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孝道观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2016-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道家庄子

袁 溧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00)



《庄子》孝道观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袁溧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庄子》一方面反对世俗的人为孝道,另一方面提倡一种以真情为基础的新孝道,具有“真”“忘”“境”的孝道文化特点。《庄子》孝道观美德伦理对我国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孝道思想的发展和壮大、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

[关键词]《庄子》;道家;孝道观;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常常能找到有关孝道的文献。除了儒家以外,道家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对孝道的研究也较多。在世俗孝道方面,庄子与儒家有类似之处,但庄子的孝道是基于“道”和“德”而成,强调以天性的“真情”之爱来孝养父母,展示出其孝道中的美德伦理。

一、《庄子》中的孝道观

关于“孝”的含义,学术理论界一般都会借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诠释,认为“孝”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孝的一般含义是“善事父母”,而“善事父母”就要求做到奉养父母、服侍父母、敬爱父母、劝谏父母、丧葬亡亲、祭奠考妣等。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子孝道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自然、轻松、自发、愉悦的含有美德伦理的故事,向世人宣扬其反对世俗的人为孝道,提倡以真情为基础的孝道。

一方面,庄子反对世俗的人为孝道。其主要通过“天”与“人”、“真”与“伪”的探讨来反对世俗的人为孝道。《庄子·秋水》言:“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1]428像牛马的天生四足,即谓之“天”;“人”即指人们违背天然之性的妄为。如为便于驱使牛、马,人们用缰绳穿牛鼻,用辔头络马头,这些行为相对牛、马天生的四足而言,是为了方便于人的行动,故称之为“人”。“真”对“伪”与“天”对“人”相似。《庄子·渔父》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1]824庄子认为“真”与“天”意思相近,都是不受人为的因素干扰、人们无法改变的天然而生之物。“伪”则与“人”相近,是指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庄子之所以反对世俗的人为孝道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认为世俗的人为孝道有如下弊端:一是标准无法统一。《庄子·外物》言:“外物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外物不可必”指外来事物没有一定的必然标准,其原因在于内心被固执、偏见所限。这又被庄子称之为“成心”。《庄子·齐物论》言:“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成心”即指在个人偏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成见。在“成心”的作用下,人们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且带有不确定性,故才有“夫随其成凡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之感叹。二是,世俗孝道变成人们争夺名利的工具。《庄子·外物》言:“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宋国君臣认为在服丧期因哀痛父母去世而极度瘦弱的孝子之举可以教化百姓,故提拔该孝子作为地方长官。庄子对这种“孝”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认为:“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1]593“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1]383举贤尚能会使百姓相互倾轧、相互偷盗,致使社会大乱。所以庄子认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德”,成玄英疏曰:“真性也。”[2]500可以看出庄子反对世俗的仁、义、忠、信、孝、悌、贞、廉等八种道德,认为这些不但无益,反而成为自己德性的累赘。可见庄子反对充斥私心的世俗孝道,而提倡合乎人性的真情孝道。

另一方面,庄子提倡一种以真情为基础的新孝道。《庄子·天运》言:“以敬孝易,以爱孝难。”成玄英疏曰:“夫敬在形迹,爱率本心。心由天性,故难;迹关人情,故易也。”[2]499可见庄子的“孝”首先是以“敬”和“爱”为基础。其次,庄子认为“敬”易,是因为“敬”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爱”难,是因为“爱”突破了形式的局限,是来自天性、发自内心的真情。然庄子的孝道不仅限于“敬”,还包含了“爱”的道德境界,即“爱”禀“道”、“德”而生,其常用“真”表达此“爱”。《庄子·渔父》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1]423-824可见庄子的由“道”、“德”而生的“真”,不受“成心”之影响。它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即“精诚之至”,在孝养双亲上即是发自内心的至精至诚的“爱”。庄子虽提倡真孝,但反对掺杂个人成心的“礼”。

二、《庄子》中孝道美德伦理的文化价值

庄子孝道作为中国本土自生学派,产生于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结构,不可能完全忽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独特的道德视角不断地诠释孝道应有的内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具体言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

《庄子浅注·渔父》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1]423-824道家认为,普遍永恒的“真”来源于天道,成为价值的原点和终极价值评判标准,故为圣人效法之对象。孝道作为人伦规则的一种当然不能回避这条原则,子女与父母间的自然亲情应成为孝道最真实的内容。

(二)“忘”

《庄子·天运》言:“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1]363庄子认为在行孝时,“爱”比“敬”难,“忘”比“爱”更难。何谓“忘”?《庄子·达生》言:“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鞋子和腰带是为了走路和束腰而产生,如果舒适得体,人们不会感觉到鞋子和腰带的存在,这种现象称之为“忘”。在孝道方面即为“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和“使天下兼忘我”等四种递进境界。

(三)“境”

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1]327诚如傅佩荣所言:“庄子谈‘孝’之言,共有六层次:‘敬、爱、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其中前四步已经足以大幅度提升一般人的孝顺观念;最后两步则抵达最富道家特色的至孝或至仁。”[3]188庄子的“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已从简单的子女之孝上升到统治阶层以“道”治天下的“至德之世”,使百姓都生活在非统治者所为的理应如此的大道之中。

三、《庄子》中道家孝道观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孝是在人类的血缘关系之上产生的。《庄子》的孝道美德伦理告诉我们,行孝主体始于自然,这种天性应与行孝客体的天性相匹配,这种孝道观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庄子》中的孝道观美德伦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家庭道德建设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道家的孝道思想遭受了无数次的冲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迎来了发展的巨大机会的同时,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独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涌入我国,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家庭价值观对我国的家庭道德建设影响较大,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诚如学者指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传统家庭养老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怀,在解决中国历史上养老难题中发挥了十分主要的作用。”[4]87庄子在孝道中倡导“自然”孝道,提出反对家庭道德强势背后的功利本质,这种孝道美德伦理有助于化解“普世”家庭观与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建设的对立,推动中国家庭道德建设。

(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家庭的安定、幸福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青年人身上所背负的家庭重担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负责多位老人的养老问题,这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的激化。纵然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严酷的社会现实还是使这些传统美德大打折扣。《庄子》推崇的道家孝道美德伦理“以恭敬行孝易,用爱心行孝难;用爱心行孝易,忘记双亲行孝难;忘记双亲行孝易,行孝让双亲忘记自己难”,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孝行赡养了年迈的父祖,不仅使他们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维护了家国同构社会的稳定,也创造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孝道文化传统,”[5]18才能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可能。

(三)抵御外来文化侵袭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整个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家庭。世界各国之间在交流合作的同时,各种文化思想也在不断碰撞和融合。儒、墨、道、法等各家的思想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财富,不应该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我国的孝道是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更应该得到发扬和重视。《庄子》作为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们抵御外来文化的强有力的武器。

可见,庄子的孝道是由“道”“德”而生的“真”情,是一种规范的美德伦理。在孝敬父母时,应以真情为主,这对于当前构建新型孝道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庄子[M].北京:线装书局,2006.

[4]钟建华.中国农民养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肖群忠.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研究”(SK2016A0902);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省示范性高职为例”(2015jyxm495);安徽省教育厅委托研究重点项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SK2015A823)。

[作者简介]袁 溧(1982-),男,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19-03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道家庄子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