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吞并琉球时期琉球人的救国运动

2016-03-29大城洋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琉球

大城洋介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日本吞并琉球时期琉球人的救国运动

大城洋介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琉球本是独立的王国,1372年起向明朝进贡,在明清两代长期与中国保持朝贡册封关系。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悍然吞并琉球,改设冲绳县。此举遭到琉球君臣的反对和中国政府的抗议。本文依据琉球原始史料,着重考察日本吞并琉球时期琉球人的对华请愿和救国运动。

[关键词]琉球;日本吞并;对华请愿;救国运动

琉球本是独立的王国,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起向明朝进贡,开始成为中国的朝贡国,此后与中国长期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1]。1609年,琉球遭受日本萨摩藩武力侵略。1872年10月,日本政府将琉球国王尚泰封为“藩王”,欲将琉球“本国化”[2]。日本于1874年5月借口琉球难民问题强行出兵台湾,最终与清政府签订了《北京专条》,企图使中国承认琉球为日本专属[3]。日本明治政府于1875年7月命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往来,于1879年4月废除“琉球藩”,改设冲绳县,史称“琉球吞并”。琉球则反对与中国断绝关系,派遣尚泰陪臣紫巾官向德宏等前往中国求援。清政府对日本提出强烈抗议,随后发展为中日交涉之“琉案”。

本文主要考察从日本吞并琉球之始到1880年“分岛改约案”交涉时期琉球的动向,重点关注琉球人的对华请愿和救国运动,厘清琉球君臣在濒临国家灭亡危机时所具有的国家理论和复国设想。

一、琉球对日本废止清琉关系的抵抗

琉球是以清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及朝贡册封体系的重要成员,定期来华朝贡。1874年10月,琉球依惯例向清朝派遣进贡使节[4]48。1875年1月光绪帝即位之际,琉球需要派遣庆贺使节。不过,日本以“琉球藩之举动大关国权”为由,废止琉球对清政府的朝贡任务,并要求琉球因日本出兵台湾而向东京派遣“谢恩使”[5]114-115,124-125。1875年7月14日,日本政府官员松田道之来到琉球,声称“既然已为天皇亲政之世”,应依照“宇内之条理和万国公法”,“断然改正(琉球)两属之暧昧关系”,以明确琉球属日本版图为由,禁止其与清朝使节往来[6]93,103-104。

8月5日,琉球向日本提交请愿书,认为中日两国为琉球的“父母之国”,断绝与清朝关系等于“断绝父子之道”,不仅令琉球人心惶惶,也会“忘累世之厚恩,背信弃义,对诸国名分丧失,蒙永代之耻辱。”并且言及前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曾保证:“国体永不变更,且与清国之交通一如继往”,要求日本撤回断绝关系的命令[4]25-26。

8月20日松田道之在与三司官辩论时威胁说,若琉球维持与清朝之关系,英国侵略中国和琉球时,日本则对英国“无辞可辩”,其后果将“不利于琉球藩”。但琉球坚持清朝与琉球的关系是“父子之道,君臣之义”,“无上之条理”,认为这不能与日本所说的“宇内之条理”相提并论。并反驳道:“守信义为万国所同好,失信者为万国所共恶,守信义为政府之盛典”,而“信义为保国之要具”[4]39。可见,对琉球王府而言,清朝与琉球的关系是超越万国公法的“信义”关系,是其安全保障之根本。

在1876年2月17日向日本提出的请愿书里,琉球要求日本向清朝解释,说明为何断绝清琉关系这一“名义”问题,否则琉球将“向清国请愿,以免丢失信义”[7]12。1876年7月1日日本的《近事评论》登载了一篇琉球官员池城安规(毛有斐)向日本提交的请愿书。池城认为,“万国公法”是日本使琉球专属于日本的依据,但国际上也有“一国附属于多国的例子,如波兰附属于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因此主张琉球的“双重附属”是万国公法所承认的[8]578-579。

琉球的这一主张得到部分日本舆论的支持。1876年3月2日,荒川涉、冈野耕地等日本人向东京的琉球藩邸投递信函,认为日本的琉球政策“以稠酷可虐,威之以兵,严压之,恰如欧人之制驭束缚亚非加人”,并支持琉球的观点:“贵国所论倭清之两属一不可断,是高义深信也”[8]172。

但是,日本完全拒绝了琉球的要求,禁止琉球人自行前往中国。6月,琉球收到清廷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即位的通知[4]13。8月14日,来自中国的“漂流船”带来福建布政司的咨文,询问琉球接贡船和庆贺使为何未到[5]207-210。1876年12月,琉球只得暗中派遣国王陪臣紫巾官向德宏、都通事蔡大鼎和通事林世功等人前往福州。

二、日本的“废琉置县”与琉球救国运动

1877年4月12日,向德宏等抵达福州,向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建巡抚丁日昌提交尚泰的咨文,并请求亲赴北京,直接向清政府请愿。尚泰在咨文中汇报了日本命令琉球断绝与清朝关系和派遣向德宏前往福州的原委。6月,何璟和丁日昌将向德宏到来一事及尚泰的咨文上奏朝廷。

清朝建立后,琉球为表示向清效忠,一直隐瞒着琉日关系的存在。尚泰在咨文中虽汇报了日本命琉球断绝与清政府关系之事,但并未提及日本册封尚泰为“藩王”等一系列措施及在此之前琉日间的一系列历史因由[7]35。因此,清政府无法把握琉日关系的实情及日本的意图,故在谕旨中发问:“日本何以无故梗阻,是否借端生事,抑或另有别情”,决定待驻日公使何如璋近期前往日本赴任后“相机妥筹办理”,并命令向德宏等人回国[9]。1877年12月何如璋作为首任驻日公使上任。居于东京的琉球官员毛凤来等人与之频繁接触,陈诉琉球国情,提交与日本政府往来文书的抄件,告知日本设置“琉球藩”等一系列事件。

随后,何如璋将这一情况上报总理衙门,指出若放任下去,日本“必灭琉球,琉球一灭,次及朝鲜”,并且认为“琉球人再三哀吁,我不援手,琉人将怨于我而甘心从敌”。何如璋建议向日本抗议,甚至不惜动用武力[10]94-97。清政府鉴于何如璋的分析与判断,决定就“阻贡”问题与日本交涉。何如璋在与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交涉中发了照会,指责“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義无情无理之事”,并要求“贵国待琉球以礼,俾琉球国体政体,一切率循旧章,并不准阻贡我事”[11]53-54,59-65。寺岛宗则则称琉球问题是日本内政,并攻击何如璋的抗议照会为“暴言”,宣称若不撤回则不予交涉[12]。

其实,此时日本非常担心向德宏和东京琉球官员的请愿运动会引起国际舆论对日本的批评,因而急于完成对琉球的吞并。1879年3月27日,“琉球处分官”松田道之率160名警察队员强行闯入首里城,在琉球王府前宣读“废藩置县条文”,并将其交给王府[4]113-115。松田的高压命令以武力为后盾,琉球无法抵抗,国王尚泰被迫退出首里城。4月4日,日本政府向国内外宣布,废除“琉球藩”,改为冲绳县[13]。

日本为使冲绳县的行政事务运转,命令原琉球王府领导层辅助行政,同时命令琉球国王尚泰赴京,以压制琉球有组织性的抵抗活动[6]228-229。但是,三司官等琉球高层在“加强市民之斗志,拒绝日本之命令,以此等待清朝之援兵”[4]132等方针的指引下,抵制冲绳县政。不仅如此,琉球各地方的官员也加入其中,签署血誓盟书,发誓不服从于日本政府,其中的部分人还逃往中国,参加救国运动。

向德宏、蔡大鼎及林世功等于1877年6月接到要求他们回国的清廷谕旨,但仍与进贡使毛精长等继续留在福州琉球馆。1879年4、5月间,向德宏等从到达福州的“漂流民”处得知日本吞并琉球废藩置县的消息后惊愕不已,至6月6日又接到由福州商人带来的琉球世子尚典“饬宏迅速北上,沥血呼天,万勿可缓”的密信。向德宏随即剃发换装北上,6月下旬抵达天津,7月3日向李鸿章提交了“稟稿”,指出其“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并“吁请据情密奏,速赐拯援之策,立兴问罪之师”[14]444-445。

随后,在落款为7月23日的二次稟稿中,向德宏再次提出自己对“日国地图、言语、文字诸颇详悉”,愿从军并担任先锋,“甘愿效力军前,以泄不戴天之愤”,期待“天朝兵威”可使琉球官民“必能协力齐心,尽逐日兵出境”[14]450-451。在日本废琉置县前,琉球在向日本政府提出诉求时指中日两国为“父母之国”,尚希望维持原有的“两属”状态。向德宏的从军抗日的想法则说明此时琉球向抗日方向转化,争取恢复过去与清国的朝贡册封体制。

向德宏除继续请愿外,还参与到清朝对日事务中。8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宍户玑向总理衙门提交说明琉球归日本专属的“说略”。此文书利用了从琉球掠夺的清政府不知情的琉球服从日本萨摩藩誓约书等档案。总理衙门对此几乎无法逐一反驳[15]263-295。于是,李鸿章命向德宏撰写“阅览辩驳”,提供总理衙门参考,随后针对日本的“专属论”,向宍户发出了反驳照会[14]459-461。

与此同时,毛精长、蔡大鼎及林世功分别于10月22及24日拜访了清朝总理衙门和礼部,汇报了国内困境并进行求援[7]53-54,58-59。礼部仍以毛精长1874年任进贡使时的规格予以接待,并上奏请求将其安置在四译馆。然而,此时已有日本公使馆驻京。总理衙门认为“若守候日久恐别生技节致多窒碍”,恐有不测,遂命其三人都返回福州[16]卷17,8。不过,向德宏及毛精长等并未动身,而是继续从事请愿运动。清政府对此予以保护,事实上默认了其请愿运动。

三、琉球对“分岛改约案”的反应与对华请愿

外务卿寺岛挑起所谓“照会事件”后,日清间的直接交涉一度陷入暗礁,后因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调停,中日两国决定重启谈判。于是,日本提出将琉球列岛南部的宫古和八重山二岛割让给中国,换取追加《清日修好条规》中并未包含的中国内地通商等权利,期望与欧美各国具有同等的最惠国待遇,此即所谓的“分岛改约案”[11]165-166。

当时,清政府因伊犁问题正与俄罗斯争执,中国内部也不乏主张“联日拒俄”并尽早解决琉球问题的声音[16]卷22,10。清政府主张琉球复国,并先将割让的宫古、八重山作为琉球复活的基地,以解决琉球问题。1880年8月18日,总理衙门与日本驻华全权大使宍户玑展开正式交涉[11]218。对于日本提出的“增约”要求,清朝方面以不平等、不利为理由强烈反对[11]238。至第六次会谈时,清朝方面一度准备全面接受日方提案,而以南岛为琉球复国的基地,并向日方提出释放尚泰等琉球王族[11]255。而在10月12日的第七次会谈中,宍户玑虽拒绝引渡尚氏一族,但仍指出宫古、八重山也有“王室一族”的“向氏”,并暗示可册封正居于天津的向德宏[11]259。总理衙门就此命李鸿章试探向德宏的意向。

不过,在落款为10月19日给李鸿章的答复中,向德宏提出“八重、宫古岛二岛,土产贫瘠,无能自立。尤以割南岛另立监国,断断不能遵行”,甚至为请愿“伏地大哭不起”。李鸿章也因此提出“似以宕缓为宜”的建议[17]。不仅如此,李鸿章还指出“若照现议,球王不复,无论另立某某,南岛枯瘠,不足自存,不数年必仍归日本耳。若有中国另行设官置防,徒增后累,而以内地通商均沾之实惠,易一瓯脱无用之荒岛,于议奚取”。可见,即便在交涉开始前就支持南岛复国的李鸿章,在“琉球当事人”的反对下也推翻了这一提议。

对于琉球分割案,琉球方面大多表示断然反对,尚泰亦持否定态度[4]149。总理衙门命何如璋就南岛复国问题向琉球进行试探,但何如璋转告琉球国王的反对,并汇报说在“各岛零星,地瘠产微”的宫古、八重山等岛“欲立一君,固难供亿。使之奉一少主,虑岛民亦未必服从”[10]101,即否定了这一提案。

身处北京的毛精长从琉球漂流民处得知分岛改约交涉后,于9月28日向总理衙门提出请愿书,指冲绳本岛外的离岛,“皆海中举石穷荒特甚,土复硗瘠物产绝,少人稀疏,其一切衣食器物莫不仰(冲绳本岛)三府”,因此反对分割案,并请求清政府“恩赐依旧立邦以复贡典”[7]71-72。

不过,李鸿章关于延期签约的回信送至总理衙门,已是1880年10月21日中日第八次会谈后。此时,两国已基本达成协议,“除冲绳岛以北属大日本国管理外,其宫古八重山二岛属大清国管理,以清两国疆界”[11]268。至10月28日,总理衙门上奏欲就谈判签字,但由于清政府内部展开了对“分岛改约案”的论争,直至10月31日的签字期限仍未下达签约许可。

在得知“分岛改约案”达成协议后,毛精长等在11月18日提交的请愿书中表示:“惟是仰候已逾一载作为何辨法尚未蒙谕,实深焦急”,并提出:“惟有泣恳王爷暨大人洞察前由俯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速筹办还我君王复我国都”[7]74-75。不仅如此,与毛精长、蔡大鼎同期请愿的林世功上书总理衙门,“计惟有以死泣请王爷暨大人,俯准据情具题传召驻京倭使谕之,以大义威之,以声灵妥为筹弁,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18]18-19。林世功于11月20日早晨自杀殉国,其遗书中记述:“与其事后递禀有名无实,曷若事前以死请救,以全臣节哉”[18]19-20,决定以死来阻止琉球分割案。林世功殉国当日,蔡大鼎等将林世功之决死请愿书递交总理衙门。1881年2月22日,毛精长、蔡大鼎又向清朝驻日公使提出:“倘得王师往讨其罪,自必贴服听命,敝国全土可复,主君可归贡业”[7]78‐79,明确要求返还琉球全岛。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问题解决,清政府于2月27日任命已回京的左宗棠襄赞总理衙门事务。左宗棠于3月3日上奏“复球之案不能拟结”,反对签约。3月5日,清政府决议:“惟此议因球案而起,中国以存球为重,若如所议画分两岛,于中国存球之意未臻妥善”,命总理衙门暂不签约,重新交涉[16]卷25,6-8。

四、结语

琉球暂时避免遭受分割,中日之间再度交涉新的分割方案。然而,毛精长、蔡大鼎于1881年5月1日再次向清朝请愿,指出:“不复全境,不足以立国,既不足立国则虽名立国实与无国异”[7]90。而在东京,已担任冲绳县厅顾问官的原三司官毛凤来被选为赴清“请愿代表”,辞官后秘密逃亡中国[19]。同时,险些遭到分割的宫古、八重山的领导集团也为表明反对分岛案,不断向中国派遣请愿代表[20]。此外,琉球士族层虽对“分岛可否”意见尚不统一,但因“毛凤来正在清国请愿中,今再议论可否无益,应暂待请愿结果”,于是中止了“分岛可否”议论,将琉球之命运押在了救国运动上[4]149。

对琉球而言,与中国的朝贡册封关系乃王权之根本,亦为国际信义及保国要领之所在,而这也超越了所谓“宇内之条理”“万国公法”等日本主张琉球属其版图的根据。以中日两国为“父母之国”的琉球,一直期望维持“两属”的状态。然而,废琉置县后,琉球为复国提出新的国家构想,即转为请求中国通过武力帮助其彻底脱离日本,复归朝贡册封体制。

另一方面,面对琉球的求援,清政府在分岛改约交涉中,从“以存球为重”的观点出发,希望在宫古、八重山帮助琉球复国。但向德宏、毛精长等对此强烈反对,林世功甚至以死申诉。可以说,琉球人的请求成为李鸿章提议延期签约及分岛改约交涉决裂的一大要因。

日本在废琉置县后,在实施怀柔政策以保全旧士族层权益的同时,也加紧将琉球变为“大日本帝国冲绳县”的同化政策。不过,随后前往中国的琉球“密航者”却并未中断。琉球救国运动的请愿书,主要以朝贡册封关系的“藩属国”理论为依据,请求中国武力介入。特别是受清国直接武力介入的中法战争、朝鲜甲申事变等刺激,琉球救国运动者大都将请愿书送给当时与外交、军事相关的清国官僚[15]286-287。然而,这种希望借中国武力介入而实现复国的救国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遭受巨大挫折,没有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伊波普猷,东恩邢宽淳.琉球史料丛书[M].东京:东京美术刊,1972:46.

[2]金城正笃.琉球处分论[M].冲绳:冲绳タイムス社,1978.

[3]外务省调查部.大日本外交文书:第7卷[M].东京:日本国际协会,1939:317.

[4]喜舍场朝贤.琉球见闻录[M].东京:东汀遣著刊行会,1977.

[5]琉球政府.冲绳县史:12卷[M].冲绳:琉球政府,1966.

[6]下村富士男.明治文化资料丛书:4卷[M].东京:风间书房,1962.

[7]西里喜行.琉球救国请愿书集成[M].东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1992.

[8]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那霸市史:资料编第2卷中4[M].冲绳:那霸市役所,1971.

[9]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21-22.

[10]何如璋.何如璋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11]琉球政府.冲绳县史:15卷[M].冲绳:琉球政府,1969.

[12]戴东阳.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J].清史研究,2009(3).

[13]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12卷[M].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49:177.

[14]李鸿章.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5]赤岭守.清朝の对日琉球归属问题交涉と脱清人[A].石桥秀雄编.近代中国の诸问题[M].东京:山川出版社,1995.

[16]清季外交史料[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17]李鸿章.李鸿章全集:32奏议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20-621.

[18]蔡大鼎.北上杂记:卷1[M].欽思堂藏版,1884.

[19]西里喜行.毛风来(富川盛奎)の清国亡命事件とその周边[A].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论文集[C].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0]西里喜行.琉球冲绳史における“民族”の问题[A].高良仓吉,丰见山和行,真荣平房昭.琉球孤从书3新しい琉球史像―新城盛昭先生追悼论文集[C].冲绳:榕树书林,1996.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大城洋介(1983- ),男,日本国冲绳县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从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60-04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s by the Ryukyu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Annexation by Japan

YOSUKE OSHIRO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Ryukyu used to be an independent kingdom, which has begun to pay tribute to the Ming Dynasty since 1372 and maintained the 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a long time. However,Ryukyu was invaded by the Satsuma-han of Japan in 1609, and was outrageously annexed and changed to be the Okinawa Prefecture by the Meiji-government of Japan in 1879, which was strongly opposed by the Ryukyu people and protested by China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records of Ryukyu such as petitions to the China govern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petitions to China an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s by the Ryukyu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annexation by Japan.

Key words:Ryukyu Kingdom; Annexation by Japan; Petition to China; Movement of Salvation

猜你喜欢

琉球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关系简析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及其隐蔽政策探析
明朝琉球建立宗藩关系的原因探析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1609年萨琉之役原因探析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