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016-03-28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表演艺术系河南济源459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

牛 艳(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 45900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牛 艳1,2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表演艺术系,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考察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型的标志是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20%”的观点.200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达到了1900万人,毛入学率占适龄人口的17%,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人才的教育跨入了大众人才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在普通民众之间的普及,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质量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可以说,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意义,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策略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以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做出了如下定义:“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够为适龄人口的15%提供教育机会的时候,它就属于精英教育;当这一比例上升到15%-50%的时候,高等教育就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性.”在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目前,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九五期间,我国的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12.5%,毛入学率达到17%.尽管高校人数的增加间接导致了就业困难、学校硬件配置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它迎合了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国民素质提升的需求,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大力发展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国民的精神文明的提高.

高等教育在为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扩大规模、增长数量的同时,一系列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科研经费问题、硬件配置问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高校的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放在首位,着重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

1 大众化背景下,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教育在扩招的同时,也需要相应地增加自己的硬件配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依赖国家金融拨款.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虽然也在不断地增加当中,但是经费增加的速度无法与高校规模扩张的速度相媲美,这就导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有14个省和直辖市的教育预算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下降,经费的不足是很多问题的直接原因,如毕业生的实习问题、就业问题、课程设置问题等等.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如何来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2 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目前,在多数高校,教师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办学的需求.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但是教师却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得师生比例逐渐攀高.在2002年,师生比例已经达到了19:1,截止2014年,师生比例攀升到了45:1,而国际规定的师生比例是14:1,.如果超过了这一将标准,办学效益或许能够提升,但是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师生比例不科学是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出现了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共课和热门专业的教师短缺问题严重.在多数高校,计算机、英语、政治被列为公共课,这些科目的教师除了要负责本专业的教学之外,还要负责其他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国际贸易、电子信息等一些热门专业因为与社会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成为了报考的热点,这些科目的教师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办学的需求.其次,高水平的教师不足.高校的教师往往集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项工作于一身,原本应该投入到教学方面的精力被严重分散,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1.3 部分高校的办学条件未能满足教学需求.办学条件是指与教学、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仪器、图书配置、宿舍等硬件条件.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的硬件配置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由于设备不足,出现了大班授课、组合授课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保证,有的需要大量动手实践的课程也无法开展,有的学生甚至大学四年从来没有进行过就业实践,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无法顺利就业.硬件设备是开展高等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如果硬件设备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质量必然会下滑.

1.4 生源总量增加、质量下降.生源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生源质量优异的话,教育质量也就相对较好.近年来,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录取分数线有所降低,这就使得许多低分的学生也能够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全国重点知名高校而言,分数线的降低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地方性高校来说,较差的生源质量就意味着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态度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这三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生源质量低下,还意味着高校需要加大教师数量来加强学生的教育、加大投入来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这就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人力和财政资源更加紧张.

2 在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 树立正确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该是发展的、多样化的、特色化的.首先.发展不仅是世界的主流,也是我国社会的主题.正是得益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质量和数量是相对立的,同时也是相统一的.有的人片面地看到了二者的对立,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的增长,或者减少数量来换取质量的提高,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够解决.其次,因为社会需求、学校规格、学科种类、学生个性是多样化的,所以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习惯用院士、博士、科研经费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种单一的质量关是无法科学地衡量所有类型的大学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如研究性大学坚持学术为主的质量观;一般高校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检测质量的标准;高职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来衡量教育的质量等等.最后,高等教育主要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而开设的.而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都是多样化的,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高校的办学要具有特色,能够满足一类或者几类人群的需求.例如高校氛围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高等院校、以培养技术人员的职业院校等等.

2.2 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大量的经费是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以美国为例,美国在1975年以来,高校的教育投入占GDP的7%以上,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层次较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社会人群的需求,而且高等教育质量较高,在科研、创新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再以韩国为例,近十年来,韩国政府尤其注重高等教育的投入,它在2015年的教育经费占GDP的7.5%.如此高的教育经费来自于韩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每年投入经费总额的一半,其余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私人和社会投入,这是韩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快速崛起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虽然也在逐渐增长之中,但是明显跟不上高校扩张的步伐,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仅仅占GDP的3%左右.相比于发达国家的7%,我国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除了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策略之外,还批准实施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过立法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和外国资本的投入,改进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

2.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的高效进行.高校一方面需要增加投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得高校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高等次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在教师聘任和教师管理方面加强管理,要求所有的教授和副教授必须要参与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如有不服从管理者或教学效果无法达标者,取消其教授聘任资格.鼓励知名院士和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开展专题讲座,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大学英语要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就不能沿袭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教学方式,而要引入多媒体,改革教学方式,向学生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是势在必行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所以,高校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的需求来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或者引入优秀的教材.但是教师讲的是课,而不是教材,所以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技术成熟的今天,多媒体的普及为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条件,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能够突破教育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所有材料都纳入到课堂中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水平.

2.4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的构建.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3或者8:2.在必修课中,还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二者之间的比例在7:3左右较为合适.选修课应该主要包括四部分:思想素质类课程,如思想品德课、心理学等等;外语和计算机类课程;人文和科学技术类课程,如生物、物理、文史哲课程等等;体育和健康类课程;这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全面立体地建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精品课的构建.精品课程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精品课建设包括:教学队伍的建设.要逐步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师素质好、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梯队,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使用现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等等.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

〔2〕孙晓红.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成人教育,2003.

〔3〕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

〔4〕刘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教育质量评估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1.

〔5〕韦洪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39-02

收稿日期:2016-01-03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