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
2016-03-29吕峰
吕峰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
吕峰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当前,“互联网+”这一概念业已融入各行各业,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也日益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互联网+”这一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梳理,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未来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SWOT分析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业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各类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变得越发紧密,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从接纳信息化教学开始到“慕课”课程的普及,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联通的重要纽带,在教育行业方方面面的功用已日益突显.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中指出“互联网+”,应作国家各类行业的重要措施来进行,界时,“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的战略行动为各界所关注,教育行业也对“互联网+”这一概念进行了一系列自我的思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地重要功用.在“互联网+”这一思维的带动下,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教育之中,使教育更有效的与信息结合,则是需要对其内涵、机遇、挑战、优势、劣势以及路径进行思考进行一系列专题化剖析.
1 “互联网+高等教育”内涵界定
对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理解,人们有着诸多种看法.但从“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经济”等学科梳理来看,无论是“互联网”+什么,“互联网+”这一概念体系均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作为一个联通中介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被强调.其二,关注互联网对行当生产力的促进.其三,强调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联合后产生的新形态或新生态.进而,学者们将“互联网+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归结为具有以下三层内涵:其一,以“开放与共享”方式来解决或思考关注教育特点,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地各类问题.其二,以“互联网+”教学、科研、管理等方式展开教育的实施,突出“互联网+”与工作元素的不断融合.其三,运用“互联网+”这一思维理念,来打破教育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融合、行业融合等内容,形成“互联网+”色彩的教育模式生态.
2 “互联网+高等教育”的SWOT分析
2.1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信息化教育思维的拓展与延伸.事实上,国家层面较早地就出台了对信息化教育的支持.早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与信息部就联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载体的教育平台,为学习者建构灵活、机动的学习环境.”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指出,“着眼于教育规律的同时,要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融合,使教育呈现多性化与个性化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互联网+高等教育”地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技术层面表现于大数据技术出现、移动终端平民化与普及化,为教育个性化学习与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并且,新技术催生的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MOOC)等形式化地创新实现了教育课堂固有形式的改变.
2.2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挑战
当然,“互联网+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学生态,在认知与推广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地挑战.首先在院校认知层面上,部分传统院校对“互联网+”教育是持有以反对或观望态度的,有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依赖,也有部分院校不适应“新时期”技术革新所带来地新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原因等等.然而,显而易见,对于公立院校的教育学习来说,以实效化学习为需求的教育,随着教育市场上“教育在线课堂”的出现,公立院校教育的资源垄断性地位必然被打破,进而,导致公立教育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院校的影响力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地压力.同时,可以看到国内多家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如奥鹏、弘成、知金等企业式互联教育体系以及“清华在线学堂”、“上海交大好大学在线”等平台的上线,对私立高等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同时,也对公立院校内教育开展与实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质量较差的课程将面临淘汰或重新建构.
2.3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人们对互联网教育技术早已熟知,在诸多方面得以应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实施,只需对前期部分资源进行理顺和整合,即可以发挥“互联网+”这一思维的重要导向性功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推行有着诸多优势,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有利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践行与探索.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突破课堂教育的限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则成为一种必行趋势.“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推行,则使教育引入“互联网”+教育应用的行列,通过远程课程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学人员面授教学次数,实现随时授课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满足教育学生学习时间分散的特殊要求.其二,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能力的提高.随着教育信息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个性化人才需求地不断增强.“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来说,可以使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个性化学习”理念获得进一步深化.各类“互联网”的搭建,促进课程资源共享与情感交流,尤其是定期推送或提醒任务的实施,对学习者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4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劣势
尽管互联网技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有着诸多功用.但从总体上而言“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推行,也存在着种种劣势.这种劣势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具体表现为信息建设、教学模式与个性服务等三方面的不足.其一,教学模式的制约.从现行教育教学来看,虽然,近年来对互联网教学模式有所探索,但目前并未能形成相对规范的互联网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其二,信息化建设的失衡.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主体中,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处于教育体系上相对末端位置,大多数院校均将其设置为全日制教育的补充地位.对其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明显不足.在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651所高校中,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单独进行配备的仅有292所,其余的院校信息化资源均是与全日制教学共用教学资源,很明显教育信息化体系尚未能形成.其三,个性化服务尚有待于提升.从目前推行“互联网”课程教学的院校来看,其课程资源、个性化服务、课堂互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地缺陷.
3 “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思讨
3.1 借助“互联网+”开放性特点实施开门办学
“互联网+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互联网+”这一思维的核心——开放与共享.探索国际化、区域化、校际化联盟对教育进行推动是极其必要的.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性以及即时的可获得性,对于教育资源相对欠缺教育院校或院系来说,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可以采用国际化联盟办学,积极与国外教育开展较好地国家或地区进行联合办学,诸如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一系列国家,获得人才的培养与流动的同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区域性联盟也是解决就业与地区性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开放办学的思路,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为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培养提供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并且,实现教育课堂进入企事业单位,为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现场授课与教学,并且,提供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性辅导.另外,建立同类院校间联盟,推进带有专业性特色的联盟体系,并且,针对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开设带有一定专业特色的教育课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满足企事业单位员工与行业发展的需求.
3.2 尝试建立与应用“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课程模式
对于大多数高等教育来说,实现与互联网融合则要审视现有优势与机遇.以现有优势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各类院校正在尝试建构翻转课堂、微课、与“慕课”(MOOC)等各类新型的课堂形式.“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模式理应结合这一现有趋势,在此基础上,建构教育中带有专业特色的内容集中建设,录制优质的微课、微视频等在线或离线课程供教育学习来应用,同时,集中有师资能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类“慕课”(MOOC)资源的建设,并且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借助新媒体与信息技术所建构的资源进行教育地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进行自我的学习,转变固有的面授式学习方式,转换为尝试应用的手机课堂、微信课堂、微视频课堂等形式,来调整个体的学习的时间,转变传统地学习方式.
3.3 尝试建立与应用“互联网+”思维管理教学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对其管理是极对不容易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大数据思维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教育与学习的管理.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对学习者进行在线行为跟踪和线上服务,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挖掘与分析,包括记录学习的学习次数、学生在线互动情况、发表地相关论点等等,均可以大数据的形式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可视化分析,从中梳理与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与需求.进而,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也可以作一定程度上的界定,为其提供较为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将“互联网+”不断融入地各类行业中,实现对成年学习者跨校、跨行业进行管理,以学分制为管理内容,在各类行业完成相应的技能培训或学习,通过互联网联通等各类形式,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成为等内容,作为学分存入学习者的学分库内,作为学习者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的重要基点,为学习者学习与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
4 结束语
2015年政府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作为互联网与各行业结合发展的新举措,是促进技术发展、提高效率的创新要素.”“互联网+”对各行业的行动作出具体导向性指示.同时,“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区加强的当下,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与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面对互联网日益融入人们主流思维与行动化的当下,高等教育在“互联网+”这一思维的触动下,对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应该有所确定,才能更好处理好各种关系,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更好实施与拓展.
〔1〕宇缨.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相关技术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5):222-225+228.
〔2〕乔玉婷,鲍庆龙,曾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04):83-87.
〔3〕徐文新,张学兰.刍议“互联网+”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01):14-17.
〔4〕黄美娇.“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42-46.
G64
A
1673-260X(2016)11-0192-02
20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