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与其真实性
2016-03-28肖爽
肖爽
摘 要: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论述了摄影与其真实性的相关内容。大致得出,摄影是一个较为随性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性较为重要,而在一些的创作与表现中也可忽略真实性的存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
关键词:摄影;艺术;创作;数字化;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一、对于摄影的解释以及现状
在数字科技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再是仅仅的把目光放在衣,食,住,行等最基础的物质生活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起生活情趣,生活品位等丰富的精神层面。其中,相机便成为了大多数人所谓的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工具。无论是在人群密集的景点,还是大街小巷处的犄角旮旯,都能发现摄影爱好者们拿着他们的家伙进行拍摄记录。而这一类人中往往就会有一些徒有高端的设备,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永远都是自动挡的伪爱好者们。实质上,他们最终还是把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原到了物质的零点。到底什么是摄影,它有哪些运用……这些都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摄影[1],大致地了解,它源于希腊语,英译为photography,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具体的它可以细化为各种类型与流派。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名为《窗外》。而对于摄影家,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在我看来,这句画在本质上的概括已完全足够了。(“摄影”的解释中有参考百度百科的内容。)
然而,除了这些非专业性的问题,随着摄影技术不断的成熟发展,以及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层出不穷的争议正在困扰着整个摄影界。其中,最棘手,最为挑战的就是对摄影真实性的评判。很多人认为现代的摄影已不同于早期,的确,数字相机中的CCD,CMOS取代了传统的相机底片,各类型号的储存卡取代了胶卷,Photoshop、Lightroom等后期软件取代了暗房操作……这些硬件,技术上的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画面的内容添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人群中开始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他们觉得过多的后期修饰使得照片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样子,就像是被重新改造装饰后的历史建筑没有了纪念意义一样。照片已经不能真实地再现记录下的生活百态,丧失了本质属性,违背了其原理,一个“真”字的丢失使得画面不再那么打动人心,感染力大大减退,从而导致照片的价值就大不如从前。但也有部分人坚持认为这一切的必要、必然性并且不断的实践,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创作。他们认为技术就应该不断创新突破,然后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
二、我对于摄影“真实性”的看法
站在一个刚刚接触摄影概念的新人角度,我对“真实性”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我心目中的真实性似乎还只是局限于新闻摄影这个单方面的角度。因为新闻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它应该是生活中存在的,而不是为了某一目的蓄意捏造的。一旦当这个事件真正被报道出来时,仅仅语言文字是不够的,此时照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还原事情发生的过程,使得報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如果这个时候,你用了合成的或是特效夸大后的照片就会带来很多麻烦,受到行业道德的谴责,重则影响社会的安全发展。因此,新闻摄影师就应该将第一现场所抓拍到的内容原封不动的上交,而不是后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摆拍创作。换句话说就是,讲究真实性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活下去的主要食粮。
而对于摄影,它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吗?这也就比较模糊了。我认为应该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来规定是否必须具有真实性,或许这张照片加了自己的修改就会更加精彩,又或许这张照片因为个性的创作而不能被大众接受……(而目前人们心中衡量它真实性的唯一标准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有没有在你的照片上动过手脚。)总之,这都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三个字“说不清”。
三、对于摄影真实性的分析
1、客观上:
①艺术与真实的关系:
摄影除了讲究方式、技巧,更加注重的是品味、想法、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摄影又是一门艺术。从宏观来讲,讨论摄影的真实性,也就是在说艺术与真实的关系。何为艺术?[2]百科全书上给出的解释是,“艺术”是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拍摄出真实的画面,就像战地摄影师卡帕拍摄的《诺曼底登陆》一样不讲究技术技巧,照样能够成为珍品。因为它是真实的,它的真实性给人们带来了震撼与不可思议,所以它被视为了一种艺术。但是否后期处理过的照片就没有了资格呢?在刚刚这段解释中,“创造”和“结合”两词被重点提到,而这也恰恰与“真实”起了点冲突。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极赋有创造力的,图像中的创造力仅仅通过相机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人人都会拍照,都能拍出优美的照片,但是能给予这张照片灵魂的人却很少,他们必须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图像处理软件,然后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融入照片中。这样,照片就能够发人深思,触动心灵,成为一件艺术品。而制作的过程中有了太多人工操作,这是否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不真实?不然,好的艺术管他是真是假,只要有一点打动了你,那就是精品,因为它的真实是体现在触动你的心灵深处。所以,我认为“真实性”在这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很大的。
②摄影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结果应该是摄影是一门比较随性一点的学科。它不像古文,要落实到每个字词的词性,不像数学,要严谨地运用每个预设条件,不像英语,不同的语境应该发出不一样的音调……它可以根据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做各种的尝试,探索,甚至是恶搞。课堂上所学的那些学科最基础的原则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必须是生活中先有了,他们才能被四处传播,不然就会变成误导孩子学习成长的证据。举例子,如果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他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符,很多学生就读不下去,答不出来,从而题目就变成了一道死题。而摄影不是,它的真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它的不真实又能诱发人们的思考钻研。人们对真实的东西司空见惯,对于不真实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因此,概括成三个字“说不清”是对他最好的诠释。到底真实的好还是不真实的好,永远都无法说明白,也没有人能够给他解释。
③数字摄影成熟发展的背景导致:
从银盐颗粒到电子应用,最终完全走向数字时代。传统的相机几乎已经退出了现代市场,数字摄影广泛的投入使用也推动了数字相机的开发与运用。现在的照片拍摄也比过去方便了很多,不用再担心麻烦的暗房操作,昂贵的胶卷价格,数字化的技术帮你一体化的都解决了。[3]数字摄影的最大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对图片的处理和设计方面,数字影像的编辑与制作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的图片处理软件在完成的,设计制作出的画面能做到“天衣无缝”,且影像质量与艺术效果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但这华丽的画面至此便开始依赖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毕竟不是纯手工操作,它的本真得到了人们的质疑。技术化的发展会使照片在一段时间内几乎都大同小异,不经过摄影师亲手显影,水洗,晾干的过程,照片似乎就失去了那么点味道。很多学者坚持认为科技带来的“天衣无缝”我们并不需要,依然强调回归本真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所说的宏观角度,还有很多从细节入手,争议关于当今摄影“真实性”的问题。例如,大量的运用闪光灯来代替现场光、自然光是否违背了事物发展原理;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的主题创作是虚幻的,没有实际意义……
这些都属于客观方面,除此之外,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这一切的主体——人。
2、主观上:
摄影到底“欺骗”了谁?
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事物发展的根源:人,来谈起。是我们自己操纵了这一切,是我们发明了相机,拍摄了照片,改进了技术,运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照片不断地发展更新直到现在的“面目全非”。到头来,又是我们开始否定摄影的真实性,质疑它的历史价值。如果承认摄影的确撒了谎,那么它到底欺骗了谁,又为了什么欺骗。现在看来,答案很明确,就是我们自己。随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当这些先进的图片处理技术被研制出来,主动找上门时,我们就应该坦诚相待,接纳并且能够充分的运用他们是对他们以及科技发展最好的尊重。况且这些软件是方便的,有利的,能够制作出满足社会各界需要的照片。只不过是在纯手工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的元素,可这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必需品。大众需要这些内容来“欺骗”自己的消费者,让他们更加形象,直觀的了解当下三维的世界,让局限在书本上的信息立体化,实际化,加快其在全世界的传播速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欺骗”,人们应该还是在那个传统的几个月才能够得到一张照片的日子里停滞不前。因此,在我看来,人们应该是心甘情愿地被“骗”,况且这种“欺骗”没有恶势力的存在,反倒让人觉得愉快、惬意。
四、结论概括
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大致就是这样,不要绝对的去评定它到底有没有真实可言,也不要相对的去解释它存在的意义,这些都是次要的。真实哪有三言两语这么简单,它埋藏的很深,但只要所拍摄的内容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大众的审美、商家的目的,拍摄的画面能够触动心灵,发人思考,勾起欲望,这就狗了。管他什么真不真,假不假,就算做点“小手脚”,又何妨?!记住,真实的东西会永远在那,亘古不变。
注释:
[1]摘抄自“摄影”一词的百度百科,
[2]摘抄自“艺术”一词的百度百科,
[3]摘抄自汤天明所著的《数字摄影》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