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2016-03-28张慧岩
张慧岩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绿草缠绵石碑,
镀一春之色给清明,
无声落地的雨,
成全你衣袂飞扬。
白马笑你戚戚,
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草色依旧年年青。
说起清明,人们难免黯然失魂,可在废名的《清明》小文中却未见断魂之殇,满目尽是厌世者笔下超然的美丽想象。厌世者本未想丢弃生命,他只是对此世的人事与生死皆超脱看待,故而他可以放肆想象。废名在《清明》中为“坟”洗脱了阴森恐怖的传统形象,反而表达了超脱的生死观。在废名的文字中,每个看官被赋予上帝视角,可探就一切变幻,而当你读到最后一句又会恍然惊醒,那拥有上帝视角的只是诗人自己而已。这正是诸君常说的废名文章给人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
在《清明》开篇,作者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是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
树深草浅,青绿层叠,石碑伫立在一片生机之中,增添了岁月的色彩,于是单纯的美景更增几分意蕴,因而如同古画。阴天,清明,坟,必然是最易引人恐怖的,可废名却描绘出了这样一番唯美景象,在小说创作中营造出诗境和画境。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借美丽的环境描写驱走了人们关于“坟”的心魔。驱走看官的心魔以后,废名先生就开始自由地畅想:小林自远处走近坟场,看到一片绿色中的两个女孩儿,竟然瞬间感受到了永恒:
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 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
叫他站住了,仿佛霎时间面对了永恒。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
为何绿是一面镜子?为何霎时间面对了永恒?镜子不知挂在何处,只知它映照出了一片绿意和两位美人,镜子是虚幻的,那绿意与美人是真实的吗?当时间凝固在这面镜子中,所见到是瞬间的永恒。永恒何尝是能真正窥见的,只能用心从镜中映照一二罢了。用“镜”做比喻是废名先生最钟爱的,他把时间的永恒喻在镜中,而时间的永恒背后又隐藏了生命永恒。这样的比喻灵感大概是缘自坟场的大环境,坟是生死的交点,亦是时间的临界点,坟外者生,坟内者死,坟外是一个个瞬间,而坟里便是永恒。所以小林说:我想年青死了是长春,我们对了青草,永远是一个青年。
死后进入坟中,生命回归自然永恒的状态。生死循环是自然之道,生命是宇宙之中的生命,不是一人之生命,所以不必恐惧死亡。青草年年春绿,而年轻的生命进入坟中,便会是个永恒的青年了,至于坟外世界中的生命又是如何更替,皆与他无关了。生死变幻皆是自然,它们并不会相互影响,所以恐惧与留恋实在是不必的。
“清明”小文中的主人公小林、琴子和细竹,他们三人对于坟是没有恐惧之感的,甚至他们很是喜欢,这种喜欢之情直接反映出废名先生的生死观。文中三哑与他们的一段对话首先表现了三人对于坟的坦然:
(三哑)站了一会,看他们三个坐地,又道:
放了炮应该作揖了。
小林笑: 我是来玩的。
细竹也对了三哑笑: 你作揖,我们就这样算了。
试想平常人家面对清明上坟这样的“大事”会是怎样的庄重恭肃呢?可小林和细竹反倒一笑置之,全心付在景致的妙趣上了。尤其到了后面三哑先行回去后,琴子便说了一句“回去吧”,可她依然不起身,坐得很踏实的样子,好像那回去的话只是随口一说,心中仍不愿离开。这里不经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流露出琴子的喜爱。其实任凭景致再美妙有趣,一般人都会因为这里是坟场所在而心生芥蒂,可小林三人却留恋其中,小林更是陶醉地说:谁能平白的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
寻常的孩子在坟头嬉闹时大人们必会以敬畏之心阻挠,故而大概少有人回忆起时会津津乐道。而小林之所以能拥有这份豁达,在于废名赋予他坦然的生死观。这种坦然伴随着他的成长,在《桥》中随处可见。如“芭茅”一节中写了小林童年的欢乐时光尽在家家坟。孩子的成长、生命的延续以“坟场”为背景,生死相依于此,显出无限生机。废名将死亡看作平常事,认为那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佛说“缘起性空”,世间万物不过依缘而起,本无自性,所以生生死死哪里是真的存在或毁灭呢?既然由缘起,何必多虑之?缘来则聚,缘尽则散,此后种种属于各自新的开始。又如“钥匙”中有“草岸展开一坟地,大概是古坟一丘,芊芊凝绿”的和谐画面,“坟”在这田园乐土中显出极大的生机,这何尝不是对死亡可带来新的生机的暗示呢?再如,在这篇“清明”小文里,废名借小林的口说出了“‘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因为坟是伴随小林成长,夹杂着无限童年欢情的,所以坟的美丽也增添了人生的美丽。这句话既含诗境又孕禅境,再次向诸位看官传达了超脱坦然的生死观,堪称是废名小说的一大亮点。而文中的最后一句则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象的雨不湿人。
想象的雨并不湿人,所以何必躲避?死亡是新的开始,所以何必畏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除了“清明”小文,《桥》中多次提到坟与生死,细细品来,生死描繪皆融于诗境、画境和禅境之中。废名眼中的死亡是唯美而蕴含希望的,因此他把视为生死交点的坟比作所有美丽想象的容器。废名欣赏“坟”这个意象,他在《桥》的创作中赋予它诗情禅意,使之充满生机和欢情,但他从不执着于坟内世界,可见先生向来直面生死、超然于心,其心与文方不见桎梏。
生,有希望之路,
死,是新的行走,
坟外之人何必哀歌?
坟里的梦不见轮回,
唯看草色年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