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帮扶
2016-03-29叶月丹朱若晨
叶月丹,朱若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帮扶
叶月丹,朱若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基于农林高校毕业生实际,通过剖析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水平、转变社会观念、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家校合作联动培养等帮扶措施为农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农林高校;就业心理问题;帮扶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的讲话时特别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1].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利用所学的知识施展身手,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又不免因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而恐慌甚至心理上出现不适应和困扰.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针对农林高校毕业生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农林高校毕业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明确职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1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1.1盲目自信,喜好攀比
部分毕业生自恃学历高,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比普通的劳动者高,这种在重点大学毕业生或高学历毕业生中更易出现,表现为在择业的过程中自我定位偏高,缺乏理智的判断,急功近利,总将目标锁定在一些大企业、好岗位,“学农不爱农”,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工作挑三拣四,而且虚荣心很强,盲目的进行攀比,如工作地点、工作待遇、企业知名度等等,最后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以致延误了就业良机,一旦就业受挫,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1.2自我效能感低
由于许多毕业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内,和社会接触有限,缺乏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和探索,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浅薄,对于涉农科技发展前沿了解甚少,且未能较好把握涉农行业就业前景.在面临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时,他们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评价过低,过分关注自己的短板,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从而不敢去参与就业竞争,羞于向招聘单位进行自我推荐,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1.3求稳和从众
受社会观念以及家庭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趋于“稳”,虽然选择了农学相关专业,但是在择业时不愿意到一线工作,不少的毕业生投身到公务员考试的大军中,部分毕业生因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和“出国”.此外,从众心理也是目前毕业生中常见的就业心理.就业时不考虑个人特点、所学专业和能力优势,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去选择什么工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扎堆”到一些别人眼中所谓的好工作,一方面大大的加剧了竞争,提升了难度,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隘的就业道路上,另一方面错失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此外,一旦之后发现做出的就业决策不适合自己,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来弥补.
1.4焦虑和恐慌
部分毕业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关系处理经验以及对职场的不了解,表现出对现实和未来的担心和恐慌.在他们的内心中既期待寻找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不能被招聘单位录用,甚至害怕自己在择业上初次选择失误会导致终身遗憾,同时也对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缺乏信心.他们在求职的时候期望快速寻觅到合适的工作,过程中火急火燎、东跑西颠,然而因缺乏对就业形势理智的分析和观察,几次的求职受挫之后就消极沮丧.
1.5观望和依赖
现在的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担当精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他们不是采取积极互动的应对方式,而是抱着“等”、“靠”的观望态度,择业行为非常被动,怕苦怕累,寄望于学校、父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2].这些毕业生不仅未能在就业过程中进一步锻炼自己,适应职业世界的机会,而且处境极为被动.
2 农林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客观原因
2.1.1社会因素
首先,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使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的新思潮、新想法对农林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目标、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越来越着眼于当下的利益,盲目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丰厚的待遇,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再者,部分关于农林类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新闻报告持不乐观的态度,导致农林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最后,许多招聘单位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些原因都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失衡,从而产生不良心理认知.
2.1.2学校因素
当前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仍有差距,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对大学生求职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90后”大学生逐步成为农林高校的求职主体,农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面临着新的特点、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许多农林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适应,多数还只是在毕业生中进行关于政策讲解、信息服务、应聘技巧传授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农林高校学生的需要,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将极大的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就业的质量.
2.1.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含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父母的社会地位、思想观念以及家庭的环境等等.许多家长抱着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对子女赋予很高的期望,同时父母缺乏对农林行业及岗位的供求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了解和掌握,基于传统的观念和想法对子女择业时提出了许多要求,无形中都给毕业生们就业增加了压力,还有一些父母习惯于为子女安排好一切,而忽略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
2.2主观原因
2.2.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强
许多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在之前的几年大学生活中不注重提升个人的就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更没有及时的深入到社会中去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动手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在面对招聘单位的考验时有限的知识和能力便暴露无遗;因为没有深入的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树立合适的求职目标和观念,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评价不客观,造成了就业时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2.2.2耐挫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低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部分大学生因耐挫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低,不能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极易表现出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极大的影响毕业生在求职时客观冷静的判断和分析,不能很好的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恶性循环导致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3 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帮扶途径探索
3.1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要转变农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要求农林高校应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其纳入到日常教育内容中,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开展多样宣传和讲座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专业就业发展前景,树立行业信心,调整就业心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素质转化为能力,学会做人做事,提升职业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勉励大学生们从个人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生产建设的一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机会,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增加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打造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解决择业过程中的疑惑.此外,高校还应利用新媒体等现代的科学技术,为“90”后大学生们提供满意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3].
3.2转变社会观念,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推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积极落实就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拓宽就业门路,实现更多的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就业发布渠道,使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更加便捷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就业.
3.3搭建实习就业平台,推动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
学校和企业深化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搭建实习就业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锻炼,在大学期间,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将企业培养人的要求融入到学生培养中,弥补学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使学生缩短自身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定期举办知名企业家、校友报告、座谈会等,使学生对农林相关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深入的了解,树立毕业生“学农爱农”并坚定将其作为终身事业的信心.
3.4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在择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变化,端正择业心态,提升自我调节和自我调整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寻求适合的就业工作.依托课堂和实践等载体,如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报告会、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如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让大学生提前体验就业过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树立就业自信心.此外应明晰毕业生就业动态,分类建立毕业生就业心理档案,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个别辅导,有效解决问题.
3.5注重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由于家庭环境、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差异,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千差万别,在许多时候,他们对于父母依赖性较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衔接,家校合作联动培养优势互补,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提高就业综合能力.高校与家长建立沟通的有效机制,构建家长QQ群、微信群等家校沟通渠道,学校发布就业政策、行业信心、就业前景等信息,家长结合学生特点给予客观建议,及时纠正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误区,大大增强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1〕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04]http://news.jyb.cn/job/ jysx/201512/t20151204_645546.htm l.
〔2〕吴秀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6):106-108.
〔3〕张杰.从“菲佣”现象透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国人就业管理[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5):110-112.
〔4〕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4):36-39.
G647.38
A
1673-260X(2016)08-0089-03
20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