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考——以阜阳市为例
2016-03-29童云,李康
童 云,李 康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以智慧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考——以阜阳市为例
童云,李康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五个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将传统农业演化为智慧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规模化经营催生农业产业链向二产和三产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和现实条件梳理,分析智慧农业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进而提出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智慧农业;产业升级;产业集群
要实现农业由“大”向“强”的转变,需要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在农业中,用“互联网+”思维将现代农业和信息业深度融合,把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业引入农业,传统农业演化为智慧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规模化经营催生农业产业链向二产和三产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智慧农业是一个伴随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出现的产业创新,它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动力,产生“互联网+农业”效果.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对农业产业集聚一般特征的研究,尹成杰(2006)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特点,具有专业化分工和高度协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力量等八个特点,总结了其发展途径及条件[1].
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对策上,兰肇华(2006)从产业集群形成和效应发挥的机理出发,采取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自组织能力、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等措施[2].武云亮(2010)建立核心组织主导的网络链条,促进网络层级融合,强化网络主体的联系与合作,是促进农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3].任青丝(2014)以河南农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增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4].
在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中,黄雪梅,敖德玉等(2007)认为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5].黄海平,黄宝连(2011)以新疆棉花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面临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等约束,站在国际视野提出实施政策性补贴、明确发展定位、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集群战略升级的具体思路[6].
从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方面,彭程(2012)通过分析“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慧农业”中可行性以及难点及发展策略,能带动I T产业,通信产业、自动化识别产业链的再次飞跃[7].
从智慧农业特征看,阮青,邓文钱(2013)认为智慧农业主要特征是农业思想认识的智慧化,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农业发展环境的审美化,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农业产品质量的优质化,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8].
从智慧农业试点入手,任丽娟,张要杰(2014)就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农业试点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建设与智慧城市匹配的智慧农业生产运营体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9].
跟学者们观点相比,本文所指的智慧农业不仅仅停留在新兴技术对农业的升级改造层面,而是在信息化带动下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完成信息化对农业生产、供应、加工、销售全程的引领和整合,更容易聚集区域内农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打通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金融、物流的通道,打造生产有计划、销售有网络、质量可追溯的高品质农业产业集群.
1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1.1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理论方面,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分工是自然条件下推动专业生产、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动力,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市场的扩大又反过来推动分工的加速,两者形成了一个互为强化的循环体系.马歇尔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工业的地区分布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比如附近地方的矿山、交通的便利、气候和土壤等等,认为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产业集聚后有利于产业的发展[10].农业产业集聚更多依赖资源禀赋,很多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展开是在农产品产地周边进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不易储藏以及运输的高成本,通过一系列的“聚集因素”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农业生产地而集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集群[11].
1.2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
1.2.1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依赖于特定的自然生长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首要原因.市场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因素,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刺激生产供给,所以只有市场对特定农产品有大量需求并且保持长时期稳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聚集产能,形成规模化的专业特色产业集群经营方式.
1.2.2政府支持
虽然市场经济主体拥有自主经营决策权,但是政府必须利用宏观调控引导经济走向,以达到经济最优.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政府通过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惠农补贴等形式给予产业集群政策、法律和资金扶持等制度安排,能够吸引资本、管理、技术和人等生产要素向本区域的优势农产品经营领域流动.
1.2.3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于农业工厂化生产的条件,如物联网的引入,让人们实时感知作物生长情况,通过设施农业的水、肥、药、日照和通风的管理控制作物长势,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高品质提供保障.
1.3农业产业集群现状
以传统农业城市——阜阳市为例,阜阳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农业部发布《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确定全国重点发展特色蔬菜等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其中,阜阳市涉及2 类9种特色农产品.2014年阜阳市首次认定了18个市级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集群专业镇是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经济规模较大、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新型经济形态,按照产业聚集度、产业特色、成长度为标准,对全市乡镇经济产业中,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并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显著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的,以镇为基本地理单元,认定为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涉及食品及包装、建筑材料、印刷、家具、农产品加工、柳编、中药材加工和发制品等特色产业.以中小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呈现出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块状经济发展加快、龙头企业带动性增强、集群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等突出特征,成为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1.4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作为农业大市,阜阳市有较为优越的资源禀赋,正在进行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小农生产为主,农业仍然没有较好地实现集约和集群发展.
1.4.1区域内农业分工协作不明确
阜阳市自然资源丰富,辖内三区五县(市)各自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各个县(市)、区下辖的乡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划特色还没有明显展现出来,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仍旧处于自然状态之中,缺少在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中起到凝聚作用的核心力量,小而散是突出特点.作为粮食主产区,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土地的集中度和规模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散户经营仍占据主流,农户数量多、生产细碎,规模小、品种繁杂,大多数农户兼业经营,以农业为辅,导致专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集中程度有限.
1.4.2农业产业链条较短
生产经营分散性和规模不经济特征突出,受制于资金、知识和管理水平,农户没有能力参与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之中,无法真正成为农业产业链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有农业产前的物质生产资料链、产中的种植、养殖链、产后的生产、加工、储藏和物流链,在没有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组织下,单个农户只能拘束在种植、养殖中.农产品加工中拥有大市场容量的品种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加工工艺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增值空间小.在副产品加工方面,很多资源开发和再利用处于空白状态,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率还很低.
1.4.3农产品地域品牌少、知名度低
品牌缺乏竞争优势,加工品种单一,缺乏特、新、优、奇,新消费时代下不能迎合新群体的个性消费需求,也无法吸引传统消费模式群体的消费欲望,更无法自觉适应细分化市场对农产品生产提出的要求.品牌相对生产规模较小,一品多牌现象加剧地区内部的内耗,以及品牌仿冒,在削弱了在全国全省创立知名度高的品牌的后劲,竞争优势不明显.
1.4.4集群的配套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参与者有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和协会,主要是起到中介作用的社会中间组织发育迟缓.信息在农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村地区信息传递效率有限,微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普通农户信息观念不强,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获取存在时差、阻断和偏差情况,不能达到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产业链联结的目的.
1.4.5缺乏人才
农村的常住人口是妇幼老弱,知识素养比较低,体力差;接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以打工为主,对农业兼业而作,缺乏对农业的热情,不愿意对农业投入精力、时间和资金;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农户遇到技术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帮助解决,对生产指导作用极其有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手,是农村特色产业的贡献者,在农村创业的示范者,缺少这样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2 智慧农业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
2.1智慧农业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作用
生产的四个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企业家才能).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科技对经济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加大,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在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现代经济中,信息业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并被称为“第四产业”[12].
2.1.1智慧农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条件
现代产权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消除或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以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要通过界定产权、安排和变更所有权来降低交易费用[13].智慧农业首先表现在农业发展思维的智慧化,以规模化代替零碎分散的农业生产,用产业集群把众多小农户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为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足够的原料所需;其次智慧农业克服农业地域分布广而且分散的弱点,用网络把集群内的生产者连接起来,方便地沟通和传递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够降低集群内部交易成本,取得资源配置最大效率.
2.1.2智慧农业提供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些专业村昙花一现,专业村只是农户(或企业)的纯粹扎堆,还没有形成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和联系,迫切需要一个载体进行培育和理论指导,使其升级为产业集群.智慧农业的特征表现为:发展思维的智慧化,农业生产的网络化.由于物联网和智慧农业平台的加入,使农业通过网络从小生产聚合成大生产,克服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群而不聚、缺乏知识学习和合作互动,缺乏凝聚力,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智慧农业平台具有网络本质,能够加强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创建集群内的产业网络.
2.1.3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品质提升
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行情,指导农户精确选择种养殖品种和产量,有效避免由于盲目跟风种植带来的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损害农户利益.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过程全程可控,按照国家“四品一标”的不同生产标准,选择确定农产品生产环境,精准施用各种农药等物质,平台的专家系统能够帮助解决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肥料、农药清楚明白.
2.2各地智慧农业试点情况
2013年,中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已达到4000亿元,各地智慧农业试点蓬勃展开,从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应用、生产专家级指导和农产品交易平台等为重点进行试点,实施了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专项,建设了一系列面向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和流通的信息平台,例如在蒙城农业示范场、龙亢农场、三十岗小蚂蚁农场、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物联网集成技术试点,围绕蔬菜、畜牧、茶叶、水产、水果等产业进行应用试点,支持小岗村建设600多亩樱桃、蓝莓种植园农业物联网和在利辛、长丰、巢湖等地开展大棚蔬菜、水产、畜牧物联网应用试点.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研究咨询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各地智慧农业的实践呈现爆发式增长①.
阜阳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始于2012年初,其下辖太和县被确定为省级农业物联网工程示范县,正式拉开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序幕.随后,全市范围内建设了5个省级大田农作物“四情”监测点和7个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示范点.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该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阜阳市名列其中.按照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建设规划,开展智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农业高新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 以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对策建议
树立大农业思维,统筹各种资源,合理使用国家支农惠农资金,规划、设计、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壮大.建设智慧农业信息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设计功能合理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手机应用软件,提供“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移动互联的平台.
3.1政策方面
3.1.1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规划
抓住有利机遇争取智慧试点普及到农业,获得国家更多的项目和资源帮助.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宏观掌握各地农产品种类和规模,科学指导种植、养殖,调控市场供给,成为农业产业新型的组织模式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1.2财税政策的支持
新的政策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对于在异地建设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允许在项目所在地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等等.根据政策规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利好,有助于解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项目等问题.
3.2农业品牌方面
针对有特色农产品,而缺少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需要树立地方品牌,需要一个品牌传播的渠道和营销的平台.
3.2.1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国家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问题被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组织、中介服务组织、物流企业以及农业科研服务部门等纳入其中,使农业实现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性发展.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进驻平台,做到农产品线上销售,让供应和需求之间不再有障碍.
3.2.2依托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品牌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任何创新都要有传播渠道,品牌创新也不例外.除了传统媒体对品牌的推广,自媒体时代,网络对品牌传播更加便利和有效,特别是大众社交软件的介入,起到了品牌口口相传的亲民效果,是传统广告无法实现的.
3.3技术方面
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方面智慧农业平台需要设计功能合理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手机应用软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聚需要企业之间、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人力资源,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使用新技术.根据区域优势农业的需求,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等技术部门,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生产力水平,保障农业产业集聚的持久发展.
3.4人力资源方面
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没有新型农业产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就无法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户组织的企业化演变是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步,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培养尤其重要,培育新型农民,逐步将传统劳动力松散式管理模式向人力资源集约式管理模式转变,引导农民沿着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去创业,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体化发展.
3.5新型城镇化方面
配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步,巩固农业根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现代农业,不仅是为人们提供衣食基本物质产品的基础产业,而且日益与环境、休闲、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相连,产业功能进一步拓展,成为多部门结合的产业,具有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条件氛围[14].
4 结语
智慧农业充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打造智慧农业信息平台,通过智慧生产使农业生产精准化,提高农产品品质,完成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实现食品安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现货和期货市场并举,线上与线下同步,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避免了农业生产中丰产不丰收的窘境,拉近消费与供给的距离,减少中间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给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智慧农业实质就是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引入涉农的相关企业,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实现农业与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整合农业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地区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化,形成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级.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03):4-7.
〔2〕兰肇华.基于集群机理的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08):87-89.
〔3〕武云亮.农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链接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0(05):81-86.
〔4〕任青丝.河南农业产业集群集聚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03):27-32.
〔5〕黄雪梅,敖德玉,谢宝剑.贵州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作用[J].乡镇经济,2007(10):56-58.
〔6〕黄海平,黄宝连.我国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境分析——以新疆棉花产业集群为例[J].农村经济,2011(08):32-35.
〔7〕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02):94-98.
〔8〕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02):49-52.
〔9〕任丽娟,张要杰.宁波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30).
〔10〕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 ics.1890,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W eberA.IndustrialLocationtheory.1909,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08):4-7.
〔13〕RonaldCoase[美]科斯(Coase,R.)等,1994/1990.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胡庄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4〕叶依广,纪漫云.基于个案的区域农业集群成长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01):121-126.
F327
A
1673-260X(2016)08-0129-04
2016-05-11
阜阳市2015社科规划课题(FSK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