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启示
2016-03-28朱丽
朱丽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秘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学生专业性、信息素养、档案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秘书;教学管理
2015年11月,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接受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的考查,被专家组评定为总体情况良好,符合通用标准的相关要求。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逐步规范,为教学秘书工作带来了有益启示。
一、教学秘书工作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作用
教务处管理权下放政策使得教学秘书工作重要性增加,在工程教育认证中应起重要作用。但从国内院校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学秘书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中发挥作用有限,原因如下:
一是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对专业教学和管理水平的细致考查,一些教学秘书受自身学习背景所限,对专业要求理解不到位。
二是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致使教学秘书在时间和精力上仅能完成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材料收发整理、信息传达、讲座服务等繁杂琐碎工作,无暇深入研究。
三是高校管理者认为工程教育认证是否顺利与教学秘书工作并无太大关联,重点在参与认证的专业教师引进和实验室建设,对教学秘书的作用关注少。
领悟认证工作带来的诸多启示,教学秘书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值得思考。
二、工程教育认证后对教学秘书的思考
1.教学秘书需要具有专业性
(1)教学秘书应注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秘书要主动学习所在院系的专业知识,可通过自学、旁听或请教专业教师的方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主动参加教研、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不做“门外汉”。
(2)教学秘书应注意加强管理的专业性。教学管理同样是一门科学,具有专业性。教学秘书需对所在院系所有课程都基本了解,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熟练应用管理学原理。此外,领导应给予教学秘书足够重视,为其提供业务培训、参观和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学秘书的专业水平。
2.教学秘书应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教学秘书身为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应践行基本理念,工作也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课内、课外教育紧密结合,提倡教学理念从“教师、教室、教材”转变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学秘书的工作需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做出调整,积极协助实验室、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等机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2)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双管齐下且相互配合,打破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壁垒。教学秘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要从道德和思想的维度去影响教育学生。
工程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等品质。教学秘书相对长的坐班时间,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能在品质、道德、态度和处事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考核,与传统教学评价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不同,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渠道,多阶段性评价和过程性测评构成学生最终成绩,更科学合理。因此,教学秘书应配合考核方式的改变,相应改变记录成绩和反映学生水平的形式。此外,新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学秘书关注每个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动态发展情况,及时为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第一手资料。
3.教学秘书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教学秘书应有意识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4.教学秘书应增强档案意识
完整且分类明晰的资料档案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好呈现,也是考察教学秘书日常工作是否规范的良好尺度。教学秘书应细心收集、整理资料和档案这一宝贵财富。
5.教学秘书应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秘书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应明确哪些融入了创新教育思想。在衡量学生成绩与表现时,应注意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部分,以此鼓励学生将创新作为一种自觉意识。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学校多方面工作的全面检验,教学管理同基础教育、专业建设、教师考核等工作一样需长期而持续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新理念、新要求也使教学秘书面临机遇和挑战,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形式,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做教学管理的专家和敢于创新的实践者,才能成为维护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石,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和整体实力提升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刍议[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8):85-87.
[2]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2):60-79.
[3]娄坤.教学评估对高校系教学秘书工作的启示[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120-122.
[4]代琴.从本科教学评估看高校教学秘书应加强的几种意识[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