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三农”工作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探讨

2016-03-29孙鸿洲中共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委宣传部甘肃环县745700

甘肃农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环县农业产业三农

孙鸿洲(中共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委宣传部,甘肃 环县 745700)

文化与“三农”工作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的探讨

孙鸿洲
(中共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委宣传部,甘肃环县745700)

让农业带上文化的符号,农业才会有特色,农产品才有特点,才能增加附加值,农业提供给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如何让当地农民更好地把文化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去,融合到农产品加工中去,让农业提高附加值,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关键,也是亿万群众的期盼。

文化;农业;融合

文化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是农村繁荣的灵魂,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有文化的社会,幸福才更完整。推进文化与“三农”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攻坚道路的现实要求。

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生产粮食和提供原料的层面,而是进入更新的、更高的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注重文化表达,融合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功能,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困难。1983年,环县被列入国家扶持的“三西”建设县,30多年来,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制约,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发展差距大、相对贫困凸显、返贫问题严重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贫困依然是环县最大的县情,扶贫攻坚到了攻坚啃硬的关键阶段。如何让贫困群众走上稳定的脱贫道路,直奔小康不复返,就要盯准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发挥文化能量,鼓足发展后劲,才能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和力量,才能干群一道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让文化深深融合到农业发展中

环县是传统农牧业大县,现有耕地350多万亩,土地面积广阔,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环县是甘肃省第二养羊大县,又是陇东黑山羊的生活繁育地,广大群众素有种草养羊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草畜产业因此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羊只存栏150万只,年出栏量超过130万只,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170万亩。这里的羊有“吃着中草药、喝着矿泉水”的名传,也有着“羊肉不腻不膻”的美誉,享誉西北,闻名陇原。“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商标已经国家商标局注册认证,为环县羊羔肉打入市场、打造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县是中国小杂粮之乡,气候凉爽,干旱少雨,特殊的土壤、气候和降雨量造就了环县盛产荞麦、胡麻、小米、豆类等几十种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原生态”产品,其中“环县荞麦”、“环县马铃薯”先后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环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其中每年种植地膜玉米100万亩以上,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不难看出,环县的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但只有给产业冠上地方文化的招牌,既能感受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又能饱尝到丰盛的文化大餐,产业才能独具一格,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把红色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原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是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多次在环县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发生在环县境内。习仲勋同志为第一任县委书记。革命战争年代,环县人民的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代,环县作为农业大县,曾将大批粮食调往省内外,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粮食供给,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是一块红色教育的传播地,传统光荣,民风淳朴。

(二)把民俗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隋朝置县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涌现出诸多仁人志士、英杰贤达,南宋王渊,明代魏镇、魏锟,晚清明将董福祥、张俊,道情皮影艺人解长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词作者、农民诗人孙万福等名人辈出。特别是环县道情皮影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皮影之乡”,被西方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先后多次出访欧洲、大洋洲等国家。皮影、香包、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古朴典雅,引人瞩目。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三)把饮食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羊羔肉、荞剁面、地椒茶、燕面柔柔等地方小吃风味独特,绿色健康,闻名遐迩。据《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荞面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的功效,具有抗栓塞的作用,也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燕麦面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赖氨酸的含量比面粉、大米、玉米等要高;其中的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其高营养、高热量、低淀粉、低糖的特点,适应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求。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绿色杂粮的原产地,品质优良,绿色环保。

(四)把旅游文化融合到农业产业中

重点宣传环县有横亘中南部的秦长城、风景优美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巍峨壮观的宋代砖塔、彪炳史册的山城堡战役遗址和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可供游览观瞻的旅游景点。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这里是旅游胜地,富有遗迹,令人向往。

二、让文化深深体现到农村建设中

一个人不能没有知识,一个村子不能没有文化。人没有知识,就无法感知外界,就无法取得发展;一个村子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就没有底蕴、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前途、没有生气。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既要加强农村发展的硬实力,又要提升农村发展的软实力。

(一)写文化

就是在每个村庄都建设文化墙、文化牌、文化长廊,不要搞一刀切,号召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制作,可以在新修的通村油路边安装一面色彩鲜艳的文化宣传牌,可以在油路边宽阔醒目的地方采用经久耐用的瓷砖贴图式建设文化长廊,也可以在村部学校、易地扶贫搬迁点等人群集中地方的房屋背面采用构思精美的人工手绘式制作文化墙。采取图片、标语、漫画、短诗句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村规民约、文明礼仪、脱贫攻坚等知识的宣传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传播政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这样既建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一道深厚的文化线。

(二)送文化

就是利用农民农闲时间,开展实实在在的“文化下乡进村”活动,选取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化题材,编制成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小节目,让广大群众高兴地看着,快乐地听着,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懂了脱贫攻坚的相关知识。

(三)播文化

就是要把文化知识想方设法撒播在群众的身边,利用村上现有的“村村通”等广播设备,每天早晨或下午播放一段时间,让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学到知识,感悟文化。

三、让文化深深扎根到农民心灵中

农民既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充实。脱贫攻坚不但要让农民的钱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民的脑袋灵起来。

(一)教育农民

重点开展以道德讲堂、道德文化和道德模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组建道德宣讲团到村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知识宣讲,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人演身边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教育群众崇尚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多种形式引领社会新风尚,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养,使农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脱了贫,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同样脱了贫。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要引导广大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苦干脱贫、实干兴家、巧干致富,坚决打消“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念头。

(二)培训农民

要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办法,重点围绕种植、养殖、建筑等行业,确保每家每户至少有1人接受培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力争参加培训的每一位农民都能拿到初级工职业资格鉴定证书,逐步实现由苦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不断拓宽脱贫致富的路子。

(三)感化农民

通过传播文化知识,实施扶贫项目,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的阳光温暖了千家万户,对党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更加热爱生活、向往幸福,激发脱贫攻坚、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力量,重新焕发出老区人民的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稳步前进。

通过文化与“三农”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使得农业真正成为产出高效的朝阳产业,农民成为富裕而有尊严的幸福群体,农村成为人人向往休闲的美好家园。

(编辑:刘国华)

F320.3

A

1673-9019(2016)07-0015-02

2016-03-05

孙鸿洲(1967-),男,甘肃环县人,中共环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猜你喜欢

环县农业产业三农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环县羊羔肉冠名高铁乘风远航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