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文化视角下“90后”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的思考

2016-03-29张思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媒介习惯大学生

张思津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媒介文化视角下“90后”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的思考

张思津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预言,我们已进入“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悉数应验.媒介已不仅仅是工具,它开始潜移默化地“掌控”人们的生活.“90后”大学生是在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相比“80后“和“70后”,“90后”的价值观多元易变、行为方式标新立异,随之而来引发一系列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拟从媒介文化视角分析“90后”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以期得出一定的结论和启示.

媒介文化;大众传媒;“90后”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以网络、信息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在“90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托于数字技术,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对“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曾说:“当一种新的媒介开始使用时,它促成了对原有的同样多的时间重新调整使用.”[1]笔者基于《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将从“媒介文化”视角分析和思考“90后”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

1 “90后”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

如果说50、60年代的人青少年时期“第一影响力”的媒介是报纸、广播;那70年代的人“第一接触”媒介则是电视、杂志;“80后”的年轻人把互联网作为“第一影响力”媒介;而“90后”们,则是绝对离不开手机,即移动互联网.

2015年5月,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中国29个省份的2240所高校学子进行媒介使用习惯及喜好程度的调查,累计获得9781份有效样本.调查内容包含如下信息:第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第二,我国在校大学生对各媒体的喜好程度,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网站等;第三,我国在校大学生对各栏目的喜好程度;第四,个人基本信息,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家乡、户口类型等.调查结果显示[2]:

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近七成大学生每日接触电视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过半数大学生不接触报纸......中国大学生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存在性别差异.整体上,女生的传统媒体接触比例高于男生……在社交媒体方面,大学生最喜爱的社交媒体依次是QQ、微信和微博……在社交类网站使用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海外网站的使用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更多的倾向于通过社交类应用和大陆综合门户网站来读取新闻……

2 “媒介文化”视角下“90后”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分析

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社会进程、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受众更容易接近媒介,媒介文化消费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1 网络依赖症

前文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相较于祖辈父辈,90后大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明显减少,他们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只要愿意就可以获得他们想获取的法律、历史、财经、科技等各类知识,但却没能更好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对一些专门的学术搜索引擎不够了解的大学生比例为34.5%”,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在论坛中扮演不同的身份,在一些与己不相干的新闻下妄加评论,在网上浏览娱乐新闻,登录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玩各式的网络游戏,发布个人照片并好友发布的信息下不停点赞即便并未读完他人发布的文字,如果暂时没有喜爱的网络内容,他们会一边不断的刷屏等待,一边把刚才看过的内容重新再浏览一遍.诸多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离网络媒体越来越近,而离传统媒体越来越远;离视听兼备的视频动画类媒体越来越近,离纸媒、广播等靠仅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传递信息的传统媒体越来远;对民营媒体的接触度和信任度逐渐赶超官方主流媒体.这其中有进步,也存在诸多隐忧.不知当他们遇到真正的严肃内容时,是否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消化?

2.2 “消费主义”倾向明显

马尔库塞说:“标准化的、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过滤了不合时尚的观点,复制了现存的社会关系,而且以休闲娱乐麻痹大众意识,满足虚假的需要.面对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受众放弃了作为主体的思维预言乃至主体的思想.大众文化褫夺了作为主体的这些主观能动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化、同质化和简单化倾向.”[3]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90后”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屏幕上,碎片化、匿名化的传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屏幕媒体所传递的内容使青少年将注意力锁定在自己以及其他同辈之间,导致攀比心理疯长.比如近几年的“假日经济”,通过营造假日气氛,商家创造出各类狂欢和所谓的“娱乐盛宴”,为顾客提供各类的感性刺激,“假日消费”逐渐成为一大社会潮流.由于商家的“塑造”,在非法定节日或是“人造节日”的消费热潮更是如法定节日一般风生水起.在过去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以家庭团聚为主,共享节日,近年来逐渐转向了购物、送礼、旅游等领域.所有的这一切似乎表明,人们逐渐开始“原子化”的存在,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消费和娱乐刺激营造的某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在媒介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存在着许多的不理性,更有甚者认为好像不购物就没有“过节”的气氛,给此类原本普通的日子赋予了盲目消费的影子.

2.3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中形成的不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对主导的文化系统进行挑战与对抗.”[4]与父辈们年轻时的“文化斗士”身份不同的是,青少年们喜欢以网络电影、网络小说、网络音乐、微博等形式宣泄个人情绪或是逃避、反抗成人掌控的世界.由于创作者为同龄人,这些内容往往更能吸引青少年们的注意,而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也更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价值观念来吸收.

当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给予青年更多的选择,但同时它也限制了青年人的视野,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强烈地关注其他同龄人,如此急迫地想要展示自己和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他们却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娱乐上;他们更加关注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浅层次文化而越来越恐惧文字和读书;他们对网络过度依赖擅长复制黏贴而缺少独创精神;他们看起来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却并未对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加之缺乏实际生活磨炼,使得他们极易受到一些极端情绪和偏激思想的影响.”[5]

3 思考和建议

鲍尔莱恩在评价新世纪的美国年轻人是说到,“数字原生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群体,他们有主见,但是缺乏安全感;他们生活在当下,却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能够精心制作详尽的电子主页,却只能勉勉强强地完成课堂作业;他们对青少年文化的细枝末节甘之如饴,对高雅文化的代表作品却刻意忽略;他们把最新发布的电影和游戏看做是意义深远的事件,但对于大屠杀、冷战或者反恐战争却充耳不闻.”[6]

当代中国的“90后”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过度依赖,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得到的网络信息短平快,但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他们一手玩着电脑,一手刷着手机的漫不经心的阅读.在未来的课堂学习和工作上,青少年们也很容易延续网络的“浅阅读”习惯,而变得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另外网络传播内容多视觉图形图像、音乐音效少文字少长句的,它迎合了青少年年轻、急切地心理特征,也“纵容”他们养成“一带而过”地阅读习惯.同时,网络媒介同其他的媒介一样,它可以推行社会价值规范、建构社会价值意识,但同其他媒介形态相比,由于其准入门槛较低,媒介内容良莠不齐,海量信息使“把关人”对信息的监管不严格,因此对于受众来说,就更需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从中判断真伪对误.

学校需加大美育教育的力度,普及艺术知识,使学生接触艺术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政府应鼓励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学校除了在开设相关课程外,也可通过校园活动、校内外实践等为大学生创造媒介接触的平台.同时,教育者自身也需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开展多媒体教学并适当丰富作业内容及制作形式等.同时媒体从业者在发布传播内容时,应选择积极健康的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他们在制作网站、新闻时也可以多使用书面语和美妙的长句,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

大学生自身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培养判断真伪判别谬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在面对不良信息的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重阅读,重书写,不应把网络仅仅看作是购物、八卦或是与同龄人间不间断联系的一个工具,而是它内部触手可及的浩瀚知识.在选择媒介内容时抛开那些浅显的游戏、网络节目、虚拟接触等,捕获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不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改善品味.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9.

〔2〕传媒.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EB/OL].人民网,2015-09-09.

〔3〕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

〔4〕杨晓茹,范玉明.青年亚文化时域下网络微电影发展研究[J].当代电影,2013(5):129.

〔5〕张红梅,陈平.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体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北京9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3):94.

〔6〕马克·鲍尔兰恩.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37.

G645

A

1673-260X(2016)11-0218-02

2016-09-16

2015年合肥师范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2015QN60)

猜你喜欢

媒介习惯大学生
上课好习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习惯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