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视角下戏剧翻译中的文化合流现象
2016-03-28李琳
李琳
摘 要:近年来,跨学科间的界面研究发展迅速,其他学科研究对翻译学科发展也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文章以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的译本为例,以戏剧翻译的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的特点为中心,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视角下,通过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三种方法对戏剧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合流现象进行解释。
关键词:戏剧翻译;意象图式;《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3
1.引言
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跨学科交流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近年来随着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意象图式也逐渐扩展到其翻译域的研究中。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关于戏剧的翻译研究严重滞后,戏剧文本的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使得戏剧翻译比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更加复杂也更加具有研究性。本文将翻译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出发,用意象图式来理解文化移植和文化顺应这些活动并加以处理,把看似无关的活动联系起来,对戏剧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合流现象的翻译进行解释,同时为戏剧翻译中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理论视角。
2.戏剧翻译特点研究
近三十年来,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人类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广义上的语言学等均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2.1戏剧翻译的特点:舞台性、即时性、无注性
就戏剧而言,其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使得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而戏剧则与此不同,剧本的创作主要是为了用于舞台演出,这就决定了戏剧的服务对象应是戏院观众,戏剧文本的译者不应忘记这一点,戏剧剧本不能仅从书面文本的角度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文本使用者和观众的需求,力求在戏剧翻译中也要展现戏剧翻译的独特之处。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或情景的描述,读者若看不明白,可以反复的阅读,戏剧观众却没有这个条件。戏剧的对白一瞬而过,若听不懂只能放弃,既不能让你反复聆听,也不容你多加思考,因為一经思考便听不清后面的话语。因此,戏剧翻译必须流畅通顺,含义清晰,使观众能通过视听的方式来感知戏剧的震撼力。
此外,戏剧翻译会涉及许多国外特有的文化和特殊的文字,如文字游戏、双关语等现象。遇到读者难理解之处,文学翻译通常可以用文内解释或者文外加注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戏剧文本的翻译却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戏剧的无注性要求译者有更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余光中在谈到戏剧翻译时说:“戏剧的灵魂全在对话,对话的灵魂群简明紧凑,入耳动听……小说的对话是给人看的,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戏剧的对话全是给人听的,听不懂就过去了,没有第二次机会……我的翻译原则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余光中,2002:127)。
2.2戏剧翻译中文化合流的不可避免性
翻译活动不单纯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它还涉及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国外的戏剧翻译者和学者十分关注戏剧翻译文本在接受语文化中的命运,即它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亲近和融合。如上文提到的考虑到戏剧翻译与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有所不同,小说或散文的阅读过程中允许读者对文化中的陌生的文化元素进行深思熟虑,然而戏剧作品的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决定了戏剧无法采用文内解释或是文外加注的方法来向译语读者说明某些特定的文化概念,可供剧本译者选择的补偿手段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戏剧翻译中,文化移植是被普遍接受的翻译方法。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翻译如婚姻,是一门两相妥协的艺术”,译文除了要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译作与原作的最佳等值。因此,戏剧翻译中的文化合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比其他类型的文本更显而易见。
3.意象图式基本理论
意象图式最早由Johnson于1987 年在The Body in the Mind中提出。Johnson把意象图式描述为在人们与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他强调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图式来自人本身与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师璐,2004:112)。
“意象”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外界没有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能力,是对实物作出的一种类似的和模拟的表征形式。意象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作为群体的无意识的建构,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图式”则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意象图式也就是人脑对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进行过滤、加工、整合、归纳和抽象的过程和结果(张琳琳,2011:17)。图式结构虽然是确定的,但它也是动态的,是灵活的,人们可以用它来组织构建经验,可做调整来适应众多相似而不相同的情景。图式的动态性揭示了不同文化中,文化意象的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世界上的文化众彩纷呈,即使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含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基本元素,大部分的意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内涵和表现力,会随着文化间的传播而进行灵活的移植和转换,这就使得语言之间的翻译成为可能(李福印,2007)。但是,译者在进行意象翻译的时候,不能一概论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意象图式来理解这些活动,进行处理,把看似无关的活动联系起来。
4.意象图式理论对《不可儿戏》中文化合流现象的解释
王尔德名剧《不可儿戏》 中的人物对话“机锋犀利,妙语逼人”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余光中在翻译过程中,基于戏剧用于舞台表演的特殊性,对原文中大量的双关语进行了精彩的跨文化传递,对文中文化蕴涵深厚的意象进行了文化移植和再造,生动的传达了原剧的神韵和喜剧效果,增加译文流畅程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4.1意象传递
戏剧家如莎士比亚和王尔德常常在戏剧尤其是喜剧作品中玩文字游戏,使用修辞手段如双关语抖包袱、藏笑料,而拙劣的翻译会使喜剧中的“包袱”形同虚设(丁媛,2009:31-32)。在王尔德的剧作中,双关语更是频频出现,作者通过双关语的使用展现了其一贯的讽刺与幽默的语言特点。余光中在译文中将王尔德在剧中的很多双关语都灵活的译出,在不失原文幽默和讽刺效果的前提下,让中国读者能同样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彩和神韵。
这部喜剧的中的第一个双关语出现在剧名中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中的“Earnest”。在剧中,主人公为了便于寻欢作乐给自己杜撰了一个名叫“Ernest”的弟弟,并且在城里冒充“Ernest”,而他的好朋友亚吉能则将自己伪装成“Ernest”便于接近杰克的被监护人西西丽,两个一点也不“earnest”的花花公子都给自己选择了“Ernest”这个名字, 而他们爱的姑娘都因为这个名字爱上了他们。对于“Ernest”这个名字,余译和其他多数译本也都随余译为“任真”。“Ernest”一名让英语国家读者自然联想到“earnest”一词,“任真”也自然让中国读者联想到“认真”。余译成功传达了原句的幽默俏皮 ,使译文保留了源文双关语的两层意思,同时译文也让目的语读者够体会到原作者的用心良苦和名字当中蕴含的双关含义。
此外,同样精彩的意象传递还有西西丽的家庭教师的名字。 Miss prism与 prison 属于同音双关,意思是她像个牢笼紧锁着西西丽,而余光中则将其译为“劳小姐”与“牢”属于同音双关,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意思上都与原作高度契合。
4.2意象转换
意象转换指的是原文客观形象与译者主观融合而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性质的意识演变及表达形成。戏剧翻译中如何转换意象而又不使其失真很值得探讨。在这种情况下,用目的语进行意象表达时,有时直接的传递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因为有些意象在目的语观众的头脑中就是一片空白,而戏剧的舞台性决定了台词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并且在舞台补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影响观众欣赏戏剧的精彩呈现,因此译者的为了呈现出流畅、等值的翻译通常会使用意象转换的翻译方法。
例一:
Jack:(……)her mother is perfectly unbearable. Never met such a Gorgon. I dont really know what a gorgon is like, but I am sure that Lady Bracknell is one.
杰克:她的母亲真让人吃不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母夜叉,我不知道母夜叉就是什么样子,可是我敢断定巴夫人一定就是。
剧中Gorgon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之一,能让人化为石头,经常用来比喻可怕的、令人生厌的女人。了解此知识的人能十分明了杰克对巴夫人的厌恶情绪,但大多数观众未必了解,因此余光中在翻译时舍弃了这个文化意象,把它转换成了中国文化中文化蕴涵与之相近的“母夜叉”,语义对等,情绪相当,非常巧妙的回避了中西文化转换中带来的陌生化的尴尬。
4.3意象再造
戏剧作品的舞台性、即时性和无注性决定了译者面对某些特定的文化概念或是某种语言特有的特点时,除了文化移植和意象转换外,为了更准确的再现文本,译者有时对个别意象进行意象再造来呈现原文中意象的真正内涵。
在《不可儿戏》中,译文对白自然流畅,语言标记词的翻译独具匠心,为了使舞台表达更加流畅,余光中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汉语对话中的常用语气词和口語表达,例如:“我看你呀!”“咦!”“好小子” 等,考虑到汉语对白的语言特色,译者的选词都十分考究,符合人物的神情和个性特征,显然没有因为表达不够地道而产生的人为造作痕迹,增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
例一:
Jack:(……)When one is placed in the position of guardian, one has to adopt a very high moral tone on all subject.
杰克:“一个人身为监护人,无论谈什么都得采取十足的道学口吻。”
在戏剧的交际功能上,原文和译文应取得某种相似的交际效果。只要实现了原文的交际功能,译文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因此,余译在这里将原文中的“a very high moral tone”一个并不具有文化区域特征的表达译为了“道学的口吻”,这样一个中国味十足的表达,可以说是译者变通地再造了一个意象来强化作者的表达意图,较好的实现了交际的等值,这样的表达也符合观众的认知期待。
结语:
就戏剧翻译而言,译者关注的中心应该是剧本与观众的关系,除了要考虑剧本能否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要考虑不同文化意象之间的转换和处理,还要考虑译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在余光中的《不可儿戏》这部戏剧翻译作品中,译者对大多数的文化意象都采取意象转化的翻译方法。因此,面对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意象的直接传递不能解决的问题,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能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内涵和意蕴,使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从而消除观众在观看戏剧时理解上的困难,让译语观众能获得与源语观众大体相同的感受,从而到达戏剧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ssnet,S. Ways through the Labyrinth: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Theatre Texts[A].Hermans,T.(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C]. London: Croom Helm,1985.
[2]丁媛.《不可儿戏》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研究[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9(51):31-32.
[3]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0-81.
[4]李欣.余光中戏剧翻译实践研究——以《不可儿戏》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97.
[5]孟伟根.戏剧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余光中.不可儿戏[M].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
[7]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2.
[8]张琳琳.意象图式对英汉诗歌翻译的解释力[J].人文社科,2011(0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