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
2016-03-29周紫玲
周紫玲
“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
周紫玲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育人功能、社会价值等进行了广泛论述。其中,公共文化的育人功能既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又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其育人功能的实现。
互联网+;公共文化;公民素质;育人功能;综合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备其他公共产品难以替代的特殊功能,即育人功能。而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是小康社会建设均有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为此,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互联网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数字化、网络化,使之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外来词,对应的英语表述为Public cultural services,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理论中公共产品旗下的概念。所谓公共产品(Public good),指的是那些在消费上缺乏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商品。竞争性是指商品消费增加时并不会相应地增加成本;而缺乏排他性则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取得对某一商品的消费,且不影响他人消费。而这些产品的提供方主要是政府,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依据是福利经济学鼻祖庇古提出的“市场失灵”理论[1]。也就是说,如果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那么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比如“搭便车”行为。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有必要提供私人无法也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大众需要,增进社会福利。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政府部门提供用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包括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生产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所需人、财、物等。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作为公共产品主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从消费主体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主体是人民群众
首先,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性质来说,以人民群众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其次,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而言,其生产费用主要来自国家税收,而我国的国家税收重要特征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换言之,人民群众通过缴纳国家税收,可以相应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产品。
2.从服务对象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
过去,各级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片面地将社区的大爷大妈或文化骨干作为服务对象,忽略了全体人民才是其服务对象。过分强调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需求,反而忽略了发达地区,造成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精神荒芜”的现象,形成了“公共服务盲区”。比如,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精神荒芜”已成为其经济发达、公共文化服务滞后的代名词。
3.从产品供给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这既是公共文化服务自身发展多元所致,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决定的。年龄、性别、工作、学历、民族、地域等多种原因决定了民众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上的多种特征。因此,以民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体现多元性和层次性。
4.从发展方式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公众的文化需求差异较大。公众的文化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求政府俯身调研人民群众在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新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
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沿着这一指导思想,全国上下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的改革开放浪潮,并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关注不够。基于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决定在现实中得到了扎实的推进,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效益[2]。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育人功能。总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润心”“育才”“化人”和“启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润心”功能
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正逐步干涸,精神信仰趋于荒芜,而公共文化服务恰好可以提供滋润心灵的甘露,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生活。这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润心”功能。比如当前许多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竞相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和精神食粮,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从而达到滋润和净化心灵的目的。又如在城市和农村举办的文艺汇演、革命电影展播等活动,就是为广大民众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崇高的革命信念,让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能够滋养自己的心灵,守住祖先和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传统[3]。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
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所承担的培育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比如通过修建并免费开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以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也是对学校育人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因为学校仅仅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非全部。政府通过提供学校教育以外的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化人”功能
公共文化服务的“化人”功能是指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的教化、感化人民大众,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全体人民群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目标的功能。“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这正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化人”功能[4]13。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如春风温暖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如夏雨滋润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优秀公共文化服务正体现了公共文化化人无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启善”功能
“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与人为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被金钱替代的时代,重建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有助于播撒“善”的种子,实现“启善”功能。其实人民群众本不缺乏与人为善的传统和基因,只是被物质欲望所遮蔽,这就更需要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启善”功能。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从育人功能的实现上看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为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但是,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影响其育人功能充分实现的一系列问题。其一,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供给滞后,阻碍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较大。其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一化导致育人功能的下降。单一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其三,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偏离了大众路线,育人功能成为空中楼阁。某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未能充分践行群众路线,从而导致脱离人民群众、曲高和寡的现象。其四,部分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落后、消极,非但不能有效育人,甚至可能害人毁人。部分地方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往往良莠不分,甚至还存在庸俗低级、胡编乱造的状况,非但不能起到公共文化服务应有的育人功能,反而可能危害民众心理和社会安全。其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导致其育人功能的低效性。有的地方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当做上级下达的任务或负担,没有切实意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的低效率,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策略
综上,因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和部分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上出现的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面临艰巨的任务。为了充分高效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最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所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并将其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还必须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努力。基层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重点和难点环节。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的作为。因此,要坚持将工作重心向下转移,将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服务留给基层政府,并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满足基层政府在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同时,要着力加强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教育、宣传和科普的重要基地。当然,作为基地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从科学文化上提升自己,从思想道德上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道德情操和专业技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方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
3.以丰富的产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
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前需要的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健康、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而这也是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丰富的文化产品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从而实现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在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到群众中去寻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作和供给灵感,建立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广大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为提供适销对路的、健康向上、通俗而不低俗的公共文化服务创造条件,并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作和供给,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
4.以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和拓展
社会化发展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和拓展公共文化育人功能的必要手段。公共产品除了非竞争和非排他特征外,还具有政府供给特征。但是,政府供给并不等于政府包干,除了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外,还可以采用政府供给为主,市场供给为辅,或政府引导和监督为主,市场供给为辅的方式,这不仅利于减轻政府负担,还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供新鲜血液,利于规模化和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然,政府在引进社会资本的时候,可采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私人供给政府购买的模式,或私人供给政府补贴(或奖励)的模式,或者采取基金制方式等;另外,非营利的组织和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也是多元化供给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力推动公共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和拓展。
5.以创新的管理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深入发展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特征之一是管理模式的创新。这里的创新管理模式主要指政府职能的改变,即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者和供给者角色进行明确分工,厘清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以及众多的行业协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政府行政部门宏观调控与行业微观运行有机结合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和协调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在对这些行业协会、事业单位进行考核时,要尽量做到考评机制科学、完善,以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6]。
6.以文化与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的与时俱进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征,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在当前的“互联网+”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应与互联网相结合,建立统一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得丰富、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育人功能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实现线下和线上双线推进的效果。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还必须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和增效升级。
四、结 语
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努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上下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得到了稳步增长,并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城乡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育人功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7]。但是,较之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以及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而言,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其育人功能的实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从“润心”“育才”“化人”“启善”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食粮,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艺衡,任珺.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
[2] 闫平.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8(12):90-93.
[3] 韩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之变[J].瞭望,2013(9):18-19.
[4] 阮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研究——基于国际经验的借鉴[M]//陈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赵萍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华文化论坛,2012(6):117-123.
[6]李景盛,李正中.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4):69-73.
[7] 高宁宁,周新辉.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106-111.
(责任编辑:李朝平)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Internet +” and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ZHOU Ziling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Since the eighteen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made ext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value and so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ublic cultur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cultural services, we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Internet +; public culture; citizen quality; education functio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G40
A
1009-8135(2016)06-0092-05
2016-09-01
周紫玲(1979-),女,广东茂名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广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研究”(14CSHJ06);广东省竞争性扶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建设项目“加强中小城市公民素质教育研究”;广东省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民素质视阈下的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研究”(2015-BZ74);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广东省德育创新重点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2015DYZZ016);广东省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民素质视阈下的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研究”(2015-BZ7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