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6-03-29张燕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内容设计

张燕华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论《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张燕华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概论》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处理好政治性和学术性、教材内容和党的最新文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几个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校本科和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教材的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中,《概论》课程占用的学时和学分最多。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为此,各高校加强了《概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针对《概论》课教学的现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认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在《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 处理好《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关系

《概论》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对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有着特殊的要求,而凸显的政治性要求,往往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概论》课就是政治宣传,没有学术可言。事实上,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宣传不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内容,对这个理论的宣传需要有学术的研究与探讨作为支撑。所以,《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学术性都很强的课程。2015年最新修订版的《概论》教材前言明确指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1]这个目的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学术性层次,就是通过《概论》内容的学习,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基本理论内容;二是政治性层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这也是高校开设该课程的根本目的。这两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在《概论》课的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不能兼顾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认为讲政治性就会影响学术性,因此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影响了《概论》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发挥。有的教师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略了“求其所以然”的意识,由此使得《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因失去学术的支撑而变得空洞乏味,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同样影响了《概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发挥。所以,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政治性和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对《概论》课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概论》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特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必须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提升《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水平。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科学理论,对这个理论进行学术性研究是讲透这个理论的前提。例如,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败力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腐败问题是《概论》课教学绕不过去的一个内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问题的认识。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就需要教师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能因腐败问题的客观存在而模糊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从理论上说明腐败产生的根源以及我国出现腐败问题的原因,从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让学生在改革开放政策中看到中央解决腐败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十八以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措施,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因此,在《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只有兼顾政治性和学术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概论》课开设的目的,稍有偏颇,都会影响《概论》课教学效果和功能的发挥。

2 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党的最新文献之间的关系

党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概论》课教材内容编写的主要依据,《概论》课教学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了理论的创新,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党的最新文献中。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的周期,导致一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不能及时纳入教材中,这样《概论》教学内容设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最新文献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影响《概论》课时效性发挥。在处理教材内容和最新文献之间的关系时,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二点:

第一,尊重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现了党的意志,反映了党思想宣传工作的要求和方向。因此,该教材出版要经过中央或教育部审定等严格程序。另外,《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都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教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概论》教材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遵循”[2]。当然,尊重教材的权威性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深刻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中相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文献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概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核心地位功能。

第二,理清教材内容和最新文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新的理论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时常体现在党的决议、报告和讲话等文献中。编撰者在编写教材内容时,始终把党的文献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材内容中的理论与党和国家最新文献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吃透教材的内容。《概论》课教材内容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抓住了主线、主题和重点,了解每一章节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把握教材体系的逻辑关系和知识重点,在此基础上实现教材内容和最新文献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此外,《概论》课程内容比较多,难以在课堂教学时间里全面详细地讲授,这就更需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文献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教材修订周期性影响,一些最新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2015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提出的最新发展理念,是对改革以来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教材的最新修订版在2015年8月就出版发行了,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部分内容时及时补充党的最新文件和政策中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具有针对性。

3 处理好《概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该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把握好《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是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不同的实际。高校大学生存在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同是文科生或理科生仍然存在专业不同等情况的差异。另外,还存在高校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差异。种种差异的存在,要求《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进行优化与整合。例如,在给体育专业的学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时候,我们可以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结合奥运会参加人数、参加项目及金牌数量变化情况,让学生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与进步的角度感悟改革开放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实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发挥《概论》课的育人功能。

其次,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实际。“‘9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体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他们正处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价值观日趋成熟的时期”[3],要让《概论》课成为他们真心喜爱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应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疑点为切入点;在形式上,以活泼生动的方式体现思想性和启发性;在语言表述上,以幽默风趣的话语代替空洞的说教。总之,把《概论》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与现实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通过活泼新颖的形式、直观形象的影像展现出来;在教学内容语言的表达上,要尽量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话语风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学术话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迎合、迁就学生的要求,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概论》课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最后,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思想动态的实际。“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深化时期。一方面,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会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这些困惑导致他们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在价值取向上,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把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思想疑点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概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讲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内容时,我们可以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切入。多数学生认为,经济发展不景气,大学所学的知识对就业没有直接的作用是导致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面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一方面要用数据和事实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领域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实事求是的分析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这些问题对学生就业和国家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背景,了解和认识新常态的特点,真正懂得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只有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大学生对《概论》教学内容中的理论观点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思想内容内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的以上几个关系,是由《概论》课的定位和任务决定的,同时它也体现了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3]刘英杰,郑淑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强调“理论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责任编辑:陈凤

作者简介:张燕华(1964-),女,江苏昆山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质量工程(思政课)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szxm016);安徽师范大学地方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140-04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内容设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