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2016-03-29杨帆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教育策略幼儿

杨帆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杨帆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生物遗传、家庭养育、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本文分析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幼儿自身、幼儿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提出预防或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教育策略

杨帆/绥化学院教育学院学生(黑龙江绥化152061)。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1]这已成为家长与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种现象,广大教育研究者也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出各种预防与矫正的方法,以期杜绝或者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因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利益受到损害时所产生的对他人身体、语言以及其他方面的攻击行为。Hartup(1974)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典型表现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向物的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向人的攻击;[2]国内学者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胁迫行为。[3,4]攻击性行为在幼儿2岁时便出现,3—5岁是发展高峰期,之后逐渐减弱。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脑神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神经联系并未完全搭建及小脑发展迟缓造成的神经传感阻滞,可能造成幼儿感觉神经发展滞后,导致幼儿体验愉悦、安全感等能力未得到完全发展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与协作能力也密切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研究表明,经常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左右脑发展均衡度低于普通幼儿,并显示出左脑抗干扰能力弱、右脑认知能力弱的特点。抗干扰能力弱的幼儿易躁易怒,认知能力弱的幼儿社会情感发展滞后,这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遗传基因的影响。对罪犯的基因调查发现,性染色体为XXY的人与普通人相比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比例更大。[5]幼儿遗传了父母有缺陷的染色体以后,在一定外部刺激下得到强化,形成攻击性人格的可能性增加。遗传因素对气质类型有决定性作用,存在缺陷的基因,如血清素的缺乏或者雄性荷尔蒙水平偏高、脑组织发育的不完全等都可能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养育影响

1.家长气质类型的影响。父母等直系亲属其气质类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胆汁质的家长性格暴躁易怒,耐心不够,给幼儿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幼儿较为怯懦,不敢表达自己,而积压的情绪会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抑郁质的家长则过于软弱与妥协,可能助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幼儿不能分享与体谅,在与人交往中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能够与幼儿和睦共处、民主共生的家长类型为多血质与粘液质,关注和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够与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交流,多血质更热情,粘液质更理性,都利于幼儿养成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习惯。

2.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关系主要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对幼儿生活、学习施加过大压力,禁锢孩子的天性。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就是典型的专制型母亲,片中孩子对母亲的言语攻击加以反抗,造成母女情感疏离;溺爱型家长对幼儿有求必应,放任型家长对幼儿不良习惯不闻不问造成幼儿性格冷漠,这些都间接造成幼儿为争取他人关注度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影响

1.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以及幼儿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将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对幼儿采取不公正待遇等都会引起幼儿的不满,幼儿为寻求自身心理的平衡,发泄心中的愤怒与嫉妒,可能会采取攻击教师较喜欢的幼儿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力。

2.同伴与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中,幼儿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还没有产生“与人分享”的积极心理,控制自身的能力较弱,可能会因为交往技能的匮乏以及对物品归属权的争议而产生同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这样因集体安全感缺失及社交焦虑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环境也可能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例如狭窄拥挤的活动空间、不科学的榜样示范、玩教具数量不够、缺乏安全科学的教育材料、户外活动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等。一间教室容纳的幼儿要每人间隔前后左右两臂宽的范围才能保证其空间需求,距离过近就容易产生肢体接触,发生攻击行为;教师发脾气,对幼儿的推搡、拖拽、讽刺挖苦等不良示范作用是幼儿模仿攻击行为的诱因。户外活动时间不够,教育器材缺乏安全性,玩教具更新时间长都容易引起孩子的倦怠感与浮躁情绪,从而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

(四)社会影响

1.社区环境的影响。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就是社区,所以社区的人文环境与公共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区成员文明礼貌,对幼儿友好热情;社区注重环境的美化、器材的适应性,都能有效减少幼儿的不安全感。反之,则可能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

2.传媒与网络的影响。幼儿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画面与电脑界面的直观性会让幼儿有直观的印象。在动画片、影视择播上会造成幼儿的模仿行为。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火爆的国产动画片,幼儿在观看后竞相模仿红太狼拿平底锅击打灰太狼的画面等。

三、预防与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一)保障幼儿身心发展均衡与健康

1.增加幼儿营养摄入,保证身体需求。幼儿饮食应该合理搭配,摄入过多的糖分或者含铅量较多的食物,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所以应该在保证幼儿日常所需的前提下,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但不超量摄入,以保证幼儿在最佳的身体状态下成长。

2.引导幼儿合理宣泄情绪。幼儿因愤怒等极端情绪爆发而需要宣泄的时候,应适当引导其寻找适合自己的非破坏性的宣泄方式。适时终止其沉浸在挫败或愤怒的情绪体验中,由其大哭一场或者引导其用语言表达出来,或采用较为缓和的绘画和游戏活动来排遣其当下的异常情绪。当发现有的孩子是故意为了引起注意而采用攻击行为时,要及时干预其不当做法,也可采用冷处理等方式使幼儿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

3.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锻炼其自己设定相关规则。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幼儿因分工不均、物件归属不明、等待时间不详等情况引起的冲突以及攻击性行为。鼓励幼儿与人说话时多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帮助幼儿形成分享、互助、合作、谦让的品格。

4.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鼓励幼儿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他们与同伴交往中要多称赞幼儿,并以公平的视角对待所有孩子,夸奖幼儿时要具体到事件本身,避免幼儿之间因争夺成人的喜爱产生冲突。除此之外,培养幼儿用微笑、点头、握手等文明礼仪与体态在同伴间体验友好,从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1.对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家长应该定时参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家长只有充分了解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心理年龄的发展特征,才能够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熟练掌握教育技巧,抓准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正确加以引导。

2.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主型的家庭关系,父母的气质类型在多血质与粘液质之间,对幼儿充分的尊重、充满耐心,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能够大大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不对幼儿提出过多过严的要求,也不溺爱,不过度满足幼儿要求,都利于幼儿形成的健全人格。

(三)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1.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和谐的、互爱的,要形成师生之间的依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在幼儿园期间,教师的眼睛应该多关注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让孩子知道一直被关注着。教师对孩子的培养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强求幼儿实现无法达到的目标,不随意发脾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2.创设合理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布置应有科学性,墙面设计应有留白,刺激不应过多、过于激烈,应该有缓和的过渡链接。室内东西不应过满,玩教具要摆放有序,玩具类型应该充足但不应杂乱无章,种类过多。要保证每个幼儿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等都是减少幼儿焦虑和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提醒家长正确选择幼儿园播放的卡通节目,给孩子播放适宜的节目。

(四)有效开展社区活动,优化社区资源利用

1.加强社区与家庭、幼儿园的互动。社区与家庭、幼儿园建立长久合作机制,不仅能满足幼儿与同龄伙伴之间充分的交往需要,也有利于社区团结互助,增进邻里情谊。在社区内专门设立保证幼儿权益以及保护幼儿心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优化的社区环境,使幼儿对社区充满信任,减少幼儿面对外部世界而产生的焦虑感,从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合理运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幼儿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要整合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一起打扫敬老院、参观社区附近的小学,社区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亲近了自然,也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生活经验,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自然大大避免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锋.幼儿攻击性行为归因与综合教育干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李易.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省保育院,2013(20).

[3]王益文.3- 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

[4]张茜.4- 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5]邬绮文.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2).

责任编辑:姚旺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68- 03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教育策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