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
——话语权力不平等之体现

2016-03-29陈敏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话语

陈敏



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
——话语权力不平等之体现

陈敏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话语权力关系体现在各种语篇中。基于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可见,话语权力是隐蔽的、被规约化了的,拥有权势和秩序的特性;同时权力斗争又无时不在,体现为争取资本的动态结构。模糊限制语正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它既反映出作者在这复杂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同时又是有效应对这种话语权力不平等的语用策略。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话语;权力中图分类号:H313

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源的不同使语言学家对话语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结构主义学者定义话语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强调结构;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话语就是语言的使用”;而语用学家则把“话语”定义为“话段”(utterance)[1]。尽管这些话语定义不同,他们对话语分析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属于应用语言学派。法国思想家福柯的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权力的产物。这种话语分析将话语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折射社会现实,是一种意识形态[2]。

这种话语研究中的“社会转向”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提供了新而开阔的视域。文章基于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揭示该话语场域中隐现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模糊限制语就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同时,也是争取权力常用的语用策略。

一、模糊限制语概述

模糊限制语根源于逻辑和语义范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言学家已从不同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类。Zadeh把模糊限制语从语法层面上简单归为4类[3]。Prince等人通过对医生对话的实证研究按其是否改变命题内容,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4]。这种分类堪称经典,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进一步探究。国内许多学者介绍过这种分类。其中何自然将这种分类分归于语义范畴和语用范畴[5]。高晓芳、张琴把模糊限制语分为语义型和语用型时,其参照的标准是“语境依附程度的高低”[6],这实际上与何自然的提法异曲同工。以上研究多数是对日常用语和口语进行分析。基于书面语如学术语篇进行的分析与归类研究,Hyland做出了大量努力。他从社会语境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内容导向型和读者导向型。其中内容导向型模糊限制语又被划分为精确导向型和作者导向型两类。精确导向型限制语还包含两种亚类型:属性型和可靠型。内容导向型的模糊限制语表现为降级词、方式评注性状语、限定性短语、认知型情态动词、认知型形容词、名词副词、内涵状语、被动语态等形式。读者导向型模糊限制语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冠词、假设条件、疑问句等形式[7]447-450。很明显,Hyland的这种分类将模糊限制语的内涵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并为研究的社会学转向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有助于理解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社会身份建构及模糊限制语现象隐现的社会权力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社会身份的构建

Hyland对模糊限制语分类时强调必须将模糊限制语置于社会语用语境中进行研究。他认为离开社会和学术语境,科技文章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就不能被很好地理解。同其他交际行为一样,学术写作实际上是作者参与的高度社会化行为[8]。在学术团体内建构学术共识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各种话语形式的选择在该话语共同体内协商构建自我社会身份。模糊限制语是其重要策略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内容导向型模糊限制语构建尊重客观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积极形象;第二,通过读者导向型模糊限制语构建接受不同观点、求实的学者身份。例如:

(1)If we assume that the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obtained by SDS PAGE is correct,this suggests that only a few amino acids are missing from the N-terminal end and that a leader sequence may be encoded.[7]454

这句话中,既出现了情态词may这类内容导向型的模糊限制语,又出现了表示假设条件的if we assume和第一人称we这类读者导向型的模糊限制语。通常这两大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所构建的社会身份是交织体现的。通过情态动词规避武断言论,作者在传递自己严谨的学者形象;通过第一人称,作者在传递自己在该领域的分量;通过假设条件作者意在与读者展开对话,实现人际意义。这些都是作者为在话语团体内实现对自身身份认同所做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话语团体中的不同受众,如评审、编辑或同行的社会身份同时直接影响到作者话语的选择。通过模糊限制语构建自我身份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身份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某些话语的选择实现自身身份认同。而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如评审、编辑或同行的社会身份亦同时凸显出来。

三、权力关系的运作

模糊限制语在构建社会身份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及权力分配的不对称。这里权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支配关系,而是指由话语体现的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其中以评审和编辑为代表的话语共同体是机构权力的化身,他们在交际中可以控制话语内容,而作者的话语权亦受制于他们,因此其内容的表述也受到了限制。模糊限制语正是这种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一方面权力已被规约化,人们相信其合法性;另一方面,希望获得权力的学者为争取享有追求高深学问的自由而努力,争取更多文化资本,享有更多话语权。

(一)权力的隐蔽性和规约化

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体现了其受潜在的规则和惯例的限制。“在每一个社会中,话语的生产要受到一些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及再分配。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权力和危险,把握不可预料的事件。”[9]

以Hyland的分类中的内容导向型的模糊限制语为例,Hyland认为这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对命题进行修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尽可能地表现出精确性,二是预测对作者的不利面。例如:

(2)Although variable,the isoelectric point of kunitz seed inhibitor is generally lower…

(3)However,the opposite is also possible,and it cannot be ruled out that the 21 kD polypeptides seen in the bacteroid lane and in the soluble proteins lane are…

(4)It might be speculated that the lack of crDNA methylation in cv.Platenese could…

例(2)中降级词generally的使用显示了实验结果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清楚地确定了所描写环境的属性。例(3)通过陈述事实的不确定性,清晰地传递了对命题有效性的可靠性评价。例(4)中,作者借助被动语态客观地表述事实或命题。如若把例(2)~例(4)中划线的模糊限制语删除,这些话语显示的内容将如真理般确定。但实际上真理般确定的命题和表述通常在学术语篇中是避免使用的。福柯认为,某领域的话语从形成的那刻起,就拥有了权势与秩序的特性。所以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后继者们都必须掌握同样的话语。同时,这个领域内的新表达、新真理往往要按已经建立的话语体系接受评判[10]。即没有模糊限制语限定的命题的提出就是在挑战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势与秩序,通常是规避的。“想象中的”读者的话语权没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体现出来,但他们拥有的知识作为权力资源而客观存在着。他们的话语权因其学术上的专深和权威性对作者产生了影响,并产生了具体的言语实践。正如福柯所言,为了达到自我表征的目的,话语建构主体,并且赋予主体言说的权力。但这种表面上可控制“说或不说”和“说什么和不说什么”的自由是受到话语规范的[11]。所以,表面上看,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人们相信真理、服从于客观现实的话语表现,实质上则是人们屈服于权力的体现。

不管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目的是为了精确还是防止作者受到反驳,这类话语构建的作者与话语共同体中的读者之间,社会身份有一定的距离。这里具有评审、编辑等身份的读者与作者之间是种自上而下的关系。在学术界,论文发表标准、论文评审制度等是为维护权力而设的制度与规则。已有话语优势的学科权威已将相关知识和“真理”合理化,并通过设立“条件”彰显权力。这里模糊限制语的出现体现了处于从属地位的作者对这些为维护权力而设的规则、制度的合法性的认同、遵从与屈服。一旦作者的学术成果被认可,学术地位被奠定,成为受益者,自然又会不自觉地重申和强化这些话语规则。

(二)争取权力的斗争

然而,权力“不是单一的,它们确定了无数冲撞点、不稳定中心,每一个点都有可能发生冲突、斗争,甚至发生暂时的权力关系的颠倒”[12]。文化资本的多少是决定权力归属的重要因素。要成为圈内人,必须获得资本。福柯的观点中,知识就是权力,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权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个人成功的象征,它们不仅是进入某个领域的通行证,而且也成为排斥别人进入该领域的手段。同时,不占有知识的人总是努力占有知识。结果,在争夺文化资本上总是存在斗争,权力关系也总是处于变化和不确定的状态之中[13]。

在学术语篇中作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也在行使自己的微观权力。虽然作者通过多种形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弱化论断,表现出对权力的屈服。但同时,作者也在竭力争取更多的资本,把自己的观点转变为知识。这个过程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因此话语的选择也有相应的目的性。这时,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又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语用策略。从Hyland分类中的读者导向型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目的可见一斑。这类模糊限制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第一人称、不定冠词、假设条件、疑问句等的使用。例如:

(5)…a model implying almost complete late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thylakoid membrane.

(6)Under these conditions,we predicted that seedling would respond through the action of phytochrome B,and thus alow…

例(5)中,不定冠词显示,作者的论断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个,从而达到尊重读者的目的,增强了与读者的对话。例(6)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是读者导向型模糊限制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对个人责任的承认,缓和了一个命题的表达。同时,第一人称也表征了场内关系和文化身份,达到排斥与共存的目的。Hyland指出,与第一人称搭配的动词往往都是认知型动词,尤其是判断性的动词。这类动词与第一人称的结合既增加了作者对自己成果的确定性,又提高了读者接受的可能性。只有当作者选择恰当的语言资源表现作者的态度和个性,构建良好的“作者—读者”互动关系,才能有效说服读者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论证[14]。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体现了作者在考虑读者的感受、与读者形成互动方面做出了努力。作者以守为攻,让读者感到其并非妄下断言,从而规避读者可能发出的批评,达到对自己研究成果认可的目的。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作者建立自己知识权威性的过程,即获得文化资本的必经之路。

四、小结

英语科研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透露出背后权力关系的运作:在已被规约化的权力面前,作者在与读者的对话中处于劣势;同时,作者也通过模糊限制语这一语用策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这个相对持久的,赋予个人以权力、地位和各种资源的社会关系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是不同的。不平衡的话语权力,让这种交织的权力关系不再单一,而是呈复杂、网络状。处于主导地位的读者代表被赋予了话语权,影响着语篇中作者的话语选择;而处于从属地位的作者既有对他们的认同,遵从,也有反抗,力图建立知识权威的权力体现。

[参考文献]

[1]SCHUFFRIN D.Approaches to discourse [M].Oxford: Blackwell,1994:24.

[2]傅春晖,彭金定.话语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诠释[J].求索,2007(5):79-80.

[3] ZADEH L A.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J].Journal of Cybercetics,1972,3(2):4-34.

[4]PRINCE E F,FRADER R J,BOSK C.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C]//PRIETO R J.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Hillsdale,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83-97.

[5]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1985(5):29-33.

[6]高晓芳,张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89-91.

[7] HYLAND 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4):433-454.

[8] HYLAND 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2000:1.

[9] FOUCAULT M.The order of discourse[M]//SHAPIRO M J.Language and Politics.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109.

[10]严明.从福柯的话语观看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系列研究之二[J].外语学刊,2011(3):81-84.

[11]钱圆铜.话语权力及主体位置:基于福柯理论的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6-118.

[1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9.

[13]田海龙,张迈曾.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6 (2): 7-13.

[14] 柳淑芬.元话语理论基础的多维视角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78.

责任编辑:赵青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3.019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简介:陈敏(1976—),女,讲师。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3-0074-04

猜你喜欢

模糊限制语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模糊语教学
外语教学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探讨
谈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
目的原则下中国法庭问答互动中模糊限制语研究
英语商业广告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解读
从《小妇人》看模糊限制语在女性语言中的运用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