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歇后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3-28曹健
曹健
摘 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史书记载中的歇后语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汉语中存在类似于“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这样两部分组成的惯用语,就是汉语在经历历史的沉淀之后形成的语言结晶,后人称之为歇后语。在其不断发展传承数千年后的今天,歇后语在与当代流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文化体制结构的脱轨已经成为普遍。因此,针对与这一现状,利用新世纪创新文化模式分析发展歇后语的对策,以及对歇后语的传播手段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提出歇后语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歇后语;发展现状;文化生产;传播手段;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花园。随着几千年岁月流逝和历史的积淀,传统文化仍然在文化“大巴扎”的阵营中占有一席。歇后语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它是汉语语汇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所以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但是在科技发展、流行文化广泛传播的今天,歇后语的发展不容乐观,同时随着人们追求“快餐文化”的脚步加快,像歇后语这样的传统文化“套餐”则慢慢被人们遗忘。这种文化现状的对比,是极为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歇后语的发展传承。
二、歇后语的历史及种类
歇后语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就像是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是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例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当然那个的时候出现的这类语句在今天看来实为歇后语,但是真正出现“歇后”一词是在唐朝,《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在《辞海》中的歇后语解释为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则这样解释歇后语: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是在民间口口相传是绝对少不了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鵝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都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虽然经过历史的转变,已经变成“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1.谐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例如: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喻事类。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例如: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回音,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喻物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例如:天上的星星——没有准数、太平洋的警察——管的宽,这类歇后语需要我们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故事类。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此类歇后语凡是对于历史有一定了解的都可以了然于心。
三、歇后语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发展中国家,注重经济上的大力发展,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然而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却处境尴尬,与外国文化的抗衡显得没有竞争力。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所以传统文化是中国现阶段应该极力发展继承的。歇后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类,其在现如今的发展更是不容乐观,它比成语运用的范围更加狭窄。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少见歇后语的影子。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似乎很正常,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有值得传承的价值,也应该广泛使用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如今,像“走你”、“囧”等这一类的网络用语穿梭在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外来文化语系习惯用于大家的交流中,而我们自己较有特色的歇后语却极少、甚至是很难会运用到。这种现象如今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反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国家每一年还会有十大网络用语的评比,时不时还会有媒体新闻报道各类网络用语的传播速度、广度和影响。同样在学术界也极少有研究歇后语发展和传播这方面的学者教授,所以也极少拥有显著的版物问世,这使得歇后语在文化大家庭中显得微不足道,可有可无。茅盾同志曾写了一篇《关于“歇后语”》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出:“我很希望有人对歇后语的发生和衍变,作一番历史的研究……”然而这么多年过去,茅盾同志提出的这个课题至今还没有看到有人出来进行研究,形成完备的材料公诸于众。同样,当下在传媒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之下,庞杂的信息能够很迅速地传播开来,但是歇后语却没有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得到更好地发展传播开来,与其同样情况的还有传统文化这个‘群体。更多还原
四、歇后语的发展对策及传播手段
(一)歇后语的发展对策
理性认知歇后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要知道歇后语不仅仅简单的是一种谚语,要深刻地明白歇后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时明确自己身上的重担,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歇后语的传承者,亦不可排斥,所以必要理性地去面对这样一种传统语言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扮演传承者的角色。
保护和发展歇后语。歇后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是民族语言“遗产”不可分割的灵魂。现阶段保护歇后语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歇后语的规范,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讲,歇后语的规范一方面是其音、形、义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的规范。我们应该规范歇后语中存在的消极低俗的文化内容,规范歇后语的文明程度,使歇后语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更多还原另外,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所以歇后语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内容上的进步,拥有时代性质的歇后语才会更好地发展。
歇后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国家文化部门要给予诸如歇后语等此类传统语言文化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颁布相关的扶持政策。相关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则需要在社会上进行政策和理论宣传,语言研究机构需要安排专门的人才对于歇后语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形成最权威的理论体系公布于众。同时,实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歇后语发展条件,做到歇后语的普及,这样的环境下,歇后語有了政策的支持,自然会健康地发展,焕发生机。
(二)传播手段及方向。
我国当前的文化传播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新文化发展制度设计虽然已经具有了科学性、合理性,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做不到全面而具体。就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来说,国家文化部门没有具体的文化方案或者说是比较全面的制度来支持,因此传播手段的创新格外重要。
当前,电视广播、网络、报纸、舆论等大众媒体发展是一个繁盛的“春天”,在这样的阶段下,作为歇后语这样的语言文化当然可以利用此优势。一种语言文化的发展,需要的就是完善的传播手段和技术,当然更不可以脱离当前文化而独立发展。所以歇后语的发展应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歇后语传播必须与现阶段,或者说与将来的流行文化保持亲密的联系,这样一种传统的语言文化才会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当然歇后语文化也可以深入到其他传统文化中,同伴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深受老年人喜欢的戏剧、诗歌等。所以现在是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歇后语的发展传播,一方面是自身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
五、后记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歇后语体现了古人的天赋,歇后语虽然到后期逐渐衰落,但其传统内涵仍值得我们去思考。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是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歇后语的发展传播更需要我们去努力。
众所周知:世界的比拼,最终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而这更包括是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历史悠久,更能够彰显出这个国家民族的强大。过程是艰苦的,传统文化更能够体现出真实的国家发展经脉。 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代表之一,因此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时刻将它保护起来,传承开去。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让中华传统文化继续生机勃勃。本文通过将歇后语做了比较细致的诠释,希望现阶段能够有力地发展和传播歇后语,利用其特点,更好地宣传中华文明,同时建造和谐完整的文化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7出版.
[2]《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4.
[3]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赵红艳: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