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分析
2016-03-29李红徐龙
李红 徐龙
(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双城湿地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分析
李红 徐龙
(德州市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 德州 253000)
通过对双城湿地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环境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角度初步提出湿地的保护方案。
双城湿地;生态环境;现状;保护
1 湿地定义及功能
湿地(Wetland)是泛指陆地生态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间过渡性质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地表经常和季节性积水、生长和栖息喜湿生物、土壤严重潜育化的地段。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污水和空气、调节局部气候、补充地下水、保护物种的功能,拥有高能量的生物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2 双城湿地概况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处在省会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双城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总面积3112.3km2,其中土地面积289536hm2,占全境面积的93%;水域面积21693.33hm2,占总面积的7%。双城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双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被拉姆萨尔公约(RamsarConvention)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亚洲十大湿地之一。
3 双城湿地退化的现状
3.1 双城湿地的水量
近年来,双城湿地的供水量明显不足,水位持续下降,湿地大面积减少。除1998年由于嫩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而使湿地缺水情况得到暂时缓解外,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以及2004年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流域都连续干旱。加之乌裕尔河上游的东升水库和双阳河中游的双阳河水库截水,使乌裕尔河和双阳河下游河流干枯,主河道断流,每年进入湿地的水量持续减少,湿地严重缺水。与1990年相比,双城湿地现有水位下降近1m左右。
3.2 双城湿地的水质
根据《双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污染防治与鹤类保护研究报告》评价结果,双城湿地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仅2003年流人双城湿地的工业废水就达910万t。双城保护区内部分地区的水质已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总磷,局部为砷、汞和挥发性酚。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平均超标7.88倍,BOD5平均超标1.79倍,总氮平均超标43.70倍,总磷平均超标20.40倍。与1989~1994年相比,以上各项指数均明显升高,说明双城湿地水质仍在呈恶化趋势。
3.3 双城湿地的面积
双城湿地因大面积开垦和围垦,而使总面积逐年减少。在双城湿地21万hm2的范围中,农业用地现已达22768.7hm2,约占双城湿地总面积的10.8%。同时,由于保护区内道路房屋、停车场、农田的修建,使湿地的总面积仍在不断减少。
3.4 双城湿地的物种多样性
由于双城湿地内年入水量小于年出水量,水分不断减少,土壤内盐分上升,土壤盐碱化严重,耐盐碱植物和抗盐碱植物不断增多,芦苇群落向星星草群落发展,其中部分有芦苇生长。继续发展则出现羊草一星星草群落,其中只伴生有芦苇。另外,由于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湿地内以野生鹤类为代表的水禽种类和数量也在呈下降趋势。
3.5 双城湿地的人口
双城湿地范围内现有人口58000~60000余人。以湿地内的双城乡为例,从1979年至今,其人口总数已经增长近1倍,而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虽然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动员湿地内人口进行搬迁,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3.6 保护区的资金问题
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专职保护管理人员少,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对21万hm2的湿地做不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经费上只是按人员编制下拨人头费,仅能维持人员的工资。业务经费没有固定来源,主要靠上级部门拨款和发展旅游来筹集。
4 修复的方法
4.1 加强湿地的清理工作
在双城湿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对其周围环境的清理工作非常重要。一旦双城湿地存在杂物,不仅会造成堵塞现象,对双城湿地的运行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也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要想有效提升双城湿地环境质量,应全面清除双城湿地中的一些杂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双城湿地环境质量。另外,在保护双城湿地环境的过程中,应定期清理一些沉淀物质,并且加强对双城湿地环境的维护,种植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植物,从而使双城湿地环境管理和维护处于平衡状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2 恢复湿地植被,确保鱼类、鸟类的生境安全
在双城湿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环境生态修复学,有效利用控制烧荒、限制收割芦苇与控制土壤盐碱化等方法,这也是提升双城湿地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当地植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另外,在双城湿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保护当地周围的生物,避免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种植适宜生存的植物,从而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生物的多样化。
4.3 合理适度开发芦苇资源,控制烧荒
在双城湿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适当开采湿地内的芦苇,从而进一步改善双城湿地环境内部运行模式。但在芦苇开采的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应严禁春秋2季的烧荒行为,这样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也为鸟类的迁徙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栖息地。
4.4 引嫩工程与地下水补给相结合,缓和缺水危机
当地的有关部门应对双城湿地水环境的改善给予足够重视,可以将嫩江水引入到双城湿地中,对双城湿地的水源和地下水进行补给,从而有效提升双城湿地水环境质量。另外,在双城湿地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双城湿地生态监测系统,有效控制双城湿地水环境的污染程度,改善双城湿地水环境质量,也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双城湿地环境的缺水危机。
4.5 建立双城湿地生态安全体系
通过政府、环境、水利、渔业、畜牧、轻工等部门的联合,并与高校和各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起双城湿地生态数据库,将双城湿地的环境、空气、水质、土壤、动植物指标进行数据化、电脑化管理,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4.6 积极提倡生态旅游模式,以鹤养鹤
根据双城湿地的实际情况,借鉴哈尔滨东北虎林园“以虎养虎”的运作经营方式,提出“以鹤养鹤”的旅游开发方式,人工繁育丹顶鹤幼雏,并吸引各地游客进行旅游活动,以旅游的收入供给保护区的日常支出。
4.7 复合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结构的立体生态系统。根据复合型原则进行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尽量多的生物种群按自己的生态位,代谢类型和种性去充分占领各种空间,以获得对湿地个类生态资源最有效地利用,环境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4.8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湿地最大的特点之一,表现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组成机构越复杂,反馈回路也就越复杂,其冗余就越大,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即所谓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因此,对湿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应该坚持多样性原则,维护其多样性特点。
4.9 协调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网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别的子系统以至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决策时,必须从协调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因素间关系的协调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 结论
近年来,针对我国湿地立法现状和湿地面临的危机,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都在呼吁加快湿地立法进度。但直到目前,我国湿地立法工作仍处于舆论中,远不能满足我国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专门立法的强烈要求。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我国应尽快制定湿地保护专门立法,加快构建完善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建立权威高效的湿地保护机制,将湿地纳入国家的法律保护中。
1 匡小明,谭新华.中美湿地保护立法比较研究[J].国外环保,2009
2 马广仁.在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处长会议上的讲话[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6)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