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重庆江津、武隆、开县等三区县为例

2016-03-29朱薪樾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课程改革

苏 敏,朱薪樾,王 念,聂 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农村小学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重庆江津、武隆、开县等三区县为例

苏敏,朱薪樾,王念,聂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要求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就农村小学教育而言,师资紧缺、教学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合理开发和应用乡土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有效弥补教学硬件上的不足。在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乡土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开发和应用

一、引言

早在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提出了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的主张。随后,一些教育家在这一主张之上加以应用、延伸,并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在国外,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运用非常盛行,比如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乡土和热爱乡土的观念。我国对于乡土教育资源的研究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日本引进,在沿海一带率先兴起。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乡土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用“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仅出现14条结果,且在这14条结果中,大部分的研究还是针对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可见,在乡土教育资源的研究中,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探索。让乡土教育资源走进小学教育,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加深了学生在情感与心理层次上对故乡的认知。就重庆而言,在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雄厚的现状下开发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到重庆江津、武隆、开县这三个区县进行农村小学乡土教育资源的应用研究。

二、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一)乡土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

台北师范学院明清教授曾这样概括“乡土”的定义:“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1]这是有关“乡土”的人文定义,也就是说,“乡土”一词的概念高度概括了“人”、“情”、“事”、“地方”。“教育”则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资源”一词则可解释为:可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的因素。而乡土教育在我国有一个特指的概念,是指以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历史为教育资源,采用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2]简而言之,“乡土教育资源”是能够进入学校、走进课堂以及课程的带有乡土意味的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等诸多领域的因素。[3]

(二)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

其一,在一定的情况下,乡土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缓解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当前,重庆的贫富差距较大,农村小学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乡土特色资源,合理应用带有本土特色的个性化教学用具,如乡土教学光盘、读本、乡土实践活动等,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其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其合作和协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还可以培养其组织和实施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切实改变学生过度依赖课本和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其三,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乡土教育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乡土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熟悉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重庆三区县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江津区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江津区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介绍

江津区属于中国当代重要的红色领地之一,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一大批革命志士仁人都从这里走出。革命先烈们早期基本上都在江津区周边的农村地区生活、学习,因此在江津区周边形成了一个红色精神文化圈。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共产主义先驱冉钧、革命烈士谭祖尧、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初梨等都是这片土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伟大事迹给当下小学教育提供了切合实际、方便实用的乡土教育素材。

2.江津区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问题

(1)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够。江津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教研观念滞后、教研能力欠缺、教研形式单一等共性问题,[4]同时江津区农村小学的大部分教师对乡土教育资源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偶尔在课堂上提到有关乡土教育的资源,没有深入探讨乡土教育资源对这类课程以及学生发展的作用。

(2)乡土教育资源的应用力度不够。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课外知识的补充及乡土资源的利用则相对不足。目前的城区学校对红色精神文化的应用也主要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名人事迹,然后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种单一而浅薄的教学方式使得红色精神文化发挥的作用不尽如人意。

3.江津区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1)整体构建江津区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体系。针对江津区乡土教育资源零散、不成体系的现状,加强农村教师对“乡土教育资源”的理解,让教师进一步将“乡土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要利用好本地红色文化,使其作为乡土教育资源,打造具有江津特色的教育品牌。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乡土教育资源”作为一个专门的学习专题,让乡土教育资源贯穿小学阶段整个教育过程,形成完整的“乡土教育资源”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乡土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深化小学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小学课改发展,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2)深入挖掘江津区乡土教育资源的内涵。对于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应深入到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将优秀的红色精神注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品格教育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优质的红色文化整理成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贯穿小学六年的教育课程。例如,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聂元帅坚强勇敢的优秀品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三、四年级的时候便可以把聂元帅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教给学生,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聂元帅刻苦努力的学习风貌,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刻苦是成功的秘诀。

(二)武隆县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武隆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介绍

武隆县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被人们概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武隆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受地势高低的影响,立体气候规律十分明显。

武隆县因其地形地貌和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高原丘陵,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它也造就了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的风水宝地。因此,武隆县的旅游资源和农村地区天然的乡土资源为本县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教育资源。

2.武隆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问题

(1)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广度不够。一方面,武隆县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政府把大量的精力都倾注在武隆旅游业的发展上,对武隆县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关注不够,因此,农村地区的学校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居民或学校对乡土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故不能给政府提出较好的建议。

(2)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不够。武隆县的乡土教育资源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会被偶尔提及。一方面,对于武隆县的旅游景点,大多数人只是单纯地旅游,并没有去探索旅游背后的教育意义,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旅游似乎只是一个梦;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虽然生活在边远山区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乡土资源,但他们并没有这个意识,更不会深入研究,仅仅是简单的参与。

3.武隆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必须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改造环境的前提是先认识环境。[5]因此,要以特色旅游资源为纽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具有典型地貌特色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丰富课余生活、增加生活经验,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在考察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锻炼沟通和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积极探索世界的主动性。

以农村自然资源为拓展,让综合实践活动焕发生命气息。农村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土壤和各种动植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自己身边的美。[6]武隆县耕地面积占106万亩,全县以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为主,烤烟、蚕桑等种植面积也较大,这些农作物便于农村学生亲手种植,同时利于学生感受和观察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生命的魅力。武隆县拥有丰富的植被,林地面积有2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7%,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等,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直接到山林中去观察植物和动物,培养其保护动植物的良好品质。

(三)重庆市开县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

1.开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介绍

开县众多资源中最具乡土特色而有待开发的就是矿产资源。在开县已探明的矿产中以煤和天然气的储量最为丰富。“全县煤炭资源探明地质储量4.2亿吨,远景储量8.5亿吨。现保有煤矿40个,分布在18个乡镇街道,核定年生产能力228万吨,组建为8个集团公司。”[7]之所以将矿产资源作为开县的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是因为开矿基地都分布在开县的农村地区,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感受乡土资源的丰富多彩。

2.开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问题

(1)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针对性弱。2011年,乡土教材《开县地理》正式出版并免费赠送给全县初中学生使用,这表明开县的乡土教育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小学教育中,普及还不够广泛,将矿产资源作为教学主体内容也鲜有实例,以至于学生对开县矿产的开采、开发过程了解甚少,在课内外对矿产的构成、分类、分布、供应、深加工、销售等过程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2)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实践性低。《开县志》一书对开县1911—1985年的自然地理、综合经济管理、文化等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开县文化馆通过收集整理民间艺术编印了《开县民间文学集成》。由此可见开县的乡土教育资源并不缺乏,但乡土资源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学生对其开发与利用没有投入过多的兴趣与精力。在当前的乡土教育中,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对乡土资源利用的思考,学生对乡土文化也缺乏详细的了解。

3.开县特色农村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1)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丰富农村小学教学内涵。教师可以将矿产资源作为乡土教育资源的一大专题,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从矿产的形成到矿产开采、销售等一系列相关流程都进行详细的讲解。针对4~6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开设自然与科学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开矿基地进行实地探索,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形成煤矿的原料、条件、过程等。学生到矿产基地去实践绝不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要将学生的实践考察落到实处,认真对待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自然与科学课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利用真实乡土事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位于开县高桥镇的罗家16H天然气井和罗家2天然气井分别于2003年12月23日和2006年3月25日发生特大井喷和渗漏事故。[8]以井喷事件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开县的天然气资源情况,介绍天然气的成分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有毒气体等知识。向学生普及由该事件对周围居民造成的严重伤害等安全知识,并让学生掌握自救、他救能力。

(3)利用开县特色的矿产乡土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对开县的乡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向学生介绍近几年来开县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的破坏及污染,并分析滑坡、洪水等灾害及其成因,由此让学生明白并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井喷事件发生时,很多教师、民警为了学生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领大家有组织地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些教师、民警的无私奉献行为正是人类在人性上的体现,通过这一系列感人事例,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将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结语

乡土教育资源的应用结合了儿童认知的特点,从我们脚下的土地开始,由近及远,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是我们的“根”的价值观念。[9]通过对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资源不足、教材文本与学生成长时间环境脱节、缺少对真实事件的触摸感等问题,还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社会实践、劳动手工等多方面的能力。总而言之,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结合学校和地区、推动小学课程的改革、发展地区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明清.学校生活与乡土教育[EB/OL].(1987-05-01)[2015-05-05].http://163.20.86.22/articles/data/051.doc.

[2]裴娣娜.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48-50.

[3]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1):81-84.

[4]简春梅.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D/OL].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2015-05-05].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7-1013305382.htm.

[5]冯留建,班红娟.20世纪30年代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育——平民教育家李廉方的乡土教育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6-92.

[6]朱华.农村综合实践活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30-32.

[7]熊桥华,邱刚.依法治安 从严办矿 开县促进煤矿安全 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N].重庆日报(农村版),2015-10-21(10).

[8]谭成轩,韩淑琴,孟宪刚,等.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与现今地应力环境变化的思考[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6):908-910.

[9]杨兰.构建乡土教育课程促进乡村文明回归——以贵州长顺县乡土教育实践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57-61.

[责任编辑石悦]

收稿日期:2015-11-18

作者简介:苏敏(1988-),女,四川南充人,助教,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朱薪樾(1995-),女,重庆江津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111-04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教育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变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农村小学的教育价值重建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