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政治国家观
2016-03-29张当
张 当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政治国家观
张当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对于公正、平等、国家观念的批判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集中体现,文中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所提出的以劳动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分配正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全面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时下,政治哲学成为热门的哲学研究方向,对作为上个世纪以来最为宝贵的人类财富之一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从中我们能够学习和了解他对于政治哲学中诸多概念的理解和阐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政治国家观建构与反建构,这对于我们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建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政治哲学;政治国家;正义;平等;给予;属于;共产主义
政治国家的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对于政治国家的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具有详细的讲述,通过研究《哥达纲领批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政治国家的基本理论建构和期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走向和未来发展框架。
首先,我们将政治国家观置于政治哲学的理论背景下讨论,马克思的文章多具有政论性特点,关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无这一问题,我想先用现象学的方式将其“悬搁”,因为对“政治哲学”的解释和定义有所不一,所以就无法用“有无”来界定其本身。比如说,罗尔斯的《正义论》被传统学界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而在施特劳斯学派看来则无法将其纳入政治哲学框架之中,不同的建构方式使得政治哲学的讲法产生了多样化。“有人说,政治哲学只回答两个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以及‘谁说了算’。”[1]这种理解很生活化,虽不一定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继续思考的起点;宏大的讨论国家大事是政治,而室友之间的争吵打闹也是政治,而其基础是哲学,“如果一般地说哲学是可能的,那么特殊地说政治哲学也就是可能的。如果人们能够理解那些在政治上所能作出的根本性的抉择—它们乃是那些瞬息即逝的或偶然的抉择的基础的话,政治哲学就是可能的。”[2]政治是依靠话语来表现的,而话语是依据思想来形成的,那么思想本身就是哲学的表现,前提的假设和目标的达成成为政治和哲学共同架构,且相结合形成了政治哲学结构的基本建构点。
然而,我们换一种理解方式会发现,政治的敏感性却使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当今的话语和情形周遭借用着马克思的思想,这种理解方式并不是从罗尔斯或者是施特劳斯那里借来的,而是从马克思的政论性文章中所读到的。视角的转变让我们再次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时会有另一种见解,而解读马克思的方式多种多样,误解也是层出不穷,我则想从另一个比较性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或许,同时代的比较—一种精神特质的比较更能凸显马克思的精神气质和其伟大的意义与影响。
尼采作为和马克思同时代同国度的哲学家表现出了与马克思截然相对的风格,在《查拉图斯特拉》第二节他写到:“‘什么也不要给他们,’圣人说道,‘倒不如替他们拿掉些什么,帮他们背着—这将是你对他们做的极大的好事:只要你乐意!如果你要给予他们,那就不要超过一种施舍,并且还要让他们先向你乞求!’”[3]。刚下山的查拉图斯特拉在林中遇到了圣人如是说道,然而圣人却不知“上帝已死”。读过尼采的人可能会觉得,尼采的书不知所云,话语很诗意,给人有很深的触动却是理性无法把握住的。
对比来看,马克思的文字则简洁有力,穿透现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最后部分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要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宣言的方式号召已在欧洲所实存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压迫剥削。
二人思想的特点在文字上显得格格不入、迥然不同。马克思以一种“劝说他人”、“唤醒他人”的方式获得现实的支持和行动力,尼采则是以一种“讽刺他人”、“谩骂他人”的方式获得内在的超越和感悟性。他人与我的关系,我与你,我与他,我与上帝的关系有几种程度:关系紧密,毫无关系,关系松散等。而在这种关系之中蕴含着政治哲学的意蕴。
马克思是第一个跳出资本主义洞穴的人,这是基于我对《哥达纲领批判》解读所得出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针对1875年哥达合并代表大会所做的哥达纲领进行的分析与批判,这是马克思经典的政论性文章,其中运用的价值概念清晰,批判语言犀利有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一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构建的可能性,分析来看马克思的政治国家观。
1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劳动与财富观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5]这一句话是针对哥达纲领中那句“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所做的批判,马克思的批判基础就在于:劳动和劳动对象辩证统一,仅仅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资料,那么这种劳动是无用的或者是为别人而劳动的,因为劳动资料缺失或者是劳动资料在他人手中。那么财富的来源就不仅仅在于劳动或者劳动资料某一单方面,而是二者的结合,即劳动者既要有劳动创造性也要有劳动资料,但是劳动创造不是劳动破坏,劳动必须是有益的才可以作为社会范畴,马克思说:“有益劳动是产生预期的有益结果的劳动。”[5]
但是马克思接着剖出了一个现实:“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5]他又立刻给出回应,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产生的“历史祸害”。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劳动”辩证的看待以及财富如何产生于有益劳动做出了论证,而他主要是以批判纲领中的条文进而阐释劳动的基本观点,将有益劳动与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产生具体的相结合进行了阐明。
2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公平分配观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只攻击了资本家阶级却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所获得的是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所带来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则是土地所有者不劳而获的,但是这些土地作为“产权”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阐述了,那么土地所有权归属就要在法权和自然权概念上进行区分,但马克思并不是从法权概念来界定土地并强调其归属于土地所有者具有不合理性,他是超出法权的框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
“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一句拉萨尔主义的口号,在马克思看来是肤浅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消灭雇佣劳动制度”(1865《工资、价格和利润》14)[5]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于其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论证建立在法权基础上,这一点论证是有道理的;拉萨尔主义者没有看到这一关系,而经济决定论者则陷入了这一关系,马克思则跳出了这一关系来批判“公平的分配”,谈及分配,不能独立于生产来谈,也不能理想化的来谈,将社会财富共有后再平分这种平均主义会造成社会的寄生虫增多,而一味的要求平等的权利只是空话。只有当生产领域问题得以解决,分配问题的解决才能水到渠成。生产资料公有基础上的社会中,个人的劳动就是属于其自身的,不再被剥夺、被经过复杂曲折的路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5]生产者的这样一种给予是很少被中介所介入的,直接有效地呈现在社会之中,而他的属于则也是经过很少中介就可以获得的,这样,马克思完成了他对资本主义“交换有理”的批判,“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5]平等的权利就还只是资产阶级的权利,生产者的权利与劳动量按比例来计算,这种平等权就是基于劳动这一尺度来度量。
在当代,对马克思正义原则的质疑之声由英国《新左派》成员诺曼·杰拉斯发出,他提出了若干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The question is here taken up—yet again—of whether Marx did or did not characterize capitalism as unjust and condemn it as such. What follows is in the nature of a postscript to the case I argued seven years ago in ‘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debate on this question to that point. The discussion has since continued. To the bibliography of more than three dozen entries there appended,in testimony to how extensiv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lready was,it is now possible to add some four-fifths as many items again. My intention,however,is not to offer another general review of the material. It is to reaffirm the central claim made out at length in the earlier essay(and which has been cogently put,too,by Jerry Cohen and Jon Elster): in a nutshell,that Marx did con demn capitalism as unjust in the light of trans historical norms,albeit inconsistently with his own emphatic disavowals.”[6]通过《哥达纲领批判》我们看到马克思所要讲的正义其实已经通过黑格尔式“概念—事实”辩证方法解构了,正是因为“不公平、不平等的事实”才会让人们的意识产生出“公平、平等的要求”。这种“要求”则是一种概念,而当现实的基础不存在的时候,概念也就随之不在人们的视野和要求之中,这种“正义原则”的诉求也就成为一种历史。马克思所关注的正是概念产生背后的渊源,而不是像传统的或当代的政治理论所形成的庞杂的政治哲学史研究那般去理解政治或是哲学。
公平分配是经济领域的现实,而平等则是公平分配的原则基础,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在这“平等”的概念上打转或是开倒车,而是深入其背后的真实状况,找到了“生产条件的分配”这一最初因,只有在这一最初因上进行改变,才能改变公平分配这一概念本身。
3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平等观
马克思批判了《哥达纲领》中所说的平等权利观,他认为“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5]所以,平等的要求总是伴随着不平等的现实。
马克思所看到的恰恰是社会中的差异性,即每一个人之间具有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能力,人人天生在能力或者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后天劳动能力上有所差别,但是在自然和社会“给予”上,却人人应当享有相应的“属于”,也即中国传统中所言“德福相配”。马克思认为“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5]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异化不在,差别劳动不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时的生产基础将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这是一种平等或者是叫做分配公正的观点吗?马克思有这些论述,但是马克思并不是在讲平等和公正,因为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社会基础和道德基础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领域才会有的,在马克思那里,因为现实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那么,这些概念也就不会成为现实。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7]这是一种现象学对形而上学的发问,也是一种突破,而我们可以从中构成“有—无”这一对分析看待事物的辩证法,而如果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片存在论的寓意,用海德格尔的话语“翻译”马克思的想法就是:“究竟为什么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究竟为什么是剥削而不是分享?究竟为什么是私有财产而不是社会财富?究竟为什么是异化的人而不是本质的人?”共产主义存在于未来,此在对存在的关照则在时间维度上的“未来节点”得以显现,然而,共产主义本身却不要求自己成为那个在者但却也不要求只是无,因而它是真实的,在的基础是无,无则是在的“底色”,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到来的是什么将与人们的期许相关,然而,黑暗之后,将是光明。
在我看来,如果要在“马克思的平等观”这一议题上有所构建其实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到来之际以及到来之后,这种“平等”概念才是属于马克思所要表达的,然而,在共产主义这一现实完成的时候,“平等”二字早已盖棺定论,无所对应,或许,只能出现在未来人们的历史书中了。
4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国家与社会概念
一个国家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组成就是人民,而人民这一概念就像人口这个社会学概念一样宽泛无实。我们知道,在社会学的人口研究中,会形成很多的范畴将人口概念化解结构化,比如:东西南北地区划分,民族划分,年龄划分,性别划分等等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将人口概念现实化。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将社会之中的人民用阶级标准进行划分。“虽然无产阶级和占有的资产阶级本来就表现着同一种异化,但一个阶级在这种异化中知道自己和证实自己,却对异化没有一种意识,而另一个阶级则是自身自觉的、从而是扬弃自己的自我异化。”[8]这一观点在卢卡奇那里也有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认识开始于对现在的认识,开始于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自我认识,开始于对其必然性(即其起源)的阐明。”[9]无产阶级作为实践主体、革命的主体应成为普遍的,因为其比资产阶级更少地非人化。
马克思说:“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进行斗争,工人阶级必须在国内作为阶级组织起来,而且它的直接斗争舞台就是本国。”[5]工人作为资本社会所产生的新阶级,作为无产阶级,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资本逻辑所具有的强大的推力的,但生产资料无法公有,那么无产阶级将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类的发展也将走向悲哀。拉萨尔主义者要联合的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而是要联合各民族的国际兄弟,而这样做导致的只是无产阶级的让步,巴黎公社的失败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接着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这与前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批判是异曲同工的。马克思要表明“雇佣劳动制”所带来的一切现实都是不合理的,也就是工资、分配、平等这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概念。
在批判完工资概念后,马克思转向了对国家的理论建构。他从德国的工人阶级形成的德国工人党出发,要求建立“自由国家”。我们在伦理道德学中,了解到“自由”一词是运用于社会领域的,对于“国家”而言,“自由”意味着什么呢?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而且就在今天,各种国家形式比较自由或比较不自由,也取决于这些国家形式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5]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是一种虚构,因为不同文明国度中的国家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5]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反对现存的一切国家体制,那么马克思的国家观何以建构呢?我想,苏联和中国就是一种建构,不仅是理论的,也是现实的。
马克思进行了一种国家的建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所可能的国家形式,而这已经是推进了一大步了,马克思所要追寻的终究是社会主义社会而非国家,是共产主义社会而非政府机器。
5 马克思的给予与属于
马克思的“给予”与“属于”是马克思在劳动和分配理论批判描述中重要的动词,然而这两个动词却表现出了马克思与以往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情怀和理想,因为“给予”和“属于”打破了按劳分配的正义平等诉求。
首先,我们在文中发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多次在重要语句中提到“给予”与“属于”,然而,在说明共产主义社会时提及更多,马克思说:“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马克思分析了生产者在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劳动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下,我们会说生产者生产出来商品拿去市场上交换,而后获得回报。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给予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则是“社会交换的”;相对应的“分配方式”是“领回来”—“属于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是“劳动所得”—“按劳分配”。
马克思在这里用的是“给予”而并非那种生产出来用来进行交换的逻辑,“给予”本身就是反资本主义逻辑的,因为人不再是为了生存生活而劳动,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因为他生产出来的东西是“给予”社会的,而不是拿来交换获取自己生存资料的,消解异化走向真正的人,从必然的枷锁走向自由王国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在社会层面,马克思提及“给予”是这么说的:“‘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组织’不是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而是从国家给予生产合作社的‘国家帮助’中‘产生’的,并且这些生产合作社是由国家而不是工人‘建立’的。”马克思是在批判拉萨尔的幻想,国家“给予”即是一种帮助,然而这就将国家人格化了,却恰恰将国家的基础抽离掉了。但“给予”在马克思的表述中,依然含有无私的内在意蕴。
“给予”与“属于”是一对范畴,根据这对范畴,我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给予了这个社会什么,这个社会又有什么属于我?”,也可以深入追问一层:“这个世界使得我出现,而我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放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劳动所解释的,即我将我自己有益的劳动成果给予这个社会—即与其他人共享,这个社会中的其他有益劳动成果同理也将部分属于我—即共享他人的成果,这里没有货币金钱作为等价物进行交换,那一层商品拜物教的面纱也被拨开,有的只是劳动共享、按需所享,这些则都是源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因为“给予”,平等、公正、自由都将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成为历史词汇。在自然社会和未来社会即科学的社会之中,什么是属于我的,我又能给予什么;我能给予社会的,将属于人类;属于人类的也将给予我自身;这里没有法权概念上的产权归属和自然权利概念,有的是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所形成的共产主义社会,这里的人也是马克思所诉求的主体,即本质上的人的实现。
现实的苦难造就了抽象的宗教,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则造就了现实的人的心智。商业的发展基于交换,人们生产出物品富裕之后便拿去卖,这一行为最初体现为交换,物物之间的交换并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而货币这一中介的出现则使得物物之间多了一道隔阂,这道隔阂产生了便利但也造就了资本世界的根基,货币本身可以作为物的价值体现,而用其去体现别的物的价值时则需要反思,一克金真的就能换了一百斤的白菜吗?人们的认同和共识使得这一秘密变成了不可言说的秘密,人们也依赖于此,逐渐地,货币或者说等价物成为了人们的生活重心,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了利益放弃一切,疯狂的收集着金银财富,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不是富有,而是安全,人可以用自己生产的物得到金钱以便于在自己无法生产时获得别人的劳动成果,然而社会就是如此的建立了起来,社会关系也逐步的丰富了起来,不是小国寡民也不是自给自足。商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中介和秘密,若是物的生产除却了秘密,那么正常健康的人就可以都从事物的生产劳动,正如电脑的生产秘密在于芯片,钢笔生产的秘密在于笔尖,可口饭菜的生产秘密在于调味,这些秘密成为了商业机密,商人失去了商业机密便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但是,商人也是这一“跳跃”中的受伤者,资本家却并不会因此而饿死,因为产品对他而言可以维持生活所需,但是为这一秘密服务的工人一方面是会失去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了解知道了秘密就可以自己生产制造不必再向资本家即名义上的物的所有权者俯首。“给予”就是要消除秘密,“属于”则是要激发人们摆脱物的异化,发现秘密,并将这秘密再告诉世人,从而使得人人都获得平等的机会,正义也将因此会离现实更近一步。
在文章一开始,我抛出了尼采的一段话,现在我要加以解释,因为这是我要从这两个动词出发来探索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基础。以“给予”与“属于”为着力点,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马克思本人所具有的深远情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具有一种“给予性”,这种“给予”是无私的,高尚的;尼采的政治哲学则具有一种“掠夺性”,这种“掠夺”看似是自私的,然而也是在唤醒着主体,只是以另一条道路和方式唤醒世人。但我更加赞同马克思的“给予”,他不仅给予了人类精神丰富的财富,而且给予了无产阶级最为基础的革命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他给予了我们无私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对于一个阶级能够走多远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这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人类事业具有非凡的实际影响,也使得人在世之中不是沉沦而是富有意义的主题。我想,卡尔不仅拯救了他自己的灵魂,他也拯救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导论[M].王涛,赵荣华,陈任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
[2]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7.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三[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8、429、430、78、434、435、438、444.
[6]NORMAN GERAS. Bringing Marx to Justice: An Addendum and Rejoinder[J]. New Left Review I,1992,September-October (195):37-39.
[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
[8]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24.
[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9.
责任编辑:杨松水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ISSUE IN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ZHANG D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Abstract:In 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arx observe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equality. He deeply criticized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reated by 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and stated the theory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ommunism. Nowadays,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been a popular research area. It will give an amazing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hought of Marx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would b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Key words:Political philosophy;political state;justice;equality;giving;belonging;Communism
作者简介:张当(1991-),男,安徽巢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文化哲学。
收稿日期:2016-02-10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