,通过一系列新颖的经营模式,尽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前来健身,从而提高体育场馆运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5切实加强政府支持与监管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应该由体育、教育、保险及民政等部门协同参与,该过程中,应牢牢坚持以政府为导向,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制定出相关配套措施及实施细则,努力将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立法体系,切实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进程的监管,此外,进一步明确各种义务及职责,积极协调多方利益,妥善处理好矛盾与分歧,加大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费支持力度,这样才可以顺利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进程,规范并落实其实施效果.

5.6借鉴经验,规避风险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会引起安全问题、管理问题及物耗问题,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态度的三大难题,更是左右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关键问题.在开放过程中,需借鉴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如上海市某些高校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规避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武汉市则出台了《市民进校健身管理办法》,为锻炼民众统一办理健身卡并通过刷卡出入校门,同时安排干警协助体育场馆开放高校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如此一来,能够有效规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风险,从而提高场馆开放的积极性与开放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作为一个必然趋势,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务必要将大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在确保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开放场馆,此外,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管理与监管机制,消除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积极性,才可以真正实现高校体育场馆惠及于民.

〔1〕蒋向华.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3).

〔2〕郭大勇.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及管理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2014.

〔3〕闫海莲.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5.

〔4〕孙红梅.苏南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和干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5〕宋清.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对策研究[J].健康教育,2013.

〔6〕赵明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及管理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12.

〔7〕李娜娜.试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利弊[J].科技资讯,2015.

G818

A

1673-260X(2016)10-0177-03

2016-06-0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6A0594)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体育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2016体育年
场馆风采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