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志愿者见习模式探析*
2016-03-29董建伟孙丽娟
董建伟,孙丽娟
教育管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志愿者见习模式探析*
董建伟,孙丽娟
摘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倡导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本文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探寻志愿者服务与见习的有效切合点,探析开展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寻找大学生服务社会与提高专业技能双赢之路。
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志愿者见习模式
董建伟/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新疆乌鲁木齐830000);孙丽娟/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助教(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00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志愿服务是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2015年,教育部制定下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是最理想的情况,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本文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针对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中存在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技能性差,目标性差,见习时间少等问题,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将志愿者服务与大学生见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一种新的见习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志愿者服务模式,有效填补以往大学生教育见习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志愿者见习模式内涵
(一)志愿者见习模式的含义
“志愿者见习模式”是选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试点对象,结合高校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特点,选拔大学生担任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在特殊教育见习基地开展相关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模式。志愿者见习具有实践性、长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与特殊教育学校、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儿童医院康复科等见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自愿报名、自选见习基地,上岗培训、开展见习,利用空课时间到见习基地,针对特殊儿童开展志愿者见习服务。在参与项目前,大学生学习“志愿者见习管理制度”“志愿者与残疾人、特殊儿童交往礼仪”等,要求具备从事志愿者的基本条件。
(二)志愿者见习模式的特点
一是高校大学生见习模式的创新。志愿者见习模式在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外,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接触特殊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交叉,体现了特殊教育技能为先的理念。它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创新的大学生见习模式。
二是见习基地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双赢的选择。对于见习基地,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协助培智学校或康复中心开展教学与康复,他们的角色更多是志愿者;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角色更多是见习者、学习者。他们在见习基地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协助见习基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志愿者,从而达成双方合作,共赢发展。
三是资源设施的共享。特殊儿童的康复设施都比较昂贵、紧缺,通过与医院康复医学科合作,借用医院先进的康复训练设施,如言语治疗室、评估干预室、作业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等,学习特殊儿童诊断、评估、康复的先进方法。大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与操作,从而弥补了高校康复训练设施不足的缺陷,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志愿者见习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的体现,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大学生服务社会,关爱特殊儿童,承担了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志愿者见习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校内外结合以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是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管理。志愿者见习是大学生自愿参与的志愿者服务与见习相结合的项目,因此,志愿者见习是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成立志愿者见习改革学生领导小组,依托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志愿者见习模式的目标层次
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康复技能、管理技能。志愿者见习模式制定了四个目标层次:第一层次,认识特殊教育专业,认识不同类别特殊儿童,培养观察特殊儿童的技能。第二层次,在见习基地教师的指导下,担任特殊儿童的辅助教师,具备初步的课堂管理、班级管理、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第三层次,掌握培智等课程的授课方式、方法,掌握部分康复训练的方法。第四层次,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可以讲授比较成熟的特殊儿童课程。同时,在师德和专业理念方面,树立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关爱特殊儿童、热爱特殊教育专业、以特殊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志愿者见习模式的成效与问题
普通师范院校的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大二、大三。而特殊教育学生在大一就要参与见习,以提早进行职业定向的规划,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方向。通过调研,项目实施的效果较好,参与改革的80名特教大学生,其中95%的同学认为志愿者见习实践操作性强,锻炼价值强,愿意继续参加下去;98%的同学认为,通过见习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从懵懂到理解,加深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师角色的认知。
(一)志愿者见习模式的成效
1.责任意识的提升。通过参与见习,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更加有耐心和责任心,在照顾特殊儿童时,加深了对于生命尊严的理解,明确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对特殊教育专业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社会责任与专业责任意识的转变是志愿者见习改革最大的收获。
2.教学技能、管理技能的提高。通过在见习基地做协助教师,见习后回到课堂再学习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印证,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学习。大学生观察特殊儿童的技能,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智障儿童等能力有了大幅提高。通过跟班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部分同学能够尝试讲授相关课程,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技能。通过协助见习基地教师上课,参与特殊儿童的生活管理,增强了学生的管理技能。
3.康复技能的提高。通过在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民办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的见习,学生在精细运动作业治疗、特殊儿童评估与诊断、康复器材的认识、康复训练的手段等康复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4.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志愿者见习模式开展以来,学生自行分配见习小组,定期召开小组总结会。志愿者与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特殊儿童、家长、同学间的经常沟通交流,使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见习改革学生领导小组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在见习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考勤管理、资料收集工作、宣传工作、作业收集、见习汇报等,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志愿者见习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参与项目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见习基地指导教师,分析项目实施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及影响因素。
1.志愿者见习基地选择困难。志愿者见习模式改革是大学生利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参与的,因此,见习基地的选择要考虑距离的远近、上下班时间长短等因素。大多数特殊教育见习基地距离较远,并且培智学校和康复中心下班较早,导致志愿者见习时间较短。
2.志愿者见习的指导较为欠缺。高校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参与见习改革的热情较低,承担志愿者见习的指导任务不足。见习基地教师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少,特殊儿童多,见习学生又多,指导见习的力度不够。同时,见习基地指导教师与高校指导教师没有很好地衔接,系统指导不足。
3.志愿者见习与课程的矛盾冲突。以新疆高校特殊教育专科生培养方案为例,学校课程安排太紧,导致空课时间少,每周最多只有两个下午是空课。由于见习基地容纳人数有限,因此每个志愿者每周只能安排一个下午的见习,这直接影响了见习效果。学生志愿者见习时间少以及课程多产生的见习劳累等问题,成为一个矛盾点。
三、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志愿者见习模式的展望
1.志愿者见习模式作为教育见习的有益补充,应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继续推行见习改革。志愿者见习模式作为高校培养方案中4周(2学期各2周)教育见习的有益补充,符合国家深化见习改革的要求,提早让大学生接触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必要继续推行见习项目改革。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志愿者见习模式有效实施策略,促进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培养质量,最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优化高校特殊教育培养方案,配合志愿者见习模式改革。压缩部分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大学生专业技能课时和见习时间,在安排课表时尽量抽出整个下午的时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志愿者见习质量和效果。
3.加强两级教师的指导力度。高校要求“双师型”教师要具有半年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或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能从事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因此,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志愿者见习模式的改革人数,利用参与一线实践的机会,主动与见习基地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商讨指导学生志愿者见习方法。通过聘请见习基地教师为高校外聘教师、增加见习指导经费等手段,激发见习基地教师的参与热情。
在志愿者见习模式改革过程中,严格志愿者的选拔要求,加强与见习基地的沟通,继续探索任务驱动式的见习方式,细化见习分级目标,制定见习任务菜单,依照目标完成志愿者见习。注重志愿者见习效果的反馈,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与见习的质量,这种模式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董玉梅.大学生见习协调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陆素菊.日本大学生体验式就业的实践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3]洪守义.德国“双元制”与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的比较及其启示[J].青年探索,2008(5).
[4]张海燕.教育见习:问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王宏梅.哈尔滨就业见习项目实施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2.
[6]叶金香.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质量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责任编辑:何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59-03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新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内实践与见习有效实施策略研究”(2014JYJX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