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史学视域下《想象的共同体》
2016-03-28陈思
摘 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系统阐述了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全书围绕着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起源的、又是随着时代如何发展变迁的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采用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方法,运用举例论证、扩散式论证、复杂论证等方式,分别从“第一波”不以语言为要素的“美式模式”、“第二波”群众性语言民族主义、“第三波”官方民族主义以及“最后一波”亚非殖民地民族主义等四个阶段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论述,揭示了民族主義的实质是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非的一波又一波涌现的发展方式,民族是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其本质是建立在社会心理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的想象形式。该书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是连接现代与后现代研究的桥梁。
关键词:民族;想象的共同体;比较历史学
作者简介:陈思(1992-),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纵观历史,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学者大有人在,但是真正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作为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虽然休·塞顿·华生(Hugh Seton Watson)的英文论著涵盖面最广,但是他也很难给出民族主义的确切定义并且承认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想象如今依然存在着。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本书的作者安德森尝试对民族主义这一历史悠久的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他把民族(nation)、民族属性(nationality)以及民族主义(nationalism)作为研究起点,揭示出它们的起源以及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变化,并且试图说明为什么人们对民族主义这一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具有深深的眷恋之情,甚至甘愿为其牺牲生命。安德森认为,民族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虽然其边界是可以改变的,但却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有限改变。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撰写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从探究民族主义的文化根源入手,通过追溯民族意识的起源以及源于美洲,先后传播至欧洲、亚洲、非洲的四波民族主义运动,阐明了民族、民族属性以及民族主义概念,同时对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区别做出具体阐释,为我们深入了解民族主义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概念。
比较史学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的科学,在给定时间内,不同社会拥有类似的文化环境或者不同时间下同样的社会,都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纵观历史,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一次胜利的革命都是以民族来自我界定的,无论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是民族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为什么民族主义的时代无法结束?同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使他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共同体?不同民族之间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新的共同体呢?由此可见,在比较史学视角下追溯民族主义的起源以及随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
产生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源有哪些?在追溯民族主义文化根源的问题时,本书作者明显采用了比较史学的方法,即用历史实例的对比来证明某一理论的观点。按照比较史学的分类方式,首先体现在用实例的对比来证明某一理论的观点。
宗教共同体以及王朝的解体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背景。在宗教共同体中,作者阐述哥伦比亚自由主义者彼得罗·费敏·戴·瓦加斯(Pedro Fermin de Vargas)《平蛮策议》中的观点,即通过让印第安人与白人通婚,解除纳税义务,消除心理防线,使其逐渐驯服,逐步西班牙化,从而灭绝印第安人;同时引出巴西、美国等采用种族大屠杀的方式灭绝印第安人的历史事实。将糖衣炮弹的软化政策以及残暴杀戮的灭绝政策进行对比,虽然两者基于同一目的,但是实施的过程以及所造成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作者利用这一对比揭示了由神圣语言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本质上区别于现代民族想象的共同体,但这种建立在神圣语言基础之上的宗教的共同体为后来想象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将民族准确类比成“社会学有机体遵循时历节奏”时,作者将四本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的小说进行对比,它们分别是《社会之癌》(Noli Me Tangere)《阿尔巴尼亚王国的弗罗兰地和洛拉的故事》(Pinagdaanang Buhay ni Florante at ni Laura sa Cahariang Albania)《发痒的鹦鹉》(El Periquillo Saniento)和《黑色的三宝垅》(Semarang Hitam),列举引用四本小说不同章节,通过对比总结使读者对于“社会学有机体”以及“历时节奏”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解,向读者传递了时间性这一概念对于旧的共同体的瓦解、新的共同体的产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想象共同体的起源产生于三个原因,首先是旧的宗教共同体为人们提供了思想上的统一,孕育了跨越大洲的思想共同体;其次,君主制的统治使人们意识到世界就是为某一阶层效忠的主体,越是向其靠拢越能获得更多的既得利益;最后,在时间的概念中,宇宙与人类的起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二
什么是想象的共同体?它是如何延续发展的?这是作者在书中所要阐释的核心问题。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因为“民族”这一概念诞生时正值启蒙运动与大革命轰轰烈烈的鼎盛时期。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挑战了宗教统治的权威,在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掀起了变革。十八世纪的欧洲仍然是一个提倡君主政体的社会,在文化上推行专制和蒙昧主义,被压迫的新兴阶级兴起,积极批判专制主义统治,宣称自由、平等和民主。人们梦想着成为自由的民族,而衡量这个自由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通过对比伴随着启蒙运动兴起的一系列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带来的影响,作者揭示了先进的革命在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济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作用。这种通过比较历史来发现某一具体事实的特性和影响的方式也是比较历史学倡导的研究方法之一。对比革命发生前后社会的变化,揭示了思想解放对民族共同体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民族被想象成为一个共同体,即使在民族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剥削现象,平等的同志爱依然被认为是民族内部的主旋律。在同一民族的内部,存在着共同的交流载体——语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交流媒介的语言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又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杰出代表。亲切感是一个民族内部特有的东西,无法模仿亦無法超越。人类社会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着自己的利益,而当阶级内部的利益出现冲突时,矛盾就会应运而生。在同一民族内部,和平的解决方式是以牺牲某一阶级的利益为代价保障另一阶级的利益不受损害;暴力的会产生局部小型战役,胜利的一方利益得以保存,产生“次”民族,民族分化随之而生。作为民族内部的核心纽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存在内部矛盾的民族依然会团结成为一股力量,坚决抵御外敌入侵。
三
除了文化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共同体的产生?共同体的产生与欧洲海外殖民先驱者的努力是不能分开的。自从新航道开辟以来,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首的殖民者为了获得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积极扩张领域,于是扩展到了大西洋的另一岸,即美洲。但是美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欧洲式的由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领导的向下层人民渗透思想,试图鼓励他们融入并支持新的国家政权的方式大相径庭。相反,在美利坚合众国、巴西、秘鲁,民族共同体往往产生于对奴隶主或者下层人民反抗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状态使得渴望国家安稳的人走到了一起,怀揣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打压反抗人民,形成一致的共同体;而另一方面,被压迫的黑奴群体渴望从压迫中解放,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小团体。从发展顺序看,美洲民族共同体的产生源自自下而上的反抗;而欧洲则产生于自上而下的有秩序领导。从方式上看,美洲是直接暴力革命为主,而欧洲主要源于思想上的解放,相对比较温和。从理论来源看,美洲没有形成大规模系统的理论,而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英国资产阶级运动,欧洲都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除此之外,拉丁文历史地位的衰落、宗教改革以及行政方言的发展促成新的想象共同体形成,但是即使缺乏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新的想象共同体依然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取代旧的想象共同体。毕竟,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是漫长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四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们执着地愿意随时为想象力的创造物献身?一方面,民族主义的文化产物——诗歌、散文体小说、音乐、雕塑以其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表达了民族之爱,这种爱足以激发人们为维护民族利益而自我牺牲。其次,在与自然的连带关系中,存在着我们无法选择的事物。例如,人们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肤色、性别、出身、以及出生的时代,这些带有民族属性的特征伴随人们的一生。在这些与自然的连带关系中,我们感受到了“有机”(汪居扬,2012)共同体之美。因为这些连带关系无法选择,才显得公正无私,人们因此愿意为维护民族利益而牺牲生命。这也是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中杀戮与被杀戮的人不计其数,终极牺牲的理念是宿命媒介与纯粹性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愿意加入或者离开某个组织归根到底是人们感觉那是本质上非常纯粹的事物并且具有值得追求的崇高道德感。“日本仔”、“法国佬”这些绰号有着种族主义的特征,而种族主义某种程度上是民族主义的衍生品。这些绰号只被用于一个特定的民族,因而使用者在憎恨之中承认了对手民族的联盟身份,不知不觉在脑海中形成了相应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思考角度不尽相同,民族主义是从历史宿命的角度思考的,而种族主义的梦想根源存在于阶级的意识形态中,而非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
五
综上所述,《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读者解读民族、民族属性以及民族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论著中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打破了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的尴尬局面。安德森对于想象共同体以及其起源与发展的探讨,列举了大量的历史实例,在对比中丰富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他通过举例论述的方式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了民族主义发展的脉络,通过扩散式论证的方式使读者理解了民族共同体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又通过对比的方式使读者清楚了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区别。总之,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是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连接现代与后现代研究的纽带作品,值得仔细阅读与思考。
参考文献:
[1]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 吴睿人.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汪居扬.论卡尔·波兰尼“有机社会”思想[J]. 长江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