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楸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技术探究

2016-03-29田年军刘学芝曹长清徐志刚

现代园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蓄积样地种质

田年军 刘学芝 曹长清 付 锋 徐志刚

(白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白山 134300)

刺楸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技术探究

田年军 刘学芝 曹长清 付 锋 徐志刚

(白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白山 134300)

通过长白山区刺楸种质资源调查实际在了解刺楸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原保护区现状,结合项目实施,提出刺楸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几点建议,以期为刺楸繁育奠定基础。

刺楸;资源;保护;重要性

本研究就是在对长白山区刺楸分布、生长发育、立地环境等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刺楸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区设立,建立刺楸种质资源数据库。采用种子有性繁殖与刺楸人工林示范林营造技术,提出配套丰产技术措施,为刺楸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

1 刺楸种质资源调查概况

1.1 刺楸生态、生物学特性

刺楸,别名棘楸,为伞形目五加科刺楸属植物,落叶乔木,高可达30m。树皮呈暗灰褐色或黑色,具有不规则的深沟裂,生有坚硬的皮刺。小枝为灰褐色或暗赤褐色,也有尖利的刺。叶子为单叶互生,叶柄长10~15cm,有的更长些。叶片呈掌状5~7裂(状似槭叶),叶面有紫椴叶面大小,背面光滑。落叶有明显的反射度,叶裂为三角卵形或长圆形卵形。基部心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叶边缘有尖锐的锯齿,刺楸花期8~9月,果实为浆果状核果,球形或椭球形。直径0.4cm,成熟时呈黑紫色,连年结实,果期在9~10月,结实龄为15年。

刺楸材质细密、纹理清晰、光泽性强。边材为黄褐色,心材呈暗褐色,是上等的家具材。加之流线形精美的自然花纹,也是理想的装饰材料。

1.2 刺楸原生境状况调查

据全市森林资源复查资料(1982年)记载,白山市三道沟国营林场(原浑江市八道江区三道沟镇境内)原68、69、71、72这4个林班,总面积1220hm2。调查森林总蓄积179486m3中,有刺楸蓄积7566m3的分布。因此,浑江市政府划分了刺楸保护区加以保护,1990年浑江市政府与吉林省政府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时,确定于1994年始建三道沟刺楸保护区。

1991年10月,以原林班划定的界线调查资源。为保证调查精度,调查采用实测样地加密网点相结合方法,提高样地数量,严格控制样地的实测蓄积、株数。采用以整个调查区域为整体,机械布设样点,充分保证样地的随机性和各点上的代表性,提高外业材料的可靠度。调查采用0.06hm2的标准样方、点间距400m。共布设78个样方,除4个样方落入到无、非林地中外,余下和落入有林地中的74个样地,有24个发现刺楸,占总体样地数的30.1%,占有林地样地数的32.4%。

据调查,4个林班复查总蓄积为195705m3,其中有刺楸蓄积3405m3,占总蓄积的1.7%;1hm2有刺楸12株,幼树1株;幼树共782株。通过调查,发现刺楸多分布在山的中上腹,并以“主岗梁”和“小岗腿”为多:海拔430~550m区域,分布百分比为15%;海拔550~750m区域,分布百分比为60%;海拔750~850m区域,分布百分比为25%。且多以团状分布,立地条件差,林地中30%的裸露岩石,表层石块松劲,整个山场多为“V”型谷的小溪或主沟系组成,坡度平均28°。土壤多为生草森林土和暗棕壤;土层平均厚度15cm,较薄但不贫瘠。

整个林分属天然次生柞林,林龄平均53a、树高平均15.8m、郁闭度0.85。林地卫生较好,林木长势一般;植被多为蕨类和三枝九叶草,盖度占65%;下木假色、榛子、胡枝子等,盖度占40%。林分内的刺楸多与柞、椴、色、胡桃楸、杂木中的山槐等混生。构成局部以群体柞林或阔叶林为主,长势较好,树高一般在12~15m,实生树占90%。幼树多为天然实生,活立木最大径为46cm,平均直径13.6cm,最高达25m,平均树高为12.7m。

2 刺楸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2.1 保护区管理现状

原浑江市1982年林业区划时提议建立的“刺楸保护区”,面积为1.220hm2,分布在三道沟林场68、69、71、72这4个林班。共有活立木蓄积19.6万m3,其中刺楸蓄积3405m3,约占总蓄积的1.7%。12株/hm2,分布率为32.4%。经营方向定为:保护、生产、经营型。保护区的任务有保护刺楸资源,研究刺楸生态条件及其生长发育规律,开展采种(育种)和造林培植,进行森林经营和开展综合利用生产等4个方面。由原浑江市林业局主管,保护区服务工作人员均由三道沟林场派人兼任。为保护刺楸所需的设施费用应由市林业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给予补助。由于人员、资金等配套设施不完备,保住区管理与管护没能得到有效加强。加上保护区面积广、距离远,乱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原有的刺楸资源面临枯竭。为有效保护刺楸这一珍稀树种资源,重新建设与完善保护区势在必行。

2.2 保护区建设几点建议

为保护与发展刺楸这一具有较高利用、开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树种,通过生物保护与繁衍相结合技术措施,在长白山不同生态区选择优良个体,建立刺楸种质资源物种基因库,发挥长白山珍稀树种生物多样性,对发展林农经济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一是借助项目载体,建立集“保护、休养、开发、科普基地建设”于一体的保护区。重新进行刺楸种质资源保护区整体区划,合理规划出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二是积极开展刺楸种质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通过生境调查、采种、繁育、示范林建设等配套技术措施,提出刺楸人工林培育种子处理、苗木培育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立地选择、清林、整地、植苗造林、修枝、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等经营管理技术规程。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保护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安排编制人员,加大管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护区建设标准。四是加强政策引导与宣传工作。加强林政管理和检查力度,坚决打击乱砍盗伐等违法行为,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责任编辑 舒丹丹)

本文是吉林省林业厅“刺楸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内容之一。

田年军(1967-),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森林培育与经营、林业标准化制订等研究。

猜你喜欢

蓄积样地种质
森林资源监测地面固定样地优化研究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阈值测定与分析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